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蓝色贸易制度的政治经济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廷珺 曾炜 时间:2010-06-25
摘  要:本文从制度供求视角阐述了发达国家蓝色贸易制度的形成机理,通过建立一个简单博弈矩阵分析了发达国家设立蓝色贸易壁垒这一次优政策的原因。在对蓝色贸易制度趋势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蓝色贸易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蓝色贸易制度;劳工标准;分析;博弈竞争 

  近年来,在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的推动下,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及传统非关税壁垒已被大大削弱,发展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发达国家市场,为保护国内市场,形式多样的新型非关税贸易壁垒应运而生。在以保护环境为借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出台之后,目前发达国家又将所谓“蓝色贸易壁垒”——国际劳工标准推上前台。所谓“蓝色贸易壁垒”是指有些国家打着保护劳工权益的幌子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相应地,人们把针对进出口商品所设置的劳工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称为“蓝色条款”;把符合劳工标准和社会责任的商品称为“蓝色产品”;而“蓝色贸易制度”作为一种贸易制度,它体现的是发达国家单方面制定的有关劳工标准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游戏规则”。

  一、发达国家蓝色贸易制度的形成

  蓝色贸易制度的产生,源于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消费者对符合劳工标准的蓝色产品的大规模的内生需求。随着经济增长和收人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偏好发生了很大变化,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产品的劳工属性给予了广泛关注,对蓝色产品的需求也日渐增长。而蓝色贸易制度以保护劳工权益为理由,迎合了消费者对道德满足的内生需求,成为政府取得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当这些新的制度安排(如SA8000标准等措施)被用以限制国际贸易自由化、保护本国市场时,它就演化为蓝色贸易壁垒。

  (一)国际贸易中保护劳工权益的内生制度需求分析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效用的满足越来越依赖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蓝色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趋于增大。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使人的经济价值得以提高,引发了人们对保护和改善劳工权益制度的需求急剧上升。随着生活档次的提高,人们在消费商品时不仅要获得物质的享受而且需要在精神和道德上得到满足,这种潜在心理的变化导致消费者消费偏好发生了变化,蓝色产品消费热潮随之兴起。发达国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企图在保护劳工权益的幌子下构筑新的非关税壁垒,蓝色贸易制度应运而生。

  图1显示了收入水平的变动导致人们偏好结构发生变化,人们对蓝色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当收入增加时,预算线由AA′变为BB′,消费偏好的改变导致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低价非蓝色产品的需求由q1下降为q1′,而对高价蓝色产品的需求则由q2上升为q2′。

  图1表示的是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变化,现实中还有一大部分收入水平较低的消费者他们仍然偏好发展中国家价格低廉的非蓝色产品,由于这一部分人往往受程度较低,社会地位低下,组织分散,因而难以形成一股统一的力量影响政府的政策决策。

  从厂商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低价非蓝色产品大量涌向发达国家市场,使发达国家丧失了在这些产业上的原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给发达国家相关产业造成了很大冲击,直接导致了国内部分工厂的倒闭以及失业问题的加剧。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政府制定的蓝色贸易制度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低价非蓝色产品的进入。

  (二)国际贸易中保护劳工权益的制度供给分析

  当选民对保护劳工权益的制度方面存在政策需求时,作为公共政策的供给者——政府,势必要满足选民的政策需求,并以此来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达到党派的目的。

  假如偏好相似的选民能形成特定利益集团,它们将通过政党竞争来影响社会各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达到维护特定利益集团的目的。我们知道,任何成功的竞选都是成本高昂的,政治家要想赢得选举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宣传、民意调查、广告等活动。假设某个集团给一个党派提供大量经费供其竞选,并要求该党派采取一定的违背大多数选民利益的立场。此时若考虑成本与收益,当收获的竞选资金所赢得的选票高于因采取不受欢迎的政策而失去的选票时,该党派肯定会实行这种政策。因此,利益集团这种组织良好的团体就能够克服集体行动的困难,通过提供政治捐款来“购买”有利于该集团的政策。

  由此看出,内生的制度需求通过选民的政策偏好显示出来,制度的供给则通过各党派不断的政治竞争,提供了满足需求的公共政策,从而推动制度的逐步演化,并达到一种制度均衡。

  发达国家制定蓝色贸易制度,在某种层面上,也是一种政党政治的投机行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以及各类民间认证体系的出现,反映了部分选民作为消费者的制度需求和政策偏好;而那些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厂商,在看到较高的劳工标准更有利于他们维护市场竞争的优势时,代表生产者的特殊利益集团也出现了。这两类集团共同作用于政策决定的政治竞争过程,最终将实现劳工保护政策的完善和贸易保护制度安排的创新。

  此外,工会的力量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把工资增长缓慢、非技术工人与技术工人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失业归因于国际贸易,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低价非蓝色产品导致其国内竞争行业工厂倒闭,工人转移。西雅图会议期间,就有工会组织游行反对发展中国家利用低价劳动成本“倾销”。因此,在蓝色贸易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工会组织也发挥了较大作用。

  二、发达国家推行蓝色贸易制度的博弈竞争分析

  政府在国内各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制定贸易政策往往会陷入一种无效率的局面。从国内角度讲,如果斗争变成以行业为基础的游说集团之间的混战,那么该体中的很大一部分资源将被浪费在对现有利益的瓜分上,而不是利用在创造性的经济活动中(Bhagwati, 1982)。而从国际角度看,为了维护特殊利益,政府间非合作地选择贸易政策必然会使一国受益,而使另一国受损,并且会将无谓的损失强加到世界经济中,即所谓贸易政策的“囚徒困境”。

  发达国家政府推行蓝色贸易制度的博弈竞争同样会陷入所谓的“囚徒困境”,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简单博弈矩阵加以说明,其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

  假设有A、B两个发达国家,他们之间的信息是充分的,他们所采取的政策可以用准确的数值加以估计。图2中每一格的数字代表对应策略下两国的贸易顺差。如果A、B两个发达国家都对家开放市场,这会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从而扩大A、B两国的出口,双方都获益5单位。如果A、B两个发达国家都对发展中国家设置蓝色壁垒,那么A、B两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都将受阻,两国的出口将会缩减,这对两国都是不利的,双方获益相对于两国同时开放市场时要少,均为3单位。

  如果其中一个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而另一个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置蓝色壁垒,那么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全部成本将由开放市场的那个发达国家来承担,其获益减少为1单位;而另一个设置壁垒的发达国家不仅不用承担任何成本而且其获益将增加到7单位。两个国家为了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都会选择对发展中国家设置蓝色壁垒而获益3单位,这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虽然此时双方的获益并不是最佳的5单位,但是双方出于个体理性的考虑还是会选择对发展中国家设置蓝色壁垒,从而使双方陷入“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出现,有力地说明了发达国家为什么要纷纷设立蓝色贸易壁垒并选择蓝色贸易制度这一次优政策。

  三、蓝色贸易制度的发展趋势

  应该承认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劳工权益方面确实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如果不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劳动生产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强制性地采取统一的蓝色条款来衡量和限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极不公平的。企业劳动力成本和劳工标准是一个相对值,应该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只要劳动力成本和劳工标准在特定经济发展水平下保持相对合理的值就应该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是一个不争的现实。由于劳工标准进入贸易领域在发达国家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广泛的经济、政治甚至是道德伦理上的联系,因此,将蓝色条款纳入WTO体制的可能性较大。我们的判断理由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发达国家在WTO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中仍处于绝对强势。回顾GATT/WTO推动的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发达国家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受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被动局面长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第二,劳工标准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切实的市场压力。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深入,发达国家一部分消费者已将产品是否符合劳工标准作为产品品质的一项要求。美国马里兰大学曾在1995、1996、1999年分三次进行社会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75%的消费者将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否符合劳工标准作为购买的选择标准之一(Freeman,2001),这表明劳工标准已形成切实的市场压力。

  第三,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ILO)之间具有广泛的共同基础。WTO内部虽然在核心劳工标准方面暂未达成共识,但其承认ILO的权威,并支持ILO的工作。ILO制定的核心劳工标准已被广大WTO成员方所接受,这为在WTO中引入蓝色条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从世贸组织各项协定本身来看,其指导原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权法原则,从而提供了以注重人权方式协调国际贸易制度的可能性。

  第四,WTO接纳“绿色标准”为“蓝色条款”的介入提供了先例。目前,WTO事实上已经承认了“绿色标准”的合理性,而绿色标准合法性的依据则是GATT/WTO框架的环保例外优先权以及多个涉及环境与贸易的决议和协定。有了绿色标准的先例,发达国家将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将蓝色条款纳入WTO体制的事务中去。

  四、中国的应对措施

  尽管有大量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劳工标准会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提高,维持贸易自由化比推行蓝色壁垒更能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但现实留给发展中国家选择的空间十分有限。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历来是我国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的主要动力之一。蓝色贸易制度的全球化推行与强制化趋势必将给我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它一方面会增加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出口规模,并且大量闲置的劳动力也会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它会降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和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使我国丧失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结构的可能性,封堵了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通道。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及早作好准备,积极应对。

  (一)积极应对,主动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安排。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在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上开始加强单边行动,在WTO内部的谈判也在逐步推进。因此,发展中国家有必要与发达国家进行务实对话,协商制定一套由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状况所决定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的劳工标准,并且要争取劳工标准问题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接受的方式解决。实施蓝色贸易制度是大势所趋并不等于发展中国家将会任人宰割。在大势所趋之下,发展中国家应该坚持不能将国际劳工标准与人权问题相联系这一原则底线。目前来看,劳工标签可能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二)争取发达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南北双方应当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达成谅解,因为贸易保护主义不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发达国家真正应该做的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具体的帮助,给予发展中国家技术上的援助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使得南北利益得到最大的统一,以经济发展推动劳工标准的渐进提高。

  (三)要求跨国公司分担成本,提高产品售价。使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于符合劳工标准的产品的额外付费能被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分享,而不是耗散在中间环节。虽然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于产品劳工属性的关注和付费意愿得到了大量经验研究数据的支持,但消费者在面对调查者时的表态和他们在商店里面对低价商品时的真实付费行动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这恐怕是一个难于证实的问题。

  (四)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企业应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善劳动管理,从综合能力上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我国要积极发展国内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完善国内劳工立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国内劳工标准水平不断提高,以便不授人以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