外国对日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分析
关键词:日本,对日直接投资,外国企业,外资,改革
随着经济自由化、国际化的迅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和地区争相吸引拥有优质经营资源的跨国企业来投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长期萧条的日本开始将促进外国对日直接投资作为搞活日本经济的一项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国内投资环境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外国对日直接投资大幅增加。尽管如此,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所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仍处于相对落后状况。本文主要通过考察外国对日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为促进外国对日直接投资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等,并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日本在吸引外资方面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面临的课题。
一 外国对日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
明治时期,日本国内就存在“经济民族主义”思想,希望依靠本国企业的力量来实现民族产业的振兴,因而,对外国直接投资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以防止外资控制和支配本国经济。对于在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外国先进技术,日本主要通过高薪聘请外国技术人员、进口设备、模仿外国制成品等方式加以引入。在日俄战争中急需外资的情况下,通过发行政府外债来筹集资金。1889年,日本修改了《商法》,开始允许外国企业以与日本企业合资的方式在日本设立子公司。1899年,美国西部电气公司(现朗讯科技公司)出资54%,成立了日本电气公司即NEC。此后,通用电器、壳牌石油、雀巢、IBM等欧美一些较具实力的大企业也通过与日本企业合资的方式进入日本市场。到1941年,在日本的外资企业共有29家。
二战后初期,在美国占领军的统治下,尽管日本对外国直接投资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但当时在日本经济前景尚不明朗、投资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外国对日直接投资仍很少。1950年,日本颁布了《外资法》,规定外国企业进入日本须经通产省逐一审查,对外资持股比率、合资企业的经营权等明确加以限制。50年代上半期,外国对日直接投资每年大约在200万-300万美元左右。此后,日本步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对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1956年,日本公布了《日元计价股票取得制度》,规定除 19个行业以外,外国企业只要不将其外汇收入汇回本国,可以在日本自由取得股权。50年代后半期,外国对日直接投资明显增长,相当于前五年的两倍以上。
1964年,日本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后,各国和地区要求其开放资本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自1967年7月至1973年5月,日本先后实施了五次资本自由化措施,为外国资本的进入提供了条件。至今仍活跃在日本市场的宝洁、联合利华等企业就是在此期间进人日本市场的。到1973年度,外国对日直接投资接近两亿美元,尽管增长幅度较大,但数额仍然有限。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资本自由化进程较为缓慢,并留下像农林水产、石油、皮革等一些例外产业。另外,6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间的相互持股比率增多,主银行制的形成和完善、复杂的流通体系、缺乏流动性的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对并购式投资(M&A)形成障碍。另一个原因是日本出口制成品较少。一般情况下,企业根据自身产品的出口地区结构来选择对外投资地点,并根据重要出口地市场的需求转移生产。长期以来,日本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奖出限人”的做法,进口的制成品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对日制造业的直接投资。这些原因导致外国对日直接投资在六七十年代未能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日本在审批外国直接投资时始终将能否带来新技术作为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外资在引入世界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通用电器、IBM等国际知名企业自二战前开始就一直向日本提供先进技术,为日本重化的发展以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贡献。
进入80年代,外国对日直接投资迎来实质性的自由化时期。1980年12月,日本颁布修改后的《外汇法》,对外国直接投资从原来的认可制改为事前申报制,并且日本贸易振兴会 (JETRO)、日本开发银行等机构开始向对日投资企业提供融资等方面的支持。1983年度,外国对日直接投资增加到8.1亿美元,比1980年度增长了1.7倍。1985年,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加之日本的国民储蓄率较高、企业实力较强,致使外国对日直接投资的发展远不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到1989年度,外国对日直接投资额为28.6亿美元,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之比为1:23.6,比1985年度的1:13.1扩大了十倍。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萧条,外国对日直接投资由此也经历了一个波动停滞期。
二 90年代以后日本促进外国对日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
进入90年代以后,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和地区之间围绕产品、技术、市场等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纷纷放松对外资限制,吸引拥有优质经营资源的跨国企业来投资,以尽快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企业效益下降,失业率上升,国内出现产业“空洞化”迹象。1993年,日本制造业海外生产比率为7.4%,比1985年上升了4.4个百分点。1996年,日本制造业海外生产比率超过10%,到2001年达到16.7%,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据统计,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直接投资相当于其国内制造业投资的20%,而外国对日制造业的直接投资仅相当于日本国内制造业投资的2%以上。内外直接投资差距的扩大,导致日本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到2000年底,日本国内制造业企业数量已连续九年减少,制造业就业人数在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也从1991年底的24.3%下降到2001年11月的19.6%。在这种形势下,对日本而言,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不仅顺应国际化潮流,而且也有利于防止国内产业“空洞化”趋势扩大,增加就业,给低迷的日本经济注入活力。
于是,日本开始将促进外国对日直接投资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1994年7月,由内阁总理大臣任议长、相关大臣参与的“对日投资会议”成立,并发表了《对日投资会议声明》,向国内外表明日本欢迎外国对日本进行直接投资的立场。“对日投资会议”是日本促进外国对日投资的重要机构,它所提出的很多建议都成为日本政府促进对日投资的重要方针和政策。1999年4月,“对日投资会议”提出七项建议:进一步完善企业有关经营制度;促进放松规制等;推动国际学校的建立和运营;向外国人提供医疗信息;加强国家与地方公共团体在促进对日直接投资方面的合作;及时处理和解决投资中出现的诉讼、意见等问题;确立对日投资综合信息体制。这些建议已付诸实施。
2002年6月,日本内阁的决策咨询机构“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建议,将促进外国对日直接投资作为搞活日本经济的一项战略,并列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同年12月,由民间人士组成的“促进对日投资民间”向小泉内阁提出12项建议,要求改革包括法人税在内的税收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活环境等。2003年1月,小泉首相在有关国会施政方针的演说中提出五年倍增目标,即到2006年末,使外国对日直接投资余额从2001年末的6.6万亿日元增加到13.2亿日元。与之相呼应,3月份,“对日投资会议”下属的专门分会发表了《对日投资促进计划》,强调扩大对日直接投资是搞活日本经济的关键。该计划指出外国对日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各省厅的具体责任和完善投资环境的目标、期限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对其实施状况定期进行检查。可见,日本政府开始加快促进外国对日投资的步伐。
在吸引外资方面,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有:给予减免税、补助金等优惠政策;完善道路、港湾、通信等基础设施;改善人才培养和促进产学合作等软环境;完善外汇、、投资及知识产权等法规制度;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在日本,外国企业来日本直接投资,从法人登记到雇用从业人员、选择办公和厂房地点等,均需经过各方面批准,并且这些手续是在不同的政府部门办理,这对外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繁琐的事情。针对这一情况,2003年5月,日本贸易振兴会在东京设立了“对日投资商业支援中心”,同时有关政府部门还开设了“对日直接投资综合指导窗口”,为来日本进行直接投资的外国企业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咨询服务,实行投资窗口一站式服务。“对日投资商业支援中心”还可以为即将来日本进行直接投资的外国企业提供临时办公地点,最长可利用四个月。2003年度,利用“对日投资商业支援中心”到日本进行直接投资的外国企业有93家。”2004年,在横滨、名古屋、大阪、福冈、神户等地也开设了类似的中心,目的是吸引和支持外国企业对日进行直接投资。
为搞活地方经济,近年来一些地方自治体也积极致力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由于跨国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通常是:该地区是否有适合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顾客及合作伙伴,是否有本企业能够参与的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换等。所以,许多地方自治体深入研究和挖掘自身优势,展开了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例如,大阪利用本地区制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较为集中的特点,将生物相关产业作为吸引外资的一个亮点;仙台市以医疗器械服务为重点领域,2003年开始实施“芬兰健康福利中心项目”;爱知县则以汽车相关产业、神户市以医疗相关产业、福冈县以IT产业为各自的优势特色产业,呼吁外国企业来本地投资。不仅如此,2004年度,部分地方自治体由知事率团到国外进行宣传活动,如爱知县知事访问德国、三重县知事访问美国、福冈县知事访问匈牙利及德国和上海,地方首脑亲自带队宣传本地区的特色和优势产业,以吸引和促进外国企业来本地投资。
三 近年来外国对日直接投资的变化及其效果在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90年代中后期,外国对日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如图1所示,1998年度,外国对日直接投资突破100亿美元,2000年度达到282.8亿美元,连续三年创新高,比1990年度增长了九倍多。1998—2000年度,外国对日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75.3%。随着外国对日直接投资的增加,日本内外直接投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2000年度,外国对日直接投资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之比由1997年度的 1:9.8缩小到1:1.7。进入2001年,“IT泡沫”破灭,世界经济减速,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萎缩,2001-2003年度,外国对日直接投资基本维持在170亿-190亿美元之间。2004年度,外国对日直接投资创历史最高记录,比上一年度增长了一倍。
从行业结构来看,外国对日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非制造业领域。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规制改革特别是在保险、通信、商业等非制造业领域的放松规制取得明显进展。例如,1998年,日本取消对第一种电信(拥有通信线路并提供电信服务)的外资规制;1999年,实行股票买卖委托手续费完全自由化;2000年,废除《大店法》,这些措施减少了外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的障碍,促进了外国对日非制造业领域投资的增加。在1989--2003年度外国对日直接投资累计额中,非制造业占68.2%,其中金融保险业占27.5%、商贸业占14.1%、通信业占12.4%;制造业占31.8%,其中机械占17%、化学工业占8.6%、石油业占2.5%。2004年度,非制造业在外国对日直接投资额中所占比重高达97.5%,与2002年度的62.4%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尤其对金融保险、通信、运输等行业的直接投资增长显著。
从地区结构来看,具有较高生产技术和经营能力的欧美企业在对日直接投资中占主导地位。在2003年末外国对日直接投资余额中,北美和欧盟15国合计占85.5%,其中仅美国就占40.8%,是日本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其后依次为荷兰15.1%、法国13.7%和德国5.5%。亚洲占5.5%,主要来自香港2%、中国1.8%和新加坡1.2%。在日外资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将其总部设在东京、神奈川和大阪三个地区。这些企业大多是先进人大城市,然后向地方逐步扩展业务。但是,这并不表明只有大城市圈才能享受到外资带来的好处。事实上,在日外资企业的近一半工厂、从业人员和研究所分布在上述三个地区以外。
从投资方式来看,对日并购式投资显著增加。随着经济自由化、国际化的,90年代末出现跨国并购热。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国内股价、地价下跌,企业破产数量增加,“终身雇佣制”的基础在动摇,企业间相互持股比率减少。另一方面,90年代中后期,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完善有关并购法规制方面的措施,如引入国际标准、设立公司分割制度、简化股票交换制度、制定和实施《民事再生法》、简化破产处理手续等,这些措施提高了企业经营活动的透明度,使建立控股公司、企业间并购重组变得相对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对日并购案例增多。1998-2001年,外资对日并购额增长了2.6倍,出现一些大型并购案例,如法国雷诺收购经营陷于困境的日产汽车股份、美国电话电信公司和英国电信公司取得日本电信公司30%的股份、通用公司参资于富士重工公司等。
外国对日直接投资的增加,有利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引入优质的经营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经营管理体制。跨国企业大多具有世界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经营技巧、熟练的劳动力、国际化的营销、知名品牌等资源。它的进入有利于快速提升投资接受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形成优势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制,从而提高投资接受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产汽车公司与法国雷诺公司的合作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1999年,日产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汽车产量较高峰时的1991年下降了近20%,负债额累计超过1.8万亿日元。为尽快摆脱这种状况,同年3月,日产公司与雷诺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雷诺向日产公司出资,并派卡洛斯·戈恩担任日产公司社长,制定了《日产复兴计划》,雷诺向日产公司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方式。经过调整后,日产公司不仅很快扭亏为盈,而且在 2002年度创下了良好业绩。随后,日产公司开始实施新的三年计划,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
第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外国企业来投资,不仅可以直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且随着设备投资和消费的扩大,还会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市场,产生新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增加就业。例如,2003年英国沃达丰公司在日本宫城县设立寻呼中心,解决了1800人的就业。据日本贸易振兴会2002年以外资企业为对象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日外资企业所增加的就业人数有100多万,其中多数企业表示今后将继续增加雇用人员,这有利于缓解日本的就业压力。
第三,提高生产率,增大消费者利益。外国企业来日本进行直接投资,必然会加剧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促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本国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扩大消费者的选择余地。
第四,深化国际经济关系,扩大国际影响力。外国对日直接投资的增加,有利于促进日本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日本应对全球化竞争的能力,扩大出口,并增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提高国际化程度。
总之,外资的进入会对投资接受国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对外经济关系、经营体制以及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四 日本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及其今后的课题
90年代中期以后,外国对日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日本内外直接投资不平衡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所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仍处于较低水平。以2003年的数据进行比较,日本接受外国直接投资额尚不到法国接受外国直接投资额的七分之一、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不到英国的二分之一,也明显少于德国。若以主要发达国家接受外国直接投资余额占其名义国内总产值的比重来进行比较,日本仅为2.1%,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最低(参见图2)。
从主要发达国家接受外国直接投资额在其国内总固定资本形成中所占比重来看,日本仅为0.7%,与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等相差悬殊,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参见图3)。在日外资企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也比较有限。如图4所示,日本制造业就业人数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4%,远远低于英、法、美、德等国家。再从主要发达国家的内外直接投资余额之比来看,日本为1:4.9,美国为1:0.9,英国和德国为1:1.7,法国为1:1.4,日本的内外直接投资最为不平衡。
那么,外国对日直接投资为何会处于如此状况?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日本长期以来对引进外资持谨慎态度。日本一方面倾向于“经济民族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对外资心存疑虑,担心外资的进入会造成对本国企业的控制和支配,导致本国先进技术流失,甚至有人怀疑,外资企业追求效率的结果从长期来看未必有利于扩大就业。因此,直至今日,虽然政府提倡和鼓励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但当具体落实到某一案例时,往往会出现反对的声音。
其次,日本的规制较多,且落后于时代发展。在日本,运输、医疗、邮政、劳动力派遣、电力、煤气、热力、自来水等行业被称为“神圣领域”,其市场准人规制较多,成为阻碍外国对日直接投资的一个主要因素。规制过多导致投资成本较高,据日本贸易振兴会1999年的调查结果,日本的税收、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等投资成本相当于美国的7.2倍、英国的4.2倍、德国的5倍、法国的11.1倍,明显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会促使国内资本外流,外国资本不愿或难以流入日本。
另外,日本的语言、文化、商业习惯有别于欧美,地理位置也远离欧美发达国家。企业要进入海外,需要对投资地的语言、风俗习惯、各种制度、市场状况等有一定的了解,而日本独特的文化、语言系统、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以及特有的商业惯例等,使很多外国企业难以涉足日本市场。
以上因素导致日本缺少一个理想的投资环境。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2003年以在日外资企业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结果,72%的企业认为日本在税制改革方面没有进展;68%的企业认为日本手续的透明度没有提高;一半多的企业认为日本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没有变化;还有一半左右的企业认为在地价、通信费用、电费等投资成本方面虽有所改善但程度不够。另外,一些驻日机构也向日本政府提出一些有关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希望,如在日美国商工会议所向日本政府建议,希望能够取消医疗、、公益事业等领域的准人规制,以促进跨国企业对日并购式投资的顺利进行。2003年11月,由欧洲17国在日商工会议所等组成的“欧洲商业协会”发表报告,希望日本今后在金融服务、运输、通信、医疗卫生等领域进一步推进改革,为跨国并购活动创造条件。
对于这些问题和意见,日本政府提出今后在促进外国对日直接投资方面的几大课题:(1)向国内外发布信息。日本贸易振兴会开设了专门网页,及时提供有关对日投资信息。2004年3月,小泉首相亲自拍广告,呼吁欧美企业来日本投资,这一广告在欧美地区播放了130次,引起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近几年,日本还在十几个国家召开了几十次有关对日直接投资和会议,向海内外宣传日本欢迎外国直接投资的立场及其外资政策。(2)完善企业经营环境。跨国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课税状况是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日本法人所得税率比英、法等国大约高出5%-10%,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处于较高水平,这也是阻碍外国企业对日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2003年税制改革中,日本减少了研究开发税、IT投资税等,今后有必要继续推进税制改革,降低税收水平。此外,减少市场准人规制,降低工业用地和机场、港口的利用成本以及电力、人事、运输等费用,也是今后日本需要解决的课题。(3)简化行政手续,提高政策透明度。(4)完善就业生活环境,强化综合信息提供体制。(5)完善地方与中央体制。解决好这些课题,将有利于减少外资进入日本市场的障碍,缩小国内外价格差,增添日本市场的魅力,吸引跨国企业来日本进行直接投资,从而为低迷的日本经济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