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欧盟反倾销法实体规则的比较
美国和欧盟是最大的出口产品接受方,也是近年对中中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审查最密集的国家和地区。文章从反倾销法规的实体规则角度对美欧反倾销法的体系架构、倾销行为的认定、产业损害的确认以及价格承诺和反作弊规则进行比较分析,以求应对当前国际秩序中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之对策。
一、美欧反倾销法规的体系架构
1916年美国为了应对国际价格歧视等国际掠夺性定价行为,将反倾销法内容从反垄断法中独立㈩来,这部分内容构成了美国1916年《关税法》的第800~801条款,美国于1921年又对该条款内容进行了重大修改,形成了1921年《反倾销法案》。1979年美国通过了《贸易协定法》,《贸易协定法》废止了1921年《反倾销法案》,在1930年《关税法》中增加第7章来实施反倾销守则的规定。此后的1984年《贸易与关税法》、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1994年《乌拉圭回合协定法》都对1930年《关税法》中第7章进行了重大修改。
美国的反倾销法具有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结构。目前美国的反倾销法规不仅包括经过多次修订的1930年《关税法》第7章和美国国会通过的相关贸易法规中反倾销条款内容等成文法,也包括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制定的条例,以及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和上诉法院的有关判例。
美国的反倾销法直接推动了当代国际反倾销法规的建立,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第6条就是根据美国1921年《反倾销法案》制定的,1994年国际贸易组织(WTO)《反倾销协议》由GATT第6条演化而来。
美国明确规定,其国内法优于国际法,因此在美国遭遇反倾销诉讼时,美国国内的反倾销法是凌越于WTO《反倾销协议》国际法之上的,尤其是美国国内的反倾销法规与WTO《反倾销协议》不一致时,美国国内的裁决会明显偏袒美国反倾销申请人人[1]。
欧盟的第1部反倾销法规是1968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理事会关于抵制来自非共同体成员国的进口产品倾销和补贴条例》(EEC.459/68)。此后,欧盟分别于1973年、1979年、1984年、1987年、1988年、1994年、1995年、1998年、2000年、2002年、2003年对其反倾销法规经过多次补充和修订,目前生效的反倾销法是2004年欧洲部长理事会通过的EC.461/2004号法案。根据1992年2月7日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第A条之规定,欧洲联盟的基础为合三为一的共同体,三个共同体之一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法理基础是1958年1月1日生效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该条约第113条规定,共同体有权统一制定包括关税率在内的对内对外贸易政策。因此,欧盟的反倾销法是对欧盟各成员国原先反倾销法的统一替代。
欧盟反倾销法的大陆法系色彩极为明显,其法律规范完全来自于成文法,法律体系架构相对简单透明。在与WTO/GATT《反倾销协议》的关系上,欧盟反倾销法律来源于欧盟参加的国际条约和承担的国际义务,欧盟反倾销法的每一次修订都是对WTO/GATT反倾销规则的适应。由于欧盟反倾销法的内容与WTO/GATT《反倾销协议》的内容极少不一致,因此在实践中基本无所谓欧盟内部立法与欧盟外部国际法之间的优先次序问题(欧盟反倾销法只适用于煤钢产品以外的一般贸易产品。欧盟对于煤钢产品具有一套单一的立法规则,本文的比较分析仅针对一般贸易商品)。
二、美欧反倾销法规关于倾销行为的确定
倾销行为的确立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出口商品的正常价值、出口商品的出口价格以及由前两者所决定的倾销幅度。
(一)出口商品正常价值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出口商品在其国内市场的实际价格即为其正常价值。在以国内市场实际价格确认出口商品正常价值的例外情况中,美国和欧盟也是大同小异,在有代表性的数量要求方面,美国和欧盟都以5%为临界值,即出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量低于销往美国或欧盟数量的5%时,出口国的国内市场价格不具有代表性。在非正常贸易过程的确定方面,美国和欧盟都侧重于考察当事人是否存在价格补偿的关联关系,跨国公司是否依靠价格转移手段操纵正常价格等。当商品来自所谓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时,其价格信号受到政府干预,出口国的实际价格不能代表正常价值。在“非市场经济”的认定上,美国和欧盟有所不同。
美国对“非市场经济”的判定标准如下:(1)该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可兑换程度;(2)雇员与雇主谈判工资的自由程度;(3)该国对合资或其他外国投资的准入程度;(4)政府所有权或对生产资料的控制程度;(5)政府对资源分配的控制程度与决定价格和产量的程度;(6)行政当局认为合适的其他因素。美国联邦行政法规第19编中引入了“市场导向型产业”的概念,允许“非市场经济”所在国的企业在反倾销案件中申请所在行业被认定为“市场导向型产业”,其判断“市场导向型产业”的标准是:(1)政府基本不干涉相关产品的产量和定价;(2)生产该产品的产业以私有和集体所有制为主;(3)所有主要生产要素和原材料以市场决定的价格购入。
欧盟则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目录管理,1994年其目录中列举了17个“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至2002年除俄罗斯被认定为市场经济国家外,中国、越南、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被列入“市场转型经济”国家名单,对“市场转型经济”国家的外国企业允许其在单个案件中独立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其判断的标准是:(1)有足够证据表明企业有权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决定价格、成本、投入等,不受国家的明显干预,主要原料的成本价格能够反映其市场价值;(2)企业有一套完全符合国际财会标准并能在所有情况下使用的基本财务记录;(3)企业的生产成本与状况,尤其是在资产折旧、购销、易货贸易、以资抵债等问题上,不受非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歪曲;(4)确保破产法及资产法适当地适用于有关企业,以保证法律上的确定性及企业经营的稳定性;(5)汇率随市场汇率的变化而变化。
出现“非市场经济”或其他例外情况时,出口国的国内市场价格不适用于确定正常价值,美国和欧盟都使用“替代国”价格制度或结构价格制度。
美国的“替代国”价格制度,一般情况下只允许选择一个第三国,当一个第三国的销售数量不足以推算出倾销产品的正常价值时,才可选择多个国家。美国替代国的选择标准是:(1)替代国必须是可比产品的主要生产国;(2)替代国的经济水平与㈩口国具有可比性,主要需要考虑人均国民生产水平和基础设施的情况,尤其要考虑生产相同产品产业的发展水平。美国的结构价格制度也是一种替代制度,即将生产某种产品的过程分解成各个要素,含原材料数量、资本投入、丁时费、能耗和其他耗费等,将各要素的量化指标乘以选定的同类产品的第三国(替代国)的价格数据,得出生产成本。在生产成本基础上,加上合理比率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包装费用、适当利润等形成出口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
欧盟选择的“替代国”,一般都是欧盟以外的第三国,但有时也使用内部成员国的价格。欧盟“替代国”的选择标准与美国有所不同,它不考虑替代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和产业发展水平与出口国是否有可比性,而强调市场的竞争性,即所谓的“适当、合理”原则。欧盟的结构价格制度与美国的方法大体一致,但不像美国那样“灵活”,而是对管理费用、利润等都规定有严格的固定比率。
(二)出口商品出口价格的确定
美国和欧盟都强调出口商品的出口价格应该是产品直接销售给美国和欧盟进口商的价格,进口商和出口商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或影响价格的其他安排。当生产者或出口商将销售给美国或欧盟的关联企业,或虽非售于关联企业,但销售行为发生在进口前,进口商的进口价格就不可靠。此时为了确定一个可信的出口国出口价格,应当对包括进口与转售期间发生的包括关税在内的各种税收、其他所有费用以及所得利润进行调整。在这方面,欧盟与美国不同的是,欧盟对应当扣除的利润数未有明确规定。
另外,美国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商务部会以外国生产者和国有贸易公司之间的价格不可信为由,拒绝使用实际出口价格而对出口价格实行测算,欧盟则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规定。
(三)倾销幅度的确定
出口商品的出口价格若低于正常价值则构成倾销,其差额即为倾销幅度。
确定倾销幅度不能简单地对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进行比较。因为两种价格产生的方式不同,产品的销售和价格受到市场环境、价格条件、信贷条件、运输成本、消费方式、消费时间等多方面影响,在计算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时需要据此进行调整。美国进口价格调整侧重的因素有贸易渠道不同所造成的相关费用是否应该增列、扣减或抵冲,销售数量过大时是否存在价格折扣,销售环节是否存在需要调整的佣金、质量保证费、技术服务费、担保费、信用费、仓储费、广告费等费用,产品的物理特性是否存在差异,汇率持续波动或汇率受到干预时的影响,等等,欧盟在其反倾销法规中规定,在进行比较时应当将可能影响价格的下列因素进行必要的调整:产品的物理特性、进口税费和间接税、出口数量和价格折扣、贸易水平、运输费、保险费、管理费、装卸费和其他附加费、包装费用、信贷费用、售后服务费、佣金、汇率等。
在倾销幅度的具体测算方面,美国和欧盟也有所差异,美国所使用的倾销幅度计算公式是:
倾销幅度=正常价值-出口价格(出厂价)/出口价格(FOB)
欧盟所使用的倾销幅度计算公式是:
倾销幅度=正常价值-出口价格(出厂价)/出口价格(CIF)
(一)损害的评估
倾销损害的评估包括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和实质阻碍产业设立三个方面。其基本内容,美国和欧盟都是相似的,都与WTO《反倾销协议》相关规定相吻合。但美国对实质损害的定义非常模糊,只要“不是不重大的、非实质的或不重要”的损害即为重大或重要的实质损害,在实践中容易造成随意性。而欧盟对实质损害的确定则必须依据确实的证据,并就倾销进口的数量、进口的价格、进口对欧盟市场相似产品价格的影响、进口对欧盟产业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客观审查。在实质损害威胁的确立方面,美国和欧盟都强调损害威胁是实际逼近的,而不是依据假设、推测和极小可能性做出的。在产业设立的实质障碍方面,美国和欧盟都将其理解为新的实际建立或建立过程而不是产业构想或计划受阻,只不过欧盟在实践中很少运用产业设立的实质障碍标准来裁决。
另外,当被调查产品来源于数个国家,并且这些国家同时接受反倾销调查时,需要从总量上综合评估这些被调查产品在数量和价格上对国内(或联盟内)产业的影响,即所谓“损害的累积评估”。累积评估渊于美国,并被引入WTO《反倾销协议》内,欧盟的规定与WTO的规定略有不同,欧盟对进口产品忽略不计的标准高于WTO《反倾销协定》的标准,WTO《反倾销协定》第5条第8款规定低于3%或累积进口量不超过7%属于忽略不计的进口,而欧盟规定为低于1%和累积不超过3%[2]。
(二)倾销与损害的因果关系
非倾销因素造成的产业损害不能归咎于倾销,更不应该采取反倾销的救济措施。对进口产品倾销事实与国内产业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没有严格的确认标准,美国在判断因果关系时,排除以下非倾销因素造成的损害:(1)进口产品绝大部分的价格高于正常价值;(2)需求减少或消费方式变化使国内产业遭受的损害;(3)外国或国内生产者已经存在贸易限制性竞争,仍导致国内产业受到冲击;(4)技术进步导致国内产业生产的产品落后;(5)国内产业的生产率不佳。欧盟的做法与美国基本相似。
(三)国内(联盟内)产业与共同利益
倾销造成了国内产业或联盟内产业的损害才能采取反倾销措施,因此首先需要准确界定国内产业或联盟内产业的含义。美国对国内产业和欧盟对联盟产业的定义略有差异,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将其定义为同类产品的全部生产者和主要部分生产者,均将生产者与进口商有关联关系时适当排除于美国产业或欧盟产业之外,还都做了区域产业和区域市场的相关规定,即当倾销产品对国内或联盟内独立的区域市场的相关产业造成损害时,也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差异之处仅仅在于对区域市场的规定方面。美国和欧盟都规定,特殊情况下涉案的被调查产品可以在国内或联盟内再被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竞争市场,每一个区域市场上的生产者可以被视为独立市场上的生产者,倾销损害的认定不是从美国或欧盟总体市场的角度进行,而是从国内或联盟内的区域市场的角度进行。对此美国和欧盟所要求符合的条件是:(1)市场内生产者在市场内销售全部或几乎全部产品;(2)市场内的需求不依赖或极少依赖市场外的生产者(美国还有比欧盟更多的例外规定);(3)只要区域市场内销售的进口产品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数,且这种产品进口占全国总进口的比重显著,该区域生产者即可获得区域产业待遇”。
美国和欧盟的反倾销中还规定有公共利益条款,即是否为了公共利益而中止或终止反倾销调查的条款。在确定公共利益时,不仅要考虑生产者利益,同时也要考虑使用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如果采取的反倾销措施不利于美国或欧盟的整体利益,那么反倾销措施就不应该实施。具体执行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反倾销措施是否对消费者产:生比对相关产品不征收反倾销税更不利的影响;反倾销措施是杏会对国内(联盟内)同类产品的上下游的竞争力和就业等产生影响。但是美国的公共利益条款是最近刚刚加入的,此前美国很少会基于公共利益考虑而放弃反倾销制裁或降低反倾销制裁幅度,欧盟的公共利益条款规定较早[4]。
四、美欧反倾销法规的价格承诺,反规避、反吸收规则
(一)价格承诺制度
当反倾销调查申请人的申请进入立案调查阶段以后,若被调查产品的生产商或/㈠口商与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部门就以提高进口价格的方式抵消对进口国同类产业的损害达成协议,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部门可以考虑中止调查,这称为被调查者的价格承诺制度。
美国是通过被调查产品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与美国商务部签定中止协议的方式实行价格承诺制度的。中止协议本身既是生产商或出口商的价格承诺契约。又是美国商务部反倾销调查的非义务性中止契约。所谓非义务性是指:当中止协议签定后,如果美国绝大多数反倾销申请人又提出继续进行反倾销调查的要求,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将继续进行调查直至终裁。美国反倾销的中止协议有效期为5年。到期后将依法进行日落复审(到期复审)。
欧盟的价格承诺与中止调查是分立的。价格承诺是被调查产品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书面形式向欧盟委员会做㈩的,核心内容包括出口价格提高幅度、价格调整方式、对价格承诺的履约和监督方式等。价格承诺可以是出口商自愿提出,也可以由欧委会建议出口商做出。根据价格承诺,欧委会可以接受而终止调查,也可以不接受而继续调查。承诺的生产者或小口商有义务定期向欧委会提供包括相关数据在内的有关履行承诺的所有信息,否则将被视为违反承诺、在生产商或出口商违反承诺或撤消承诺的情况下,根据反倾销终裁的肯定性结论是否已经做㈩,最终反倾销税措施或临时反倾销税措施将自动启用。
(二)反规避措施
反规避措施是应对反倾销规避这种作弊行为的。反倾销的规避手段通常见于:(1)改变产品形态,将原先倾销的制成品改成零部件出口,至销售地后再组装;(2)改变产品的产地,将零部件运至第三国加工后再出口到原来的倾销国;(3)将产品做轻微加工或将产品外型略做改观,使产品不被包含在实施反倾销措施的产品以内;(4)出口国适用较高税率的涉案产品通过获得低差别税率的出口商进行间接出口。
美国在实施反规避措施时,在价值方面主要考虑零部件和制成品的价值差额,若差额较小则被视为存在规避手段,若差额较大则不按照规避处理。在功能方面,主要考虑产品经过微加了和外观改变后,新功能是否构成该产品的主要用途,并且要考虑新功能的成本占该产品总成本的多大比率。在产地方面。主要采取“实质改变”原则,即产品在哪个国家发生了实质改变,即确定该国为原产地国。
欧盟的反规避措施基本是美国的翻版,但对具体数量的指标要求极为严格,如规定进口产品零件构成装备产品零件总价值的60%及以上时,视为规避行为,但这些零件在组装过程中的增值大于生产成本的25%以上时,不视为规避行为。
另外,欧盟最近还在其反规避条款中设立了豁免程序,即某些生产商和进口商对其出口或进口不适用反规避措施则有可能获得豁免。在受到调查的规避行为发生在欧盟境外的情况下,如果涉案生产商能够证明他们与适用反规避措施的生产商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则这些生产商可予豁免;在受到调查的规避行为发生在欧盟境内的情况下,如果涉案进口商能够证明他们与适用反规避措施的生产商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则这些进口商可予豁免。欧委会的豁免决定做出后,在确定的期限内有效。
(三)反吸收措施
反倾销税的征收对象为进口商,进口商纳税后必然导致进口产品价格的提高,这样就达到了反倾销的目的。但出口商为了占据市场等目的,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进口商依然以反倾销税征收以前的价格销售进口产品,致使反倾销措施失效,这种情况称为“吸收反倾销税”的行为。反倾销吸收与反倾销规避一样,都属于作弊行为。
对于反倾销税吸收行为,美国商务部的做法是在出口价格时将出口商的代缴税额从出口价格中剔除,重新核定倾销幅度,结果是整倍提高了反倾销税的税率和税额。欧盟则在反倾销法规中专门增列了“反吸收条款”,“反吸收条款”不仅规定受到影响的欧盟产业可以向欧委会提出申请,重新调查涉案产品的出口价格和倾销幅度,而且规定从出口商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之日起追溯征收反倾销税。由此可见,欧盟的反吸收措施比美国还要严苛。
:
[1]张为付.倾销与反倾销的演变及时代特征[J].南京社会,2004,(7).
[2]CliffStevenson The Global Anti-dumping Hand book[M].Cameron may Itd.1999.
[3]Cliff Stevenson The Global Anti-dumping Handbook,Update 2000[M].Cameron May Itd,2000.
[4]蔡庆辉共同体利益原则与欧共体最新反倾销法程序规则[J].法学杂志,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