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关系的实证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宗斌 时间:2010-06-25

一、引言

  
  2006年9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9879亿美元,到11月,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中国10份的贸易顺差猛增到238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继续加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获得了迅速,2006年一季度我国非类对外直接投资26.8亿美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280%。截至2006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机构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10.5亿美元。
  众所周知,出口是增长的引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掀起高潮,使得我们有必要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当前中国的投资政策提供一些启不。
  国内外的学者对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作了许多研究。在国外,蒙代尔(Mundell,1957)在H-O模型的基础上,放松了要素不可流动的假设,分析了贸易与资本流动的关系。他认为,在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作用下,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是相互替代的,即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替代关系。1966年,弗农(Vernon)利用国际生产和贸易的产品周期模型解释了在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FDI和贸易的关系,在产品初期阶段,产品在母国生产并出口到国外市场,当产品成熟并标准化后,公司在海外投资并导致母国进口,从而替代母国原先的出口。20世纪80年代,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Dunning,1980)表明,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公司区位优势和所有权优势的融合,导致FDI对母国出口的替代。另外,施密茨和赫尔姆伯格(Schmitz&Helmberger,1970)表明,当技术先进的国家向资源丰富的国家投资时,FDI被用来利用国际劳动分工,实现生产的垂直化,从而导致产业间贸易,增加母国资本品的出口,即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存在互补关系。小岛清(1985)在其边际产业转移模型中证明,对外直接投资在具有贸易创造(促进母国出口和东道国进口、出口贸易)效应的同时,也存在替代母国出口的效应。在国内,项本武(2005)运用引力模型,利用2000年和2001年中国对49个东道国的年出口流量及中国对这些东道国的年直接投资流量和年末直接投资存量,采用合成数据分析方法,得出FDI会促进中国出口的结论。
  笔者根据中国1995-2005年的经济数据,利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中国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我国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短期和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ECM)是比较成熟的计量经济分析技术,它能有效地克服传统计量经济分析技术在进行分平稳经济时间序列分析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与变量
  笔者所使用的样本取自1995-2005年的年度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出口流量数据,数据分别来源于《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和各年度的《世界经济年鉴》(见表-1)。我们用EX代表出口,用FDI代表对外直接投资,由于数据的对数不改变协整关系,并能使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Ex和FDI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EX和lnFDI表示自然对数的EX和FDI。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首先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及单整阶数、时间序列lnFDI和lnEx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时间序列ln FDI和ln EX本身为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这说明ln FDI和ln EX是一阶单整序列。
  
  (三)协整检验
  虽然ln FDI和ln EX都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它们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协整关系。
  首先,建立ln EX和ln FDI的回归模型:
  In EX=6.017+0.556 ln FDI
  t检验(9.0315) (2.8983)
  R2=0.4828 D.w=1.3113
  其次,假设此次回归所得的残差项为e1,并对e1做单位根检验,一个不包含截距项、趋势项和差分滞后项的检验模型为:
  △elt=-0.708 ln e1t-1
  t检验 (-2.2875)
  R2=0.3552 D.W=2.1555
  这里的t检验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ADF临界值-1.9823,说明e1为平稳序列,所以ln EX和ln FDI是(1,1)阶协整的。
  

  (四)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以稳定的时间序列e1t-1作为误差修正项,用打开误差修正项括号的方法直接估计误差修正模型,适当的估计式为:
  △ln EXt=-1.872 0.125△ln FDIt+0.325 ln EXt-1-146ln FDIt-1
  (1)
  t检验 (-3.11)
  (-2.04)
  (3.02)
  (-1.49)
  R2=0.67 D.W=2.62 ∑e2=0.040
  这里,除ln FDIt-1外,各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lnFDIt-1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也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故可认为方程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
  把(1)式写成误差修正模型的形式:
  △ln EXt=-0.125△ln FDIt-(0.325)(1n Extt-1-5.76-0.449ln FDItt-1)
  由此可见:ln Ex关于ln FDI的长期弹性为0.449,ln Ex关于ln FDI的短期弹性为-0.125,ln EX和
ln FDI在长期内存在互补关系,在短期内存在替代关系。即100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短期内带来12.5美元的出口替代效应,在长期内带来44.9美元的出口互补效应。
  
  三、结论和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在短期内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存在替代效应;在长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有互补效应。即100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短期内会替代12.5美元的出口,而在长期内会增加44.9美元的出口。基于这一分析结果,我们提出如下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平衡国际收支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已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这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我们可以利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替代效应,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降低出口不断增长的势头,从而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缓解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趋势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短期内出口的减少,减少与一些国家的贸易顺差,在一定时期缓解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
  
  (二)培育国内新的主导产业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替代效应主要是因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不断向外转移的结果。一直以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是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当前,我国的海外投资也集中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初级形态。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后,海外子公司可能部分替代了母公司对东道国的出口。虽然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在短期内存在替代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会带来出口增加的。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原先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渐丧失优势以及这些产业不断“走出去”,国内应当重新确立新的主导产业;另外,产业结构是形成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领头产业,要想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推进中国的化,必须调整产业结构,确立新的主导产业。所以,我们应该早作准备,在这些产业向外转移的过程中,培育我国新的主导产业。
  
  (三)注重对母国出口具有“溢出效应”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作为中国家,其对外贸易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如果一味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则只能占据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而且必然会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出口造成冲击,不会对母国出口形成“溢出效应”。因此,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应当选择与国内产业具有较强关联效应的产业部门,比如说,如果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选择最终产品的生产,那么对于后向连锁度较高的产业来说,有利于带动初级产品及中间产品的扩张。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尽力抢占技术强、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环节,努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尽可能多地波及母国的生产环节,促进母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四)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我国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促进体系还不健全和完善,国家缺乏统一的宏观协调管理机构,导致管理混乱,管理效率不高,对“走出去”的企业也缺乏有效的指导。一方面,使得海外投资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投资绩效不是很理想;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有用的信息,盲目投资,而且投资的项目与国内相关度较低,没有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所有这些也可以看作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短期内对出口具有替代效应的原因。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政策促进体系,加大在财税、、外汇等方面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调整产业政策,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使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服务。
  
  []
  [1]王智.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促进国际收支平衡[N].经济日报,2006-11-15.
  [2]黄晓芳.“走出去”仍需迈大步[N].经济日报,2006-07-08.
  [3]MundllR."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7,47,321-335.
  [4]Vernon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1966,80:190-207.
  [5]DunningJ."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Some Empirical Tests"Journ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0,11:9-13.
  [6]SchmitzA & PHelmberger."Factor Mo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the Case of Complementary".TheAmerican Economic,1970,60(4):761-767.
  [7]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
  [8]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