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驱动因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理晖 王广民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以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建立,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企业技术创新中应重点关注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创新环境和政策激励等外部驱动因素,以及创新管理体系、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创新人才内部驱动因素。应从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培育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体系;在采购和支持方面建立技术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完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建立企业家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驱动企业技术创新。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的快速,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及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总体看我国社会生产和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是:多层次,多跨度,多数行业尚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过渡的转型阶段,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建立,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仍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容乐观

  (一)企业技术创新机构难以满足自主创新的需要

  完善的技术创新机构是企业获得可持续技术能力的基本保障。2005年,在我国28567家大中型企业中共有9350个科技机构,超过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自己的科技机构,仅6874家企业开展自主技术创新活动,占总数的24.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办科技机构(2005)。)。近年来,随着市场对技术创新需求的增强,企业设立科技机构又呈增长趋势,但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尚不健全,数量不足,尤其是不具备成熟的技术创新机制和管理经验,以至现有的企业创新机构也没得到充分利用。全国几百万个小型企业中基本上没有技术开发能力和条件,也没有可依托的技术开发实体;科研、高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建立起畅通有效的生产技术联合通道,生产与科研脱节,使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二)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企业的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只占1%,企业将失去竞争力;若达到3%,企业可维持;若达到5%,企业可参与竞争;若达到8%,企业可以有所发展。从现状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必备的技术竞争力,对增加值的贡献相对不足。2005年我国R&D费用总额所占GDP的比重为1.34%,世界发达国.家的比重大多数在2%以上,日本3.13%,丹麦2.48%,芬兰3.51%,瑞士2.94%,韩国2.85%,美国2.68%,德国2.49%,法国2.16%。2005年我国大中型企业R&D经费为1250.9亿元,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0.76%,R&D费用总额与工业增加值之比为2.59%(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研究与发展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5)。)。总体看,我国企业R&D投资强度较低,与技术创新的要求相差甚大。?

  在资金投入方向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支出严重失调。2005年,我国大中型企业引进国外技术支出为367.95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53.98亿元,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比为1:0.147(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办科技机构(2005)。),发达国家一般在1:3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技术的项目数和总支出可能比日本和韩国之和还要多,但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只相当于引进费用的7%,与日本差了100倍。大多数企业技术改造未能形成与工艺、技术、装备、原料、试验加工、测试同步配套的整体改造,不能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能从根本上形成开发和创新能力。?

  (三)企业核心技术仍受控于人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来源于引进和模仿。近年来,我国的技术发展从引进和模仿为主转向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但在我国很多行业都存在这样的尴尬,即使并购也只得到了一般先进的技术,真正的核心技术仍未能摆脱受控于人的局面。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远高于发达国家。2005年内资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为17209件,但所有内资企业中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大约仅占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众多厂家在价值链中仅处于加工环节,挣得的只是有限的劳务费和加工费。例如手机、机等消费产品,由于自主芯片技术缺失严重,受制于人,致使国内厂商只能局限于价格、外观设计、应用设计的竞争,高附加值的环节基本由跨国企业所垄断。?

  (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存量偏低与流动偏向二者并存实施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近年来,我国企业科技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人才基数持续增长。1996-2005年之间,我国大中型企业R&D人员总量平均增长率超过7%。到2006年,我国企业R&D人员为88.31万人,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60.64万人,分别占全国R&D人员总量的64.7%和44.4%,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26.7%和38.4%(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按执行部门分组(2005)。)。近年来科技人才向国内企业流动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但企业科技人员比例仍然偏低。200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只有21.2名R&D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17%,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

  由于研发条件和收入待遇方面的差距,顶尖科技人才向外资企业或外资在华研究机构流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跨国企业通过吸引各行业顶尖科技人才,既利用了我国最为稀缺的科技资源,强化自身技术垄断地位,又封堵技术扩散渠道,控制和降低技术溢出效应,加大了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追赶的难度。?

  二、强化创新驱动力是提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严重不足。因此,重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践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务之急。在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中,可以分为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两大类。企业外部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创新环境和政策激励等四个主要因素;企业内部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创新管理体系、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创新人才等四个主要因素。?

  (一)外部驱动因素

  在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运作过程中,市场因素起着核心和枢纽作用。这不仅在于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还因为其他创新驱动因素最终都要通过市场转化成企业的目标利益而发挥作用。只有当科技创新成果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时,才会引发企业将其产业化的兴趣,才能进一步激发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大创新投入的热情。?

  1.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方面。市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市场,我国也正在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并非是这一经济格局的最大受益者,跨国公司以其资本、技术、品牌、市场和关键零部件的竞争优势,整合中国的产业、企业和资源,分享了更多的利益。由于技术和技术能力的大幅滞后,国内企业在后WTO时代与跨国公司同场竞技,将面临严峻的技术追赶压力。?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企业习惯于技术依赖,目光关注在价格、外观设计、应用功能设计等中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众多企业不重视对高端技术层面竞争的投入,使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产出不足。加上在高技术产品(设备)购买中,国内消费者(或甲方)不信任本土企业的技术能力,进一步造成国内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需求不足。供需矛盾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明显增大,反过来强化了国内企业的技术依赖情结。?

 

  2.创新环境和政策激励方面。国家已经确立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并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激励政策。但一些传统的政府行为仍然制约着企业的技术创新热情。比如生产要素定价方面,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包括土地、能源、矿产资源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由政府决定,并且明显低估。若能有效说服国家政策制定部门,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便可轻易获得廉价的生产要素和大量订单。只要这种资源型的竞争优势还能不断的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那么无论企业面临多严峻的技术追赶压力,也不会有太大的动力进行技术创新。?

  (二)内部驱动因素

  1.企业技术积累。企业技术创新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具有很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应在自己的专长领域进行。在我国转型时期,企业可能会在许多方面看到机遇,或者进入某些新兴领域能在短期内获得巨大回报。如果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时不能保持必要的谨慎,一旦公司失去稳定的方向,技术规划与技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不管是市场积累还是技术积累,企业在自己的专长领域进行创新容易获取成功。?

  2.创新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一个鼓励创新的有效机制。创新管理机制的作用是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全过程,包括市场对技术创新需求的管理、技术创新过程管理、技术创新评价体系、技术创新成果管理、技术创新激励体系等内容,是创新及创新行为展开的制度保障。这种制度保障的建设对于我国企业过去缺乏创新动力和创新行为的现象而言,显得非常必要。国内成功的技术创新型企业无不拥有多年积累的创新管理体系,例如中兴通讯集团的GoTa集群技术,涉及境外研发、跨国协作等全新技术管理问题,但在企业统一的技术管理体系下11个月即完成了技术攻关,而无须进行额外的专项管理。?

  3.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创新具有三方面重要作用:(1)企业家通过领导力、感召力和创新精神的发挥,在所在企业培育和建立自主创新活动的文化氛围。(2)面对扑朔迷离的市场,凭借“企业家警觉”和对市场变动的预见力去识别和把握潜在的获利机会。(3)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对创新构想的提出,创新产品研制过程,创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管理。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实行高管人员的任期制,使企业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在现行评价体系下,关注任期内的业绩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必然选择,而那些需要在下一届班子内才能见到成效的技术创新项目往往不予考虑。这一问题经多年讨论,在即将出台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中应有所突破。?

  4.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激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最宝贵资源。在企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比例偏低的情况下,如何激发现有科技人才的创造性,并逐步构建起企业内部科技人才梯队和职业发展通路,是企业留人、育人、用人的关键问题。一方面科技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动力,反过来企业实现了技术创新突破,也给科技人才带来成就激励,并拓展其职业发展空间,二者存在双赢的发展模式。国内许多企业对科技人员采用“双通道激励模式”,即科研人员晋升到一定层级后,公司为其提供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管理生涯道路,可以通达高级管理职位;另一条是专业人员发展道路,可在专业技术领域继续发展,并在收入、待遇等方面予以相应激励。这一模式在多家大中型企业获得成功,效果良好。

  三、完善企业技术创新驱动机制的建议?

  (一)从立法角度加速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具体而言,要以推动自主创新为主线,突出企业技术进步,围绕国内企业普遍关注的市场秩序与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能源利用、科技投入、风险投资等与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问题,按照WTO的基本原则,完善现有的《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反不当竞争法》、《专利法》、《商标法》等一系列鼓励技术创新、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强化其可操作性。尽快推动实施《反垄断法》,组织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法》,以法律形式把整个技术创新体系和所有相关环节确立下来,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有效实施创造出必要而规范的环境条件。?

  (二)培育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体系,消除行政壁垒

  推动商品和要素市场的深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在各类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各类要素市场,增强要素的流动性,使其能顺利向优势企业集中。同时要破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解除地方和部门的不合理限制,使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而非特权获取竞争优势,建立全国统一有序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扶持技术、人才和信息市场的发展,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效率。?

  (三)在采购和支持方面帮助企业建立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

  在重大技术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国家应通过政府订货、提供创新资金、健全风险投资渠道等方式来降低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风险,保护企业技术进步的热情。政府采购既可以扩大国内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必要的资金,又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示范作用,引导市场消费,扭转国民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惜购心态,激活市场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以缩短企业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

  (四)进一步完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鼓励企业家精神,建立企业家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培育创新人才

  国内企业有着不同的所有制、规模、行业、发展周期,国家应建立起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模式。政府应尽快推出《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办法》,通过在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中加入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考核内容,尝试以股票期权等方式建立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各类企业经营者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企业科技规划,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让企业真正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主体。
?

〔1〕张国宝:“努力实现我国由大到强的转变”,《经济日报》,2006年02月20日。?

〔2〕陈清泰:“企业自主创新的几个政策性问题”,《比较》,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