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金渠道优化:理论与实证
资金也有自身的流通通道,即资金渠道。从资金流向的对象来看,又可称为融资渠道,即资金需求的一方获得资金的方式或途径。在下,大多数资金是通过现代资金渠道流动的。资金的流动带动资源的流动,资源的流动促进经济的。一国或者一区域要发展经济,首先就要解决资金渠道问题。
一、区域资金渠道与区域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古典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集中在土地、资本和劳动这三个方面上。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实体经济上,认为货币不过是便利交易的工具,是实体经济的符号。萨伊断言:“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易中,货币只是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发现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换另一种货物”,[1]并提出了有名的“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应得到工资,资本应得到利润,土地应得到地租。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萨伊“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四位一体”公式,他把“家才能”追加到了前三种生产要素之中,认为企业家才应获得企业利润。[2]琼·罗宾逊宣称“企业领着走”,卢卡斯也根本不相信金融①与增长的联系有什么重要性。对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从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到丹尼森模型,都没有把金融、资金因素单独列出来。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认为应该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进行分析。[3]经济学发展至今,关于生产要素的理论更加丰富。如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提出制度也是一种生产要素,通过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即使在其他物质投入都相同的情况下,制度安排不同对经济效率也有显著的影响。[4]无疑,土地、资本和劳动在任何时候都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但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表明,在现代经济中,它们所起的作用在下降,也即它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在降低。相应地,一些原本并不明显起作用因而可以被忽视的因素其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如资源配置方式等都已成为新的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对当代经济发展因素分析必须运用新的眼光。从没有发达的资金渠道就没有发达的经济这一普遍的现象出发,可以得出资金渠道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资金流动带来资本再配置,资本又促进经济发展。上,有些经济学家把资金渠道等金融变量看作是条件,而不作为增长因素。但实际上,随着市场自愿交易的规模、种类和范围的不断扩大,货币、资金和金融的因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使货币、资金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不但已成为一个发展因素,而且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因素。熊彼特指出,功能良好的银行,通过识别并向最有机会在创新产品和生产过程中成功的企业家提供融资而促进了技术进步,并以此带动了经济发展。[5]资金渠道、金融资源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性约束条件,尤其在经济起飞阶段,第一推动力的能动作用更为巨大。因此,怎样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发挥资金渠道机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调整作用,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发展中大国所面临的难题。
(二)模型构造
按照资金渠道主体和资金渠道功能,大致可以将资金渠道划分为:中央财政资金渠道、地方政府资金渠道、银行资金渠道、资本市场资金渠道、区域外资金渠道(国外资金渠道和国内区域资金渠道)等。
根据本文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我们认定资金渠道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因果关系。一区域的目标是最大化经济增长,即,这里分别代表银行资金渠道、市场资金渠道、地方政府资金渠道、中央政府资金渠道、国外资金渠道。②代表区域经济增长变量,这里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尺度。根据方程,该生产函数中各种资金渠道的边际贡献率调整各种资金渠道的规模,发挥资金渠道的协同作用,一区域存在资金渠道的帕雷托改进。
二、区域资金渠道优化:实证分析
为简化分析,我们假定区域生产函数为如下函数形式,即:
由此可见,α,β,λ,σ,δ分别为银行资金渠道、市场资金渠道、地方政府资金渠道、中央政府资金渠道、外资资金渠道的弹性系数,表示这几个资金渠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
根据前文分析,将模型设定为:
这里下标1,2,3分别代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国家相关文件,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等三大经济带。其中,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带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海南省等11个省市自治区;中部欠发达经济带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等8个省。西部不发达经济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广西12个省和自治区以及直辖市。FCi,LGi,FIi分别是三大经济区年度银行资金渠道、地方政府资金渠道、外资资金渠道。样本时间跨度从1988—2003年。
方程(4)没有考虑中央政府资金渠道,主要是因为中央政府资金渠道数据很难获得。此外,我国金融体制的特征是银行主导的,经济发展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市场资金渠道相对于银行信贷规模较低,③因此,方程(4)也不考虑市场资金渠道。
根据东部、中部以及西部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得到如下三个方程:
东部地区银行资金渠道的弹性系数低于中部和西部,银行资金渠道的贡献程度有下降趋势,东部地区的资金渠道发展模式应该向市场资金渠道为主转变,并进一步发展外资资金渠道;中部和西部外资资金渠道相对于东部地区,贡献程度较低,这说明中部和西部外资资金渠道的发展空间还较广阔。中部和西部的地方政府资金渠道的弹性系数为负数,而东部政府资金渠道的弹性系数较高,这说明中部西部两个地区的政府资金渠道处于边际递减阶段,利用效能较低,这两个地区应该转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政府资金渠道的模式。
三、结论:区域资金渠道优化理论思路——以中西部为例
(一)区域经济发展资金渠道阶段划分与动态演变
市场机制作用是以发达、完善的市场制度或市场体系为基础、前提的。东部开发之初亦是得益于国家“双优惠”即倾斜的投资、开放政策,较成熟后市场机制作用才逐步加强,到如今已基本具备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自立条件,即使国家今后把政策支持重点转移到中部与西部,东部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而落后的中西部却不能在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发展经济,原因在于资金具有市场化的特征,即自身的趋利性流动,中西部地区投资收益低、风险高,各种资金的理性选择当然是远离中西部,进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资金可以引导和配置其他资源,因此对中西部地区而言,这会导致其他资源要素的倾斜性配置,进而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后处于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论”境地。因此中西部经济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资金渠道,④必须借助政府资金渠道。
区域资金渠道优化具有动态特征,即在区域资金渠道建设上,应该分阶段进行,重点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不同的阶段,体现政府和市场的不同功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尽量抑制其消极作用。
第一阶段,以政府资金渠道为主,担当区域经济投资主力,银行资金渠道和外资资金渠道为辅,充当投资跟随者。政府主要目的是弥补市场缺陷,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增强中、西部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
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的身份应该从第一阶段的投资主体中逐步退出,而更多地扮演投资引导者的角色,以吸引银行和外资资金渠道为主,充分发挥政府以外资金渠道的优势。一是通过政府的“善意创租”,为资金地区的投资营造一个获得较高回报的机会,从而吸引资金投入;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培育、疏通、拓展银行及外资资金为主资金渠道。
第三阶段,多样化的资金渠道和谐共生发展,以市场的自我积累、自筹资金为主,政府在各种竞争性领域全面退出,在资金渠道建设中担任制度制订者和规则执行者角色。
前两个阶段的建设,是中西部地区资金渠道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根据前文的实证分析,目前中西部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东部处于第二阶段的完善期。
任何一地区,不能单独依靠某一资金渠道,任何一种资金渠道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特点,一旦超过这个范围,资金渠道就会进入边际报酬递减阶段,随着对该资金渠道的进一步依赖,该资金渠道的边际贡献最终将处于负值状态。
对比方程(5),(6),(7)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政府资金渠道的弹性为负数,分别为—0.216和—0.080。原因可能有,政府进入了不该进入的领域;或者政府资金渠道供给规模过量。建议这两个地区的政府资金渠道改变投向,转变目前这两个地区的政府资金渠道的功能,政府资金供给应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6]政府的经济职能首先在于促进民间领域的制度发展,造就能够增进民间组织协调能力的市场环境,通过民间组织间的合作去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诸多协调问题(而不是由政府直接替代民间协调过程)。⑤这样,作为一个内在的参与者,政府经济职能被定位于增进民间组织解决协调问题的能力以及克服其它市场缺陷的能力。其积极作用可以大大缩短市场体系发育的过程,避免市场机制运行中的磨擦和失效问题。
当前中西部政府资金渠道的积极作用应该表现在:其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提供经济立法和制度体系,培育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律、文化,为市场的高效运作提供最基本的制度条件。其二,政府应运用灵活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弥补市场失败。政府要发挥其在公共物品(如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的先导作用,扩大对落后地区提供的财政转移支付,以税收、补助等形式为杠杆诱导国内外的各种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参与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同时,针对我国现存的资金划地为牢及各种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现象,政府应努力清除这些不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种种障碍,让资本和劳动力在统一自由的大市场中真正流动起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缩小地区差距中的作用。其三,政府应“让利于民”,以少量政府资金投入和合理的制度安排,通过杠杆效应,启动市场性资本,带动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如逐渐退出从纯竞争性项目投融资,部分退出基础性项目投融资和公益性项目投资。
(三)资金渠道效率增进
不同的资金渠道对于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效率,从我们的实证结果可知,对于中西部而言,目前银行资金渠道效率高于其他资金渠道。因此,这两个地区应该充分发挥银行资金渠道的优势。
目前,中西部地区资金渠道模式应该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演化,重点发展银行资金渠道,也就是完善机构结构。完善的金融机构能够增强其融资能力与效率,在巩固现有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努力增加金融资源的总量,积极建立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加快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多样化,适应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快速发展,鼓励非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发展适应中西部经济、民族特点的地方性股份制银行,为地方经济和民族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各省区政府应予以相应的优惠政策。由这些股份制银行承担省区内重点支持项目或瓶颈产业的融资任务。设置基础可以是在城市商业银行或者兼并多个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按照股份制原则组建,并力争逐步发展成为上市银行,增强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保障能力。鼓励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中西部设立分支机构,适度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尤其是外资银行,放宽对外资银行在中西部的市场准入与业务开展限制,促进中西部金融业发展。鼓励各地方商业银行在中西部建立分支行,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并因地制宜地改革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提高资金聚集能力。
从实证结果也可看出,目前中西部外资资金渠道利用效率较低,分别为0.028和0.065,低于东部的0.128,这说明中西部外资资金渠道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外资的注入不仅有助于解决区内投资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通过配套的技术、经验、管理的引进,可以极大地刺激区内的竞争意识,促进区内市场经济的发育。回顾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完全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外资对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构成东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资金渠道协调共生
经济发展的前期投资重点是基础设施领域,需要大量中长期投资资金,投资风险大,收益率低,不符合银行信贷资金的发放方向。采取行政命令方式,要求商业银行投放大量中长期信贷资金,与目前的商业银行改制,加强对银行风险监控,以及提高银行资产质量的改革方向不符。单纯利用财政资金也不行,不仅因为财政拿不出多少钱来投资中西部,就是财政有一定能力,我们的实证结果也显示中西部已不宜再过度依赖政府资金渠道。单靠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融资也不行。一个项目的投资要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决资金问题,必须要按照企业制度来运行,并且要有可预见的稳定的收益,能够有稳定的现金回流。在中西部经济发展中,大部分早期投资项目还难以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组建,同时在短期内也难有稳定的投资收益。
中西部想要尽快改变经济运行的“资金贫血现象”,可以考虑通过利用资金渠道的和谐共生机制,采取财政资金、银行资金、外资以及资本市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根据各种资金渠道的特点,进行资金渠道的整合创新。如对于基础设施项目考虑财政资金+信贷资金+资本市场模式或政策性银行+债券+资本市场模式;对于重大项目考虑转移支付+BOT+资本市场模式;对高新技术项目考虑投资基金+资本市场+民间资金;对于一些具有稳定收益的大型项目考虑外资+政府资金+银行资金的模式。[8]
(五)资金渠道集聚扩散——区域金融中心⑥
区域金融中心是区域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有形或无形的集中地。区域金融中心通过聚集重组区域内的金融资源,集中安排和设置金融机构,扩大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使区域内金融结构趋于合理,疏通、整合了区域内处于分割、断裂状态的资金渠道,同时还向中心周边地区辐射、渗透,带动周边区域资金渠道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区域金融中心也通过信息机制、成本机制以及人才机制聚集引导区域外的国内资金和国外资金向区域金融中心转移。集聚和扩散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的侧面优化了区域资金渠道。
此外,区域金融中心具有灵活的创新机制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这有利于在传统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区域经济需要的资金渠道。
注 释:
①本文认为金融与资金渠道有重要关系。
②“国内区域外资金渠道”可以理解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如发达区域的夕阳产业向不发达地区的转移等。由于其特征类似于国外资金渠道,因此,这里不打算单独研究。
③贺向明、贾卓鹏在(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2002)一文中得出我国直接融资与国内生产总值负相关,间接融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正相关。这说明目前直接融资,即市场资金渠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低。
④这里的市场资金渠道泛指除政府资金渠道以外的资金渠道,即存在“盈亏”制度的资金渠道(弗里德曼)。
⑤借鉴了青木昌彦等经济学家在其1996年所提出的“市场增进论”观点o
⑥借鉴了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观点。他认为增长极是在经济空间中那些集中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而成为经济增长的率先起动点的中心城市。增长极具有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本文认为,金融世界也存在区域金融增长极——区域金融中心。主要: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I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0.
[荷]尼尔斯·赫米斯,罗伯特·伦辛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经济出版社,2000.
[3]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美]诺斯·戴维斯.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76.
[5][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殷孟波,齐亚莉.论政府行为杠杆机制的构造与西部资金问题的破解[J].西南金融,2004(4).
[7]殷孟波,魏巍.论西部资金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财经科学,2004(6).
[8]殷孟波,贺向明.如何拓展西部资金渠道[N),经济日报(理论周刊),200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