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技术创新,政策制度
0、引言
资源匮乏和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特殊含义。发达国家一般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单一目标,但我国要以资源利用总量节约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个方面为目标。面对资源约束不断加剧的趋势及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面临的新挑战,我国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1、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1.1 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激化资源供需矛盾
“十五”期间,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产品生产能力累计增长速度分别为187%、79%和119%,工业能耗5年增加了6.3亿tce。这种情况与“九五”期间完全不同,因此,可以认为我国进入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即工业能耗增速高于GDP增速。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也都曾经历过重化工业化阶段。比如日本在1955—1975年实施了重化工业化战略,重工业的比重最高达到了68%—69%。
研究发现,虽然各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路径并不同,但消费结构趋同却是共同的,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居民消费结构,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必然会由吃、穿、用向住、行方面升级,也就是说,消费结构的变化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比如我国在“十五”期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了28.8%,每百户城市家庭汽车拥有量增加了5.7倍。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变动时期,每年以1.4%的速度增加。据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商品能源消费是居民人均能源消费的3.5倍,加上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消耗大量资源,加剧了我国资源供需的矛盾。
1.2 粗放型经济加剧了资源“瓶颈”约束
我国8个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左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每年约有废钢铁500万t、废有色金属20多万t、废纸1400万t没有回收利用,按国外已达到的回收利用率,我国每年可回收利用但没有利用的可再生资源价值达300亿元以上。农业灌溉用水占到我国水资源利用的60%,可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45,远低于许多国家已经达到的0.7—0.8。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的情况计算,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m3。
预计我国在2020年将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率的极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我国石油人均产量只有世界的22.5%,人均剩余可采量只有世界的8.4%。
1.3 严峻的环境形势限制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
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已进人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新阶段。能源、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全国范围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我国扩大资源开发规模越来越受到环境容量的限制。以国际范围内倍受关注的温室气体为例,2004年我国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CO2总量已经超过47亿t,在美国之后列世界第二位人均排放量达到3.65t,已接近全球人均排放量;预计在2010年之前,我国C02排放总量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C02排放大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各国关注度的增加,C02减排问题将是我国未来面临的最大的国际问题。
1.4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带来资源环境新挑战
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资源性、高耗能行业大量向转移,中国大量出口高耗能产品,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环境约束。如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钢材出口国,2006年全年钢材出口总量达4300万t,仅此一项就相当于出口了3000万tce的能源。随着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明显上涨,我国发展的代价也逐渐增加。
2、对我国面临形势的基本判断
2.1 能源资源消费仍处在“爬升”阶段
图1是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密度与发展阶段关系的示意图,图2是英、美、日及发展中国家自1850年到2000年的单位GDP能耗曲线。图1中曲线的峰值期也是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甚至是重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英、美等国的工业化发展时期并没有出现全球能源短缺问题,其发展是一种发展状态下的结果,不需要考虑资源约束问题。而日本的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正好赶上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政府在1973年做出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定,将外部约束条件内化到经济发展体系,提出了资源约束下经济增长的概念,通过科技创新降低单
位GDP能耗,完成工业化进程。
图3是我国自1954年到2004年的能源密度曲线。在这50年里,我国能源密度出现了1962年和1978年两个峰值,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解放后一直采用前苏联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积累轻消费,形成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产业结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能源密度迅速下降,后来在经济的加快发展阶段,能源密度又不断提高。但自改革开放开始,我国采用了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以生产吃、穿、用方面的产品为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向轻型转变。这一结构调整,促使我国在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取得完成累计节能率64%的巨大成绩,比OECD国家平均累计节能率19%、世界平均累计节能率20%的结果还要好。但到了2002年,我国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单位GDP能耗开始上升。因此,在重化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能源资源消费仍处在“爬升”阶段。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量的减少,我国面临着资源约束加剧的问题,但可以像日本一样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
研究发现,在我国64%的累计节能率中,结构轻型和产品附加值提高的贡献率达到了70%,技术的贡献率只有30%。而自2002年我国工业结构的改变,能源密度迅速变化,因此可以认为产业结构趋重是造成能源资源消费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
2.2 目前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时期
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即使我国达到发达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人均资源消耗量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也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假设我国人均资源消耗量与日本相同,为5tce或4toe,乘上13亿人口,我国年消费资源总量仍然过大。所以,我国要以资源利用总量节约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个方面为目标。
由于存在路径依赖,而路径依赖由快速的化和城镇化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三者重叠产生,它将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单位能耗以及对资源的需求总量。特别是城镇化模式,一旦确定,就很难改变,而消费结构则是几乎不变,因此两者决定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而工业化模式还可以通过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和转移高耗能工业等实现轻工化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3.1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
国际上,日本和美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单位GDP能耗迅速下降的可喜成绩。特别是日本,在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在国际石油供应充分、价格低廉的情况下曾提出了“一美元石油”政策,推动了重工业迅速发展,但自出现石油危机,日本政府迅速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资源约束加强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完成了工业化过程。到2003年日本GDP是1973年的2.19倍,但能源消费仅为1973年的1.47倍。在此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7%,特别是工业部门单位GDP能耗下降了50%。而美国在1979年成立了能源部并颁布了《能源政策法》,以此为路径的发展结果比以1972年的发展模式为路径的发展结果有节能60%的效果。
因此,面对产业结构趋重的现实,我国必须通过制定宏观政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
3.2 构建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像美国大城市及其卫星城市,规模过于庞大和结构不合理已成为资源浪费的主要因素。北京曾经规划把、纺织工业集中在东城,而住房集中在西城,造成“迎着朝阳去、顶着夕阳归”的城市模式,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由于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属于顶层设计,所以具有体系性效应,其节约效果是综合性的。
鉴于目前城市化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罗马宣言中提出了“城市化模式全球共同的挑战”的口号,呼吁新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比如近期,国外提出了紧凑型城市(Compact City)和精明发展(Smart Growth)的城市发展模式。紧凑型城市解决城市规模的问题,而精明发展是从城市的功能布局考虑整个城市的结构问题。
虽然,通过使用隔热材料、节能灯等可以实施建筑节能,能挖掘很大的节能潜力,但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具有更大的节能潜力。因此,构建节约型的新型城市化模式是影响能源消费的关键问题。
3.3 构建节约型的消费结构
研究表明,虽然各国工业化发展所处的时期各不相同,产业结构和发展路径也各不相同,但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内部因素是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是促进重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内在原因。
在我国2000年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建筑、的比例分别为73%、16%、11%,预计到2020年三者的比例将变为57%、26%、17%。这一变化意味着我国城镇居民在城镇化建设时期以及交通方面的选择所决定的能源消费,将对我国的能源资源消费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我国要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尽快实现4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增长的转变;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的转变;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的转变;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的转变。
3.4 技术创新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作用
在图1中不同国家能源密度的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且是时间越接近、能源密度峰值下降越快,这主要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日本是基于上个世纪肋、70年的技术实现了工业化,而美国是基于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则是更早的技术完成工业化过程,所以,如果我国能基于现代技术,将能实现更低能源密度下的工业化发展。表1是我国“十一五”时期技术节能的潜力。
4、建立健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制度
4.1 着力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价格和财税是推进节能、促进资源节约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我国亟需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破坏的外部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发展的比价关系的价格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4.2 建立促进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政策
我国采用了国外设立专门财政预算用于促进能源资源节约的做法,已经设立了环保的专门预算账号。2007年财政部设立了80亿元的预算用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20亿元的预算用于节能的财政支出。
目前,国外有不少国家都设有可再生能源基金、节能基金等,作为促进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日本建立的碳基金、石油基金,用于支持节能和新能源的发展。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相关设立机构或出台相关措施。我国需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另外,许多国家的税收体系都有燃油税、资源税等反映资源成本的税种。而且,还有不少国家从长远利益考虑,设有能源税和环境税。目前,征收能源税和环境税的国家只有12个,且主要集中在北欧。能源税基于热值征收,环境税基于C02排放总量征收。由于两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开始考虑征收能源税和环境税。对于我国,目前比较紧迫的税种是燃油税与资源税。由于我国资源税税率低且是基于产量征收而非资源量征收,造成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浪费巨大。
4.3 建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3方面的制度
从能源、资源、环保3个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人标准和行业准入制度;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十一五”期间,钢铁、水泥、火电等高耗能行业,通过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节能潜力可达到5700万tce。
4.4 建立健全、法规
目前,发达国家在制定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等的进程中着重解决操作性问题。表2是美、日、欧盟最新制定的节能目标。其中,美国是通过资源协议实施建筑和工业节能,日本则主要挖掘建筑的节能潜力,欧盟则是要实现比以2005年发展趋势所决定的2020年能源消耗总量降低20%。鉴于各国能源政策法在各自国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我国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4.5 推进市场化节能新机制
通过加强对重点用能的管理,建立节能标准、对节能产品进行标识和认证,开展能源审计,推进节能自愿协议,实施需求侧管理,加强合同能源管理,通过一系列配套的措施和激励机制推进市场化节能。
5、结语
我国正处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关键阶段,必须通过改变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建立健全相关政策等3个方面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城市化模式和消费模式,实现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