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结束后的消费需求敏感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季刚 王松华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CPI)同比上升1.2%,开始复苏,结束了连续14个月的物价下跌,由此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基本上摆脱了通货紧缩。但是否可以由此判断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呢?本文主要从居民消费及就业和经济结构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关键词:消费需求 通货紧缩 敏感性
  
  自2003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回升的趋势,各项需求投资全面启动,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出口强劲等均表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增长周期。与此同时,2003年全年CPI同比上升1.2%,商品零售价指数从2003年10月份以来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由此可以判断我国经济基本摆脱了通货紧缩阴影。
  
  通货紧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关联性分析
  
  从目前我国治理通货紧缩的情况来看有下述工作要做。一要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二要加大对总需求不足的调节力度,三要深化体制改革。那么是否我国基本上走出了通货紧缩就说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解决了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通货紧缩与总需求严重不足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互为因果。在通货紧缩条件下国民经济低水平循环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信心不足,因此为打破经济运行低水平循环恢复信心是重要的,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积极地加大需求的刺激力度。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当前我国投资需求已经有局部过热的趋势,而且经济也基本上走出了通缩的局面,那么消费需求不足是否也已经解决了呢?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超过了48%,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份额只有40%,尽管这个份额明显高于1993-2002的平均水平37.1%,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有所增加,但这个份额仍低于1978-1992年的平均水平46.4%的长期均衡水平。2003年1-3季度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为1801.5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46.9元,两者之比为1:3.52;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是1.5:1,不仅发达国家,很多家也是这样的水平。2003年我国家庭消费仅占GDP的45%,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在77%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75%,美国的最终消费率为8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

  其次,中国农村人口占人口的2/3,所以农村消费需求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有效需求是否充足。2002年政府用于农村发展的各类支出仅占总支出的10%—-15%,占GDP总量比重的1%,农村人均税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税率,而后者人均转移支付又大大高于前者的人均转移支付。从1978-1984年间,我国GDP递增3558.8亿元,年平均递增12.1%其中所增加的消费中,农民占52.7%,因此农民的消费成为1978-1984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动因。虽然这去年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如果剔除价格因素,人均农业税增加了5.8%。所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根本不可能会提高。
  
  消费需求敏感性的产生原因
  
  除了农村居民消费以外,城市居民消费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它可以带动农村居民消费。按照传统消费理论,一般而言,高收入群体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要比低收入群体低。因此,在我国,城镇高收入阶层拥有大部分财富,但消费倾向很低,而占人口大多数的低收入阶层消费倾向高却无力消费。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这种情况正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城镇居民消费对当前收入存在的显著敏感性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城镇居民消费对当前收入的敏感性系数显著地大于0,即消费对收入表现出过度敏感性(叶海云,2000;万广华、张茵、牛建高,2001,申朴、刘康兵,2002)。造成这种过度敏感性的主要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不确定性导致城镇居民消费过度敏感

  不确定性主要指未来收入和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首先是待岗下岗失业现象的增加。一是城镇单位冗员释放,中小关闭、停产、开工不足及进行破产清算等,大量职工待岗下岗失业。二是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精简大量工作人员直接导致城镇就业人数减少。2001年末全国城镇就业人员为23940万人,而2002年末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则为24780万人,全国不在岗职工为2025万人,官方统计的200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达4.0%。待岗下岗失业现象的增加加剧了城镇居民对预期的不确定性。结果,城镇居民,无论在不在岗,都保持相当高的对收入支出的谨慎度,从而导致了敏感系数的显著过度。其次,医疗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制度这些方面近年来不断处于改革变化中,增大了居民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其中,教育、医疗、住房等服务价格呈明显上升趋势,使居民更多地面临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居民预防性储蓄随之增加。2001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73762.4亿元,2002年末则高达86910.7亿元。这证明居民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十分突出。

  流动性约束加剧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

  一般而言,在信贷市场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借钱较困难或成本较高。当消费者无法借款支持现期消费,就存在流动性约束。由于面临流动性约束,消费者只能用即期收入进行消费,因此与无流动性约束相比,流动性约束下消费者的消费比较少。同时,流动性约束存在相当于有一个“影子价格”的作用,即使流动性约束未在本期发生,但它将在未来发生,理性预期同样会使消费者减少现期消费而增加储蓄,这就会导致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在我国,个人消费信贷是在1999年3月人民银行《关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指导意见》颁布后才起来的,而且信贷条件十分苛刻。后来虽不断有所放宽,但由于我国银行业呆坏帐金额庞大,比例很高,而城镇居民目前又缺乏个人信用体系,信贷担保制度也不健全,导致银行惜贷,不敢贷。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存在着严重的流动性约束,因而加剧了其消费的过度敏感性。

  第三产业不发达和就业形式严峻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间接因素

  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然而,最近几年城市房地产价格的猛涨,对城市服务业增长起着明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商用房的高租金对城市个体,私营传统服务业及中介服务业等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从而对第三产业就业形成了明显的压力。目前下岗和失业人数仍达1400万人,而2004年新增劳动力还将达到1000万人,即总体就业压力有增无减。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即收入水平越高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而收入水平越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却越高。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则边际消费倾向越低,反之亦然,二者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就业不仅影响即期消费,而且影响居民的消费预期。扩大就业工作面临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不适应扩大就业的需要,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影响就业。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33.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也低于我国1992年34.3%的水平。2002年第三产业就业为28.6%,而发达国家平均达到60%,发展中国家平均也达到45%。今后我国第三产业的比例将会继续扩大,但是还是远远不能容纳全部新增加的劳动力。

  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2004年投资需求已经出现了过热的现象,对于消费需求方面,由于消费需求主要受收入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的影响,然而在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当然会受到制约。虽然我国已经基本上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但是由于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城镇居民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性以及失业严重等现象的影响,还必将呈现消费不足的趋势。为了提高居民的消费,必须把增加居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不断培养新的消费热点,缩小贫富差距以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并解决消费不足的现象,使消费需求真正发挥其功能,大力推动国民平稳增长。
  
   

  1.魏加宁.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M].中国出版社,2001
  2.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