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集经济的产业集群理论模型
[内容摘要]为了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我国地方政府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极力降低的准入门槛。从理论上看,上述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本文在分析集群企业成本和市场均衡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集群规模的两种方法,认为提高聚集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关键词]产业集群;聚集经济;战略
Abstract:To enlarge industrial cluster scale, the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present various favoring policies and reduce permission restricts. And theoretically the effects are limit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first analyze the cost of cluster enterprises and market equilibrium, then suggest two methods to enlarge cluster scale, and point out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increas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for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development strategy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方面供给市场日趋国际化,另一方面生产却向某些地区集中,出现产业“集群”现象。产业集群,又称为“企业集群、区、企业群落”等,波特认为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11-12)由于硅谷、新竹和意大利等地区产业集群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各国政府建设工业园区的热情,加之我国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国家开放政策和区域优势建立的各种产业集群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仿佛成了繁荣地方经济的灵丹妙药。各地政府争先恐后,大搞产业园区建设。然而一窝蜂现象也使得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出现优惠政策泛滥问题。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目前全国各类开发区总数达5658个,其中在省级以上900多家开发区中,国家批准规划的近3000万亩,但直到2003年初,已开发面积却仅占规划总面积的13.51%。为吸引外资入住园区不少地方政府除了大搞高等级基础设施建设外竞相给予入园企业各种“优惠”政策。有的地方喊出了“零土地出让金、零征地补偿费、零项目报建费、零行政事业收费、零房租、零地方税”的口号,有的地方甚至放松对集群企业应有的监管,纵容各种造假产业集群的存在,而且屡禁不止。[2](46-49)那么给予集群企业优惠政策和降低准入门槛对扩大集群规模到底有多大作用;如果没有作用,政府又如何扩大集群规模。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二、产业集群企业成本和市场均衡分析
给予集群企业优惠政策会直接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上述损失最终要依靠增加集群企业的税收来补偿。可见,优惠政策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区域竞争优势,因此它对于吸引企业进入产业集群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知道,如果集群企业和分散企业面对的是同一市场,那么只有当集群企业的成本低于分散企业时,分散企业才具有聚集的动机;反之,集群企业具有分散的动机。因此有必要分析产业集群企业的成本函数。
首先根据产业集群企业的特点提出如下假设。假设:
(1)产业集群规模用生产某类产品的企业总数为x表示,企业是同质的,平均产出效率为q;
(2)产品的市场单位价格为p=1-bqx(其中1>b>0),并且市场在任何时候都是出清的;
(3)如果不考虑区域差异,则生产同类产品的分散企业在产出效率为时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为c0;
(4)由于运输成本在产品成本构成中的比例越来越低,本文暂不考虑运输成本对企业聚集的影响。相对于分散企业,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使集群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还必须考虑另外两部分成本。一部分成本与产业集群的总产出规模qx成正比,设为cA=kqx(k>0)。该部分成本是由于产业集群聚集效应的负效应,即“拥挤效应”导致要素成本随集群产出规模的上升所致。另一部分成本cB则与聚集效应的正效应有关。该正效应可以不同程度地为集群企业节约如下成本:收集信息的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维护合同执行的成本、运输费用、贮藏商品腐化造成的费用、交货不及时造成的费用、甚至交易税等交易成本,以及集群企业共同行动(如集体采购、共同市场品牌、共同销售)所降低的经营成本。[3](7-9)由于聚集正效应导致企业承担的部分经营成本cm随集群产出规模qx的增加被不断摊薄,单位产品承担的该部分成本为cB=cmqx,从而聚集正效应使集群企业比分散企业成本节约cmq-cmqx,体现了产业集群的优势,因此cA和cmq-cmqx通常分别被称为集群企业单位产品的“聚集不经济”和“聚集经济”。显然,被分摊的企业经营成本越大,聚集经济越大。
产业集群中企业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为ci=cA+cB+c0-cmq=kqxi+cmqxi+c0-cmq,平均利润为r=p-ci=1-bqxi-kqxi-cmqxi-c0+cmq。可见,集群企业单位产品的成本ci与规模xi的函数曲线为“U”型,而非分散企业的线性成本函数c0。考虑当单位产品利润r=0时的市场均衡规模。由于产业集群企业的成本函数和分散企业的成本函数不同,面对不同需求曲线的市场其均衡规模和市场企业的构成也会不同。如图1所示,当市场需求曲线为p1时,如果市场全部由分散企业构成,则均衡规模为x0,但如果这些企业聚集在一起,成本ci会低于c0,因此实际市场均衡规模为x1。此时整个市场会由一个产业集群组成,不存在分散企业。当市场需求曲线为时p2,产业集群企业的成本和分散企业的成本相同,整个市场的均衡规模为x2,市场可能由一个产业集群的所有企业组成,也可能全部由分散企业组成。当市场需求曲线为时p3,产业集群的最大规模为x2,整个市场的均衡规模为x3,市场由(x3-x2)个分散企业和一个由x2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组成。
三、扩大集群规模的两种基本方法
通过对产业集群企业的成本函数和市场均衡规模分析,我们知道扩大产业集群规模的办法主要有两种:改变市场需求法和提高聚集经济法。从图2可以看出,当市场需求曲线在p2左下方时,分散企业的成本d0高于产业集群企业成本ci,企业具有聚集的动机。此时扩大市场需求有助于推动集群规模的扩大(使曲线p1向曲线p2移动),具体方法有: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或扩大市场区域边界。当市场需求曲线在p2右上方时,产业集群的规模饱和,整个市场由集群企业和分散企业共同组成。此时扩大市场需求并不能扩大产业集群的规模。这说明,改变市场需求法对于扩大集群规模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同样,如果整个供给市场由n个产业集群构成,则当市场供求均衡时,各个产业集群的成本将满足如下条件。
若产业集群1提高了聚集经济,其企业成本会低于均衡成本点c0+kx1+cm1qx1-cm1/q,其它集群企业的成本相对较高,从而产业集群1能够吸引更多其它集群的企业或新企业,直到新的市场均衡点形成。
从上述分析可知,相对于改变市场需求来说,提高集群企业的聚集经济应当是扩大集群规模最根本的方法。因此,应该把提高产业集群的聚集经济作为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提高产业集群聚集经济的途径
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既是产业集群的结果,同时也是产业聚集的原因。许多学者都研究了聚集经济产生的根源。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在1890年就认为,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能够促使企业聚集。克鲁格曼(Krugman)在马歇尔的理论基础上概括了外部经济的三种类型:劳动力市场聚集效应,中间投入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4](1605-1626)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新产业区理论则强调基于集群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弹性协作优势和基于知识溢出效应及劳动力市场聚集效应的创新优势。[5](59-64)可见,新产业区理论所强调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是马歇尔外部经济的延伸。但是产业集群的协作优势和创新优势还需要市场信用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相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优惠政策,产业集群的制度建设对地方政府来说任务更艰巨,也更容易被忽略。
一般说来集群企业的交易成本(cl)随集群分工水平(l)增加呈“U”形变化,而集群分工优势(vl)随分工水平增加上升(见图3实线所示)。当集群分工水平l<l1,cl>vl,集群企业很难自动分工;当l2>l>l1,vl>cl,集群企业具有分工的动机,并且随着分工水平的上升,交易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但当分工水平上升到l>l2,cl>vl,集群分工不再继续。沿海外资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表明,没有在本地形成广阔分工的集群普遍缺乏根植性,极容易迁移。因此政府的职责是作为“市场信用建设者”,降低cl到cl′使产业集群更容易进入分工阶段,并且使整个集群的分工水平也得到提高(见图3虚线所示)。根据交易成本产生的根源政府降低交易成本的具体措施有: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市场机会主义行为的处罚力度,保护企业间的“信任、合作”关系;建立“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文化环境;支持中介组织的形成,进一步降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成本。
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需要政府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防止假冒产品的出现。博弈分析表明,集群创新同样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制度保障。[6](1080-1082)假设集群中企业B创新、竞争企业B模仿,则A有净收益R?A-kR??B0?(R?A为企业A创新收益,k表示模仿企业单位收益对创新企业造成的损失,B模仿收益为R??B0?)。显然只有R?A-kR??B0?>0时企业A才有创新动机。如果企业不允许模仿,则B迫于竞争的压力将不得不创新,否则承受收益损失L。假如A、B两企业(无论两企业是否是竞争企业)均创新,由于存在创新技术的溢出效应,则创新净收益分别为:R?A+m?BR?B、R?B+m?AR?A。其中,m?B表示企业B的单位创新收益R?B对企业创新的贡献,表示企业的单位创新收益对企业创新的贡献。可见溢出效应的存在,使集群企业创新比分散企业具有额外的收益,即集群创新具有“优势”。[7](323-336)但创新优势存在的前提同样需要限制模仿,否则企业之间会相互加强戒备,技术溢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主要:
[1]M.E. Porter. 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6).
[2] 郑胜利,称雯.简析我国造假产业集群及其治理[J].2004(10).
[3]黎金钊.民营企业区域聚集的性质、交易成本与策略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
[4]Khalid Hadvi. Collective Efficiency and Collective Failure: The Response of the Sialkot Surgical Instrument Cluster to Global Quality Pressures[J]. World Development,1999, 27(9).
[5]Rui Baptista. Research Round Up: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 Business Strategy Review,1996,7(2).
[6]贾岷江.集群企业创新动机分析[J].哈尔滨大学学报(版),2005,37(8).
[7]Hubert Schmitz. Does Local Co-operation Matter? Evidence from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outh Asia and Latin America[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