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的科学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军扩 侯永志?宣晓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本报告运用区域指数,对全国各地区(包括四大区域板块和各省市区)在推进科学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价、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各地区在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更为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开始逐渐发挥效力,各地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关键词:区域科学,发展,评价

一、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于2006年开始设计 “区域科学发展指数”体系,并根据2005年的数据对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评价,其具体研究成果参见《区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4月)。根据形势和数据的变化,我们对“区域科学发展指数”体系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并根据2006年的数据测算了最新的“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即为本报告的研究成果。)的基本内容?

区域科学发展指数,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全面评价全国各地区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一个定量工具。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具体评价内容包括:(1)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状况(经济增长指数);(2)经济增长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状况(环境友好指数);(3)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状况(协调发展指数);和(4)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变化状况(潜力增进指数),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是对上述四个指数的一个综合。?

其中经济增长指数具体考察三个方面的内容,即:(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长速度高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指数);(2)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难度不同,同时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对水平纳入考察范围,旨在反映增长的难度(人均GDP水平指数);(3)评价经济增长除了考察量的方面以外,还要考察增长质量的方面,即增长的效益状况。为此,还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经济活动产生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GDP比重指数)。?

环境友好指数具体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经济增长消耗了多少能源、水,占用了多少土地,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物耗指数);(2)经济增长排放了多少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即单位GDP的污染排放(污染指数)。?

协调发展指数具体考察五个方面的内容,即:(1)各地居民的收入增长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居民收入和GDP协调指数);(2)各地的就业增长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就业增长指数);(3)各地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等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公共服务支出指数);(4)各地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社会保障指数);(5)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是否相协调,以及国内外在GDP增长中的收益是否相协调(收入分配指数)。?

潜力增进指数具体考察五个方面的内容,即:(1)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科技创新指数);(2)物质资本积累情况(物质资本指数);(3)外资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情况(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占比指数);(4)基础设施改善状况(基础设施指数);(5)劳动力素质改善状况(劳动力素质指数)。?

二、区域科学发展状况评价结果(由于区域科学发展指数的需要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数据支持,而目前可获得的最新各省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6年数据),因此对2006年科学发展状况的评价是数据可获得情况下的最新评价。)

(一) 四大区域板块的科学发展状况?

1.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

四大板块的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及四个分指数参见表1。?

表1  四大板块的区域科学发展指数①(2006年)

 

注:①由于各指数均由下一层指数标准化后加权而成,因此不同的指数之间无法做绝对意义上的对比(例如东部地区的环境友好指数得分高于经济增长指数,并不表明东部地区的环境友好状况好于经济增长的状况)。②全国与四大板块的数据皆由单个省份的数据算术平均而得,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十个省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六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十二个省份。?

从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来看,东部地区得分最高,达到6.18;东北地区次之,为4.31;中部地区排第三,得分为3.95;西部地区最低,为3.44。?

从各板块来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其他区域相比,在经济增长、环境友好和潜力增进三个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在协调发展指数上,东部地区的得分落后于东北和中部地区,说明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要更为注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

东北地区的总指数得分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其中协调发展指数在四个板块中得分最高,经济增长指数与环境友好指数的得分则在四大板块中位列第二,但潜力增进指数得分却是最低的,说明对于东北地区,要更为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

中部地区科学发展总指数得分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协调发展和潜力增进指数得分相对靠前,而环境友好指数和经济增长指数得分居后,其中经济增长指数得分是四个板块中最低的,说明中部地区需要更为注重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

西部地区科学发展总指数得分与全国平均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只有潜力增进指数得分比较靠前,其余三个指数得分都位居后列,其中环境友好和协调发展指数的得分是四大板块中最低的,说明西部地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面发展的各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除需要继续加快经济增长外,同时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表2  经济增长指数(2006年)

2.区域科学发展分指数?

(1)经济增长指数。四大板块的经济增长指数结果参见表2,可以看到,东部地区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三个分指数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的三个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除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两个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就2006年经济增长指标来看,东部地区优势十分明显,而东北、中部及西部地区都面临进一步提升增长速度和质量的重任。?

(2)环境友好指数。四大板块的环境友好指数结果参见表3,与经济增长指数的结果类似,2006年东部地区在经济增长的环境友好程度方面,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东北、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环境友好方面指数得分大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部地区的各项指数得分均为最低,表明西部地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控制污染排放的工作尤为紧迫。?

表3  环境友好指数(2006年)

(3)协调发展指数。四大板块的协调发展指数结果参见表4,与前两个指数不同,四大板块在协调发展指数方面的得分相差并不大,而且位次高低也与之前有很大不同,得分最高的是东北地区、然后依次是中部、东部和西部。就具体方面来看,东北地区在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这两个方面得分都是最高的,但就业增长指数的表现不佳。而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在居民收入和GDP协调、公共服务支出和就业增长方面做得较好,总体而言,四个区域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各方面互有长短,均需要进一步改进各自的短板。?

表4  协调发展指数(2006年)

(4)潜力增进指数。四大板块的潜力增进指数结果参见表5,东部地区的得分同样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科技创新、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占比和劳动力素质三个指数的得分都是最高的,而西部地区的物质资本指数和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指数分别领先。总体来看,东部地区在无形资本上的经济潜力优势明显,而其他三个地区除了需要继续在有形物质资本进行投入外,更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投资。?

表5  潜力增进指数(2006年)

(二)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区域科学发展状况?

2006年各地区的科学发展总指数得分基本可以分成四个集团(参见表6和图1),第一集团有6个省份(得分在6分以上):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广东和江苏;第二集团有9个省份(得分在4~6分):内蒙古、福建、山东、河南、吉林、辽宁、黑龙江、西藏和山西;第三集团有13个省份(得分在3~4分):江西、重庆、湖北、四川、湖南、安徽、陕西、广西、宁夏、甘肃、云南、河北、海南;第四集团有3个省份(得分在3分以下):贵州、新疆和青海。?

表6  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得分区间

图1  各地区的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2006年)

从图1中可以看到,各地区的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得分大致呈现出从沿海到内陆递减的状况,第一集团的6个省份皆在东部地区;第二集团的9个省份中,东北地区3个、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占2个;第三集团的13个省份中,东部地区2个、中部地区4个、西部地区7个;第四集团的3个省份都是西部的。?

从分指数来看(参见图2),在经济增长指数方面,得分最高的是内蒙古,最低的是甘肃,而得分靠前多为东部省份,东北和中部省份多位居中游,而西部省份较为靠后。在环境友好指数方面,北京得分最高,青海得分最低,同样排名较前的多为东部省份,而西部省份较为靠后;?

图2  各地区区域科学发展分指数(2006年)

在协调发展指数方面,得分最高的是浙江,最低为陕西;与前两个分指数中多为东部省份占据前列不同,协调发展指数表现较好的不仅有东部省份,也包括了东北(黑龙江)、中部(江西、安徽)和西部(云南)的省份。在潜力增进指数方面,西藏得分最高,云南得分最低,除了大多东部省份在潜力增进方面继续领先以外,西部的宁夏、中部的河南也排名较前。?

(三) 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各部分相关性分析?

总体而言,各地区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与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参见表7、图3),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91,表明经济实力仍然是各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在分指数方面(参见图4),经济增长指数和潜力增进指数与人均GDP的相关关系较强,而环境友好和协调发展指数与人均GDP的相关关系较弱,尤其是协调发展指数,其与人均GDP相关系数只有0.349,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带来环境的友好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表7  各指数与人均地方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2006年)

图3  各地区总指数与人均地方生产总值(2006年)

图4  各分指数与人均地方生产总值(2006年)

再仔细分析各地区的区间人均GDP与总指数的关系,可以看到这一相关关系随着人均GDP区间的不同而不同,在人均GDP 1万元至1.5万元的区间里,区域总指数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只有0.199(参见表8)。上述情况表明:在地区发展的初期,发展水平对地区科学发展状况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状况产生了较大的分化,即使是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包含的样本数量比较少,上述结论需要谨慎对待。)。?

表8  各区间人均GDP与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的相关系数

从各指数得分上的地区差距来看(参见表9),各地在经济增长和环境友好方面的差异比较大,但在协调发展方面和潜力增进方面的差异相对比较小,协调发展指数的地区差距只有经济增长指数差异的一半,说明尽管在经济增长方面全国各地还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并不一定带来协调发展方面的显著差距,而环境友好方面的较大差距说明各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需要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表9  各指数的变异系数(2006年)

注:变异系数是用来反映地区差距的指标,取值范围为0~1,其值越大,差距就越大。变异系数的公式为公式,其中Xi为第i个地区的值。?

三、2006年与2005年结果的比较(由于2006年指数体系与2005年相比,做了局部的调整(例如用单位GDP能耗指数代替原先的单位GDP电耗指数),因此2006年指数结果的绝对值与2005年并不完全可比,但对各地区指数排序的比较仍是可行的。)

从全国范围来看, 2006年各地区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差距有所扩大(参见表10),而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区在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上差距的拉大。在协调发展和潜力增进方面,全国的地区差距则有所减小。?

表10  区域科学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

东部地区继续保持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整体优势,其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得分依旧保持第一(参见表11);分指数方面,在经济增长指数和潜力增进指数继续领先的同时,环境友好指数排名有明显提高,这表明作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方面,东部地区在2006年相对而言做得更具成效。分省份来看(参见表12),东部地区的各省区在2006年依然保持了优势(区域科学总指数得分前十位的省份中,东部地区占据了8位),排名次序与上一年基本相同。?

表11  四大板块的区域科学发展指数排名及变化(2006年)

注:正数表明地区的该项排名2006年比2005年向前移,负值表明向后移。?

表12  各省区的区域科学发展指数排名及变化(2006年)

注:正数表明地区的该项排名2006年比2005年向前移,负值表明向后移。?

东北地区2006年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得分排名第二位,与2005年相比排名上升一位,这主要是由于在协调发展方面的改善(其协调发展指数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一位)。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环境友好指数排名均列四大板块的第2位,但其潜力增进指数得分还落后于其他三个地区。分省份来看,东北三省的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得分排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中部地区2006年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得分排名第三位,与2005年相比下降一位,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友好指数和潜力增进指数排名的下降(均由2005年的第二位下降到2006年的第三位),而其经济增长指数依旧排在四大板块之末,协调发展指数依旧排名第二。分省份来看,河南、安徽总指数得分排名不变,山西排名上升4位,而江西、湖北、湖南排名略有下降。?

西部地区2006年的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依旧排名第四位,与2005年相同。其潜力增进指数在2006年有明显改善,排名上升两位,而经济增长指数和环境友好指数依旧维持去年第三和第四位的排名,其不足在于协调发展指数排名有所下降,位于全国之末。分省份来看,西部各省份的总指数得分排名变化呈现出较大的不同,西藏、宁夏排名有较大幅度上升,而贵州、四川、新疆排名下降明显,其他西部省份排名变化不大。?

表13  各地区区域科学总指数排名的变化(2006年与2005年相比)

注:正数表明地区的该项排名2006年比2005年向前移,负值表明向后移。?

2006年各地区的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得分与2005年相比,排名上升的有14个省份(参见表13),其中东部省份6个、西部省份4个、中部省份1个、东北省份3个;排序不变的有4个省份,分别是安徽、河南、云南和陕西。排名下降的有13个省份,东部省份4个、中部省份3个、西部省份6个。?

绝大多数省份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排名的变化都比较小,在正负5名之内移动,名次变化较大的是西藏(上升16位)、吉林(上升14位)、宁夏(上升7位);河北(下降7位)、新疆(下降7位)、四川(下降10位)和贵州(下降14位)(总体来看,大多数排名变化较大的省份都是因为某几个底层指标的大幅变动所带来上一层指数的明显变化。而这种指数排名的大幅变化一种可能是由于实际情况确实发生了较大改变,例如青藏铁路带给西藏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使得西藏2006年基础设施指数排名比2005年提高了28位,从而大幅提高了西藏的潜力增进指数和总指数的相应排名。而另一种可能是由于统计数据的问题,而实际情况的变化并不大。例如统计口径的变化。因此,需要对指数排名的大幅变化谨慎对待。)。?

从各分指数来看,2006年经济增长指数、协调发展指数和潜力增进指数的图形都与2005年类似,但环境友好指数的2006年图形有较大变化(参见图5),这主要是?

图5  2006和2005年的环境友好指数比较图

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1)环境友好指数的构成进行了局部的调整,用能耗指标代替了电耗指数(《统计年鉴2007》开始公布各地的能耗数据,此前的统计年鉴中只公布各地的电耗数据。),由此带来计算结果和排名的变化(参见表14)。?

(2)在经济增长的环境友好方面确实发生了实际的改变,例如环境友好指数下的水耗指数,2006年的计算方法与数据来源与2005年完全相同(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各地用水量除以同期地区GDP计算。),但各地区的排名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参见表14)。更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环境友好指数排名大幅提升的大多是东部地区(例如:天津、浙江、福建等),而排名下降较多的则基本上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例如:山西、河南、吉林、黑龙江、贵州),从而导致东部地区的环境友好指数得分比上一年明显改善。

四、小结?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各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中,各地区在依然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更为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开始逐渐发挥效力,各地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表14  环境友好指数(万元GDP能耗与电耗、水耗指数)的变化

东部地区继续保持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整体优势,在经济增长的环境友好方面的提高尤为明显。由于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改善,东北地区的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得分排名有所上升;而中部地区在环境友好指数和潜力增进指数排名的下降导致其总指数排名的下降,西部地区的潜力增进指数在2006年有明显改善,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方面依然排在最后。?

总的来看,尽管东部省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整体保持领先,然而具体而言,四大板块乃至每个省份在实现五个统筹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互有长短(例如东部地区尽管总指数得分第一,但协调发展方面排名靠后;西部地区总指数得分最低但潜力增进方面排名在前),说明各地区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