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军 时间:2010-06-25

摘 要:我国县域产业中存在着缺乏规划、县域旅游形象定位不当,追求短期利益、破坏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短缺、整体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县域旅游发展的科学规划,加大旅游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力度,从旅游产业格局和比较优势角度出发制定县域旅游的整体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县域旅游;旅游规划;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Many problem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strict tourism of China, these problems reflect in absence of programming, improper image positioning, hunting short-term benefit, destroying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sence of human resource, low management and service level and so on. For resolving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enhance the scientific programming of district tourism; expand the training of tourism professional. From the angles of tourism pattern and comparable advantage, we put forward the holistic idea of developing district tourism and takes out a countermeasur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strict tourism.
  Key Words: district economy; tourism layout; continuance development
  
  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全国共有近2000个行政县(区)正在以各种方式加快与社会发展,其中,相当一部分县区在旅游业发展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丰富的特色,涌现出一批发展水平领先、旅游景区颇具知名度的县区。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县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旅游规划的问题却普遍存在。已编制和正在编制的规划存在着明显的旅游主题空洞无味,目标市场简单,开发项目雷同等问题。因此,认真研究县域旅游规划中的理论问题,制定科学、可操作性的发展对策,对于保障县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缺乏科学规划,县域旅游形象定位不当
  我国很多地方在发展旅游业中只靠领导的主观愿望进行了开发建设,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编制工作。有些有规划的也不系统、不配套,如有建设规划而无发展规划,有综合规划而无项目规划,有资源开发规划而缺少产品、市场开发规划。盲目实施不仅破坏了环境的美和和谐美,而且使部分具有较高价值的资源受到破坏。有些地方的规划脱离实际,论证不充分,有求“高”、求“洋”、求“奇”等现象。
  旅游形象是指旅游目的地包括其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县域旅游形象规划,是旅游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县区在进行旅游规划时,没能打造出统一的旅游宣传形象,缺少能有效、集中而生动地展示本地旅游形象的载体,使各种旅游促销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个别县区虽有反映整体旅游形象的口号和标志,但表达内容含糊不清,求全求大,成了本地资源的总汇,或者过于简洁粗糙,笼统难记,缺乏个性,难以在市场上形成记忆定位和形象定位,在项目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或市场开拓上容易产生误区。县域旅游规划在旅游产品形象定位上应明确现有产品与市场的对应程度。
  2.单纯的资源导向开发模式缺乏市场适应性与竞争力
  “资源+市场+政府”是我国目前比较通行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在大部分的县域旅游规划中虽然都引入了市场的因素,但其实质还是以旅游资源为导向,主要表现在评价旅游地拥有的资源时,往往只看到自身最为突出和醒目的资源,比如,有一片瀑布,就会想到开发水资源,有一座山,就离不开对山体的保护和开发,而较少考虑区位竞争因素、目标市场远近等因素,这一特征在县域旅游规划中更为突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倾向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对于同质型的产品,人们只会选择同区域内最高级别的。如果旅游地的某资源级别很高,对客源市场有着较高的吸引力,自然是围绕该资源进行产品设计和宣传,如果旅游地的某资源本身不错,但在较近的区域内有着更高级别的该资源,还该不该开发这一资源呢?在资源导向的观念下,往往会作出错误的选择,结果开发的产品无人问津,造成巨大的浪费和破坏。
  3.追求短期利益,破坏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县区进行旅游开发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即旅游业是无烟,不会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旅游资源是由可再生资源组成的,旅游消耗是“非耗竭性消耗”,所以,不必考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各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缺乏应有的资源环境配套保护措施,加快了旅游资源环境的退化速度。另外,旅游局与规划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技术交流,区域总体规划与旅游规划相脱节,导致旅游点遍地开花,布局不当,甚至有些风景区与工业污染源为邻,加重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许多地方在开发资源,旅游产业过程中出现盲目开发、一拥而上的局面,导致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虽然短期内为地方财政带来一些收益,但从长远角度分析这样的开发导致区域旅游形象遭到严重破坏,旅游品牌的负面效应形成,致使原本很好的旅游产业变成一块难舍又难留的“鸡肋”。
  4.人力资源短缺,整体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旅游业真正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并且主要集中于大中型旅游城市,而县域旅游发展策略的提出只是近几年的事,地方从事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十分稀缺,尤其是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旅游规划人才;此外,从事旅游接待与服务的一线人员的职业化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普遍较低。这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带来了地方旅游产业的低水平徘徊,难以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二、县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解决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用党中央提出的发展观来规划、设计区域旅游产业定位以及整体发展思路是积极必要的,用国际经验来指导区域旅游发展是现实可行的。
  1.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针对目前国内县域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盲目开发、产业格局不合理等问题,各个县域旅游产业主管部门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地旅游资源和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系统研究分析当地县域特色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要素(食、宿、行、游、购、娱)的整体配套供给能力,探索各区域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评估各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内在潜力,为各县域特色旅游进行定位,实事求是。通过对当地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尤其是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并对当地旅游发展潜力、旅游相关的、保险、、通讯等行业进行比较研究,进行整体性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根据国际上旅游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这些国家十分重视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宏观指导,专家组的整体规划,以及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开发建设。同时,这些国家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发挥,最终形成区域旅游形象,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美国发展区域生态旅游十分重视开发与管理、经营与、赢利与保护的关系,从而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同时,当地的旅游资源得以很好的保护,进入一种资源保护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正是基于以上的管理措施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理念,使得美国的区域生态旅游业得以良性发展,这样的经验十分值得我国学习。同时,国内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比如广东、云南、浙江等地在发展区域旅游中,通过区域旅游产业群互补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格局。
  2.加强监管,转换机制
  国内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能力不强具有直接关系。在旅游业发展中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不能只追求政绩而忽视监管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提高执政能力和指导规划能力。同时,必须加强政企联合,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去发展地方旅游业,按照制度去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创造优惠的政策,吸引资金实力雄厚、旅游业运作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大的大型旅游企业前来投资。
 3.系统整合,协调发展
  重点研究各县域旅游产业和旅游特色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旅游产业分析报告,提出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和工作重点,最终形成旅游产业结构系统模型和旅游资源的系统整合,真正将各地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从旅游产业格局和比较优势角度分析,必须形成旅游业的整体协调发展,一定要避免一哄而起,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制定旅游产业相关领域的支持目标,包括基础设施、产品开发、社会文化思考、旅游区规划、国内和国际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取得旅游产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
  [1] 杨荫凯,韩冬梅.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经济纵横,2005,(8):6-8.
  [2] 秦学,刘君德.“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我国旅游业中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J].学术研究,2003,(12):37-39.
  [3] 徐飞雄,刘娟.论我国县域旅游经济合作[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121-123.
  [4] 徐飞雄,刘韵琴.论永州市县域旅游经济合作[J].热带地理,2006,(1):76-79.
  [5] 冯德显.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