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风险及化解途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波 时间:2010-06-25
【摘要】外汇储备一举跨过万亿美元大关。有预测显示:如果保持现有的政策不变,5年内中国外汇储备就将达到4万亿-5万亿美元规模。中国再次成为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万亿外汇储备增加了高额外汇储备的结构风险,增加了央行操作成本,制约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剧了中国存在的动力结构不均衡现象,减少了国民消费和投资的机会。鉴于此,为避免风险起见,提出使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应在确保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调整币种结构,形成一篮子货币储备,实现保值增值;应变革储备机制,适量藏汇于民。
  【关键词】外汇储备 风险表现 化解途径
  
  外汇储备通常来源于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盈余和资本流入,是由各国官方持有的、可以自由支配和自由兑换的储备货币,是一国国际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宏观调控实力的重要标志。外汇储备在本质上是国家持有的对外债权,属于国家资产。2006年11月,中国外汇储备一举跨过万亿美元大关,引起整个世界瞩目。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年GDP的45%。对此,各方反响不一。一方面认为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强了中国运行的安全度,提升了中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学术界主要对中国外汇储备构成、结构风险、使用途径等开展了一些讨论。在国际上,日本《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连续报道,强调“中国外汇存款已超过一般安全水平”。报道称,为抑制人民币升值,中国花了大量人民币购买美元造成中国外汇储备急速增长。欧洲大部分国家则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体现。瑞士《时报》则称,这是由反复出现的外贸顺差和外国投资者所进行的大量投资造成的。在国内,有研究认为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是一种反常态现象,是中国国际收支是多年保持双顺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即加工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持续增长互动作用的结果。本文拟在上述探讨的基础上,对中国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风险与化解途径予以分析。
  
  一、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
  
  1、在结构风险方面扩大了高额外汇储备面临的结构风险。从国际金融体系角度观察,中国外汇储备快速上升,使得中国经济成果和未来命运承受着巨大的美元汇率风险。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萧条,债券和股票的市值缩水,那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将面临化为泡沫的危险。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国际收支活动极其频繁和复杂,金融安全随时都会面临挑战。截至2006年10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突破7.9,与2005年7月汇改当日8.11的汇价相比,人民币已有一定上涨。在美国、欧盟等的压力下,人民币上涨尚有预期与可能。然而中国的外汇储备中有70%为美元资产,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外汇储备的缩水。
  2、在政策风险方面,制约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进入我国境内的外币资产都要转结为人民币资产,国家在购买外币的同时,释放出大量基础货币,造成人民币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外汇占款在国家基础货币投放结构中的比重急剧上升,势必改变国家基础货币的投放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国家控制货币总量、压低通货膨胀的难度。中央银行为了保持汇率稳定,通过对冲等手段收回了部分基础货币,无疑增加了央行操作成本。一般来讲,由于央行是发行货币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银行,发行基础货币是央行根据国内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手段。当前,由于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央行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不得不被动释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时效。
  3、在汇率风险方面,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外汇储备增长,金融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人民币供给不变或供给增幅较小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不断加大。随之而来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将会吸引大量国际性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套利,这些投机性资本一旦套利成功会马上撤离,使国内外汇市场发生大的波动,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较之于中国的持续顺差,美日等西方国家出现逆差,经济疲软,因此他们极力要求人民币升值,限制我国产品出口,以转嫁其国内经济压力。现在美元贬值,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利差增大,使我国外汇储备在无形中遭受损失,以至于一些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叫苦不迭。此外,升值压力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空间,因为在升值压力下扩大浮动范围必将使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立即成为现实。
  上述三个方面的风险,势必给中国经济持续的又快又好的发展带来两个困境:首先,加剧了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动力结构不均衡现象。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的加工贸易顺差占了很大比重。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仍然属于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品,竞争优势极其脆弱。而在进口产品中,生产资料占主要地位,从而使进口具有较强的刚性。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导型的出口模式,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的发展,不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加工贸易也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而非国有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延滞了整个加工贸易的升级和国内配套程度的提高,从而延缓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这样一来,极易使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投资,相应地也就忽视了发展经济必须具备的内部驱动力和调控能力。其次,它们减少了境内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机会。庞大的外汇储备,在一定意义上讲,一方面使我国牺牲了自己境内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机会向外国(主要是美国)提供低息融资,充当债务国的现金流。从外汇储备资产的使用来看,我国60%以上的外汇储备用于投资美国国债,其中收益率大致为3.5%左右,虽然比国内的投资收益率和银行贷款收益率要高,但美国人将此戏称为“傻瓜收益率”。与2005年美国全部基金公司平均收益率10.5%相比,差距在2~3倍。如此说来,我国内的人民币储蓄通过循环投资又成为我国的外汇储备,等于我国居民把钱借给美国人,让人家再来赚我们的钱。这样,我们也就陷入了大规模资本流入和大规模资本流出同时并行的怪圈。当投入和产出、商品循环和资金循环严重依赖于外部市场的时候,我国的经济运行的高风险也在潜行。
  
  二、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风险化解途径
  
  1、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实现储备货币和资产结构的多元化。2005年7月人民币开始实行“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并对美元升值2%。政府的新政策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包括美国的广泛赞赏。鉴于我国目前外汇储备中主要是美元和以美元计价的美国政府和公司债券,为了适应我国“一篮子”汇率政策的调整,今后我国要逐步形成以美元、欧元和日元世界三大货币和黄金为主体的多元外汇储备资产体系,逐步提高黄金在我国国际储备中的比重,适时调整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推进币种多元化,包括考虑韩元,澳元,新加坡元等等,化解汇率风险。因此中国应根据国际汇市,择机调整和优化外汇储备结构,扩大欧元、英镑和日元的外汇储备份额,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美元汇率下滑导致的外汇储备的缩水。
  2、变革外汇储备的机制和取向,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为此,要降低操作成本,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必须改革目前的结售汇制度,把目前的强制结汇转向意愿结汇;要进一步我国的外汇市场和外汇衍生工具,在逐步提高机构和企业的汇率避险能力的同时,扩大本国居民之间调剂外汇资金余缺的规模,弱化升值预期。一方面,外汇管理体制应由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转变为一个相对中立的外汇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限制资本流入,同时放松资本流出管制。另一方面,宜扩展外汇资金运用方式,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通过市场化方式来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过多的或是结构不够合理的外汇储备,让国内的企业、机构和个人更便利地进入外汇市场,乐于持有外汇。
    要做到藏汇于民,今后几年内,我国应当致力于提高现有外汇储备的利用效率和规模,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国内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资设备或技术。有研究认为,国家可积极扩大基础设备和战略资源进口,建立重要战略资源的储备。认真研究如何适时、适度加大对外战略性矿藏、油田、森林的投资和收购;可针对性地加大与外国高科技方面的合作以及人才培训和引进,从而大大加快相关产业、产品以及人才的更新换代。在外汇储备中拿出一部分来进行实物或技术投资,这样能将单纯的外汇储备与灵活的战略物资储备和技术人才引进结合起来,发挥外汇储备对促进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和确保金融安全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宜加快改善外贸结构,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我国的加工贸易提供了超过2500万人的就业机会。在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着力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这是我国政府客观经济指导与调控的重任之一。首先,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自主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有条件地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其次,要发挥进口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我国当前外汇储备充足的优势,有计划地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再次,在产品价格中增加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提高中国产品价格,既“摆脱出口贫困增长”,又减少高污染、高能耗产品出口。
  藏汇于民还有赖于积极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国内居民消费被远远落在投资与出口之后。因此,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将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转为有效购买力,使消费需求成为启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这方面,今后几年内,可以考虑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大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支出,特别是完善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等三项保障制度。同时,要提高劳动力成本。以廉价的劳动力出口,牺牲了我们国内劳动者的福利,使进出口享受了中国低价劳动力的好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劳动者利益,改变中国劳动力现状,提高其收入。
  
  【参考】
  [1] 郭怡之:《论我国高额外汇储备之痛》,《时代经贸》第49期,2006年11月
  [2] 杨宗原:《超额外汇储备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福建金融》2006年第10期
  [3] 高进水:《当前我国外汇储备有关问题探析》,《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65期
  [4] 毛红燕:《走出高额外汇储备引致两难困境的探析》,《华北金融》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