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当前中国消费领域中消费异化的存在及其概念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急速膨胀的消费时代。消费有利于健康,也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目前我国消费领域中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异化现象,这些现象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威胁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就是消费异化。
关键词:消费;异化;消费异化;发展观
Abstract: Now , our country is going into a consumption society. Consumption is the motive power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man. But ,consume isn't rational in nature.This thesis holds the view that if consumption phenomena or actions threatensustainabledevelopment ,they will challeng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man finally. And the above-mentionedphenomenon is identified as consumption alienation in the thesis.
Key words: consumption; alienation; consumption alienation;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健康文明的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费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造成诸多隐患。近几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伴随着人民对物质消费的增长,我国资源紧张的程度、生态破坏的水平也在与日俱增。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都足以危害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部分人消费的食物多了,可使富贵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发病率逐年提高;部分人穿名牌、住大屋、开汽车,但是仍然觉得生存的压力在增加,而与此同时却还有一部分人为吃住发愁。可见,当前国内的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
一、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异化观点
“异化”本是德国古典术语,指在一定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1]。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异化思想基础上,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财产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2]。并指出劳动异化反映着劳动与资本的分离、转化和敌对的关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是对他那个条件下工人与劳动关系的真实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兰克福学派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已经侵入到消费领域,消费背离了它的本性,消费异化正统治者人的发展,人越来越成为消费的奴隶,消费主义就是一种异化的消费观。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活动及其产品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私有财产是异化的主要条件,社会分工固定化和交换是它存在的最终根源。马克思认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3]恩格斯对交换与异化的关系作了深刻地阐述,他认为:“不论哪一个社会,只要它不消灭单个人之间的交换,它便不能长久保持对它自己的生产的支配,不能长久保持对自己生产过程的社会效果的控制。”[4]
二、当前消费领域中一些值得警惕的异化现象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领域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个人财产的存在。这样,分工、交换和个人财产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我国存在异化现象出现的条件。此外,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异化消费观念也随之而来,加上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固有的消费观念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越来越缺少约束力,而新的科学的消费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由于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这些现象正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现象一。2005年4月4日的《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我们应该买多大的房子》。文章说:“这些年,我国有一个不好的风气,那就是房子一定要买得很大,动辄就要100平方米以上,而像日本,他们的居民很多住50平方米~70平方米的房子。香港的房子,60平方米以下的占70%,9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只占10%。如果我国居民大部分购买7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则不仅可以对我国城市节约土地资源作出宝贵贡献,更可有效遏制国内房价上涨。”关于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情况,《中国国策报告2005》给出了数字,近七年来全国耕地减少1亿亩。如果照此速度,再过20年我国人均耕地占有将低于联合国规定的0.53亩的警戒线。也就是说,再过20年,中国人能不能靠自己的土地种植粮食养活自己将成为一大问题,当下的消费让国人的生存面临考验。
现象二。2005年12月6日的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目前,中国汽车约3 000万辆,年耗油约8 000万吨,也就是说目前中国汽油年产量的80%,柴油年产量的20%被汽车消耗掉。近两年的油荒与汽车的激增有很大关系,2003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在2003年的前十个月内,石油进口量跳跃了接近3倍。预估2020年,我国每年将需要约6亿吨的石油,超过其本身产出量的3倍之多。汽车消费的激增不仅导致石油的紧缺,还导致与汽车消费有关的其他资源的紧缺,比如煤炭、钢材、土地等。按照我国的人口数量、土地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等现状,在没有对汽车消费做统筹规划的情况下,不宜一味刺激汽车消费,特别是私人小汽车消费。
现象三。2005年6月1日的《光明日报》的光明报道了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文章指出,商品过度包装涉及许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据统计,北京市每年产生的近300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约为83万吨,其中6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而当前我国所有商品包装所用的塑料制品,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被土壤吸收。如资源浪费问题,据统计,全国每年平均生产衬衫12亿件,包装盒用纸量达24万吨,相当于砍掉了168万棵碗口粗的树。《中国国策报告2005》也对固体废弃物及森林资源的情况作了报道,目前我国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已近60亿吨,不仅占地5万多平方公里,还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每年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可利用而又未利用的废物资源价值约300亿元。我国的森林资源不断减少,按目前的消耗水平,再过7—8年就将消耗殆尽。
现象四。2005年6月30日的《社会科学报》时评《中国何以要挽救奢侈品产业》,文章说,中国可能会挽救世界的奢侈消费品产业,因为中国成了奢侈品的主要购买国。在2008年之前,中国游客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将每年增加20%,从2008到2015年,将每年增加10%。到2010年,中国可能会消费近20%的奢侈品。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数量将在十年内赶上日本。十年后,中国的GDP和人均国民收入能否赶上日本姑且不论,而奢侈品消费数量却极有可能先赶上日本,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无论从哪种角度看,这都是不正常的。
从以上消费现象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些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大众消费活动表现得不够理性,它们一方面严重消耗着有限的资源,另一方面也破坏了生态环境,是造成我国目前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有一些消费现象呈现出不正常状态,比如奢侈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少部分人的奢侈消费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但远远脱离中国国情的奢侈消费是不正常的,因为消费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自然、经济和社会问题,最终有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前我国消费领域中的这些问题正在威胁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存及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的消费领域中存在着消费异化现象。
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概念
马克思本人并未就消费异化做过专门论述,在他的著作中,对消费的讨论总是和资本主义生产联系在一起。尽管如此,马克思提出的两个概念,一个是上的“异化劳动”的概念,一个是学上的“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可以为我们进行消费异化的研究提供某种借鉴和依据。
在哲学上,“异化”的概念是以主客体关系为基础的,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观点。根据这一理论,在人对的改造活动中,一方面,人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于自身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这一过程,人不仅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且在改变自然的同时改变着自身。从这一观点来看,消费不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占有、使用和消耗过程,还是社会主体的一种再生产形式,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它创造的对象化世界的而不断发展,随着人创造的“自然”变得越来越丰富,人自身的主体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的“商品拜物教”,其实是“异化”的又一种形式[5],它使由人创造的价值以一种自然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6]。“商品拜物教”容易使人们错误地把社会的外观误认为是社会的现实和本质,错误地把市场、商品、消费、量化的生活标准等同于自己真正的物质利益,从而容易导致人的本质、人的需要被异化。因而,在消费活动中,人的所有需要越来越以物来满足,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受控于物的世界,这就是异化在消费领域中的一种表现。
2.国外的几种消费异化概念
西方马克思主义较早对消费异化进行了界定。他们从人性的角度,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进入了富裕社会,但是人被异化的范围更广泛了,已经由生产领域延伸到消费领域。他们认为,消费异化指的是: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的这一功能却被异化了,消费被赋予其他意义。一方面,它成为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7]。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消费与人的存在展开研究,把消费的本性和功能发生异化作为研究的起点,重点探讨消费异化后消费的意义和人的存在状态。他们的这种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对于我们进行发展观视野中的消费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生态学社会主义从人与自然角度对消费异化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消费异化使人把消费当做目的本身,追求一种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和占有[8]。这样,消费与人的真正需要背离了,演变成为消费而消费的病态行为。正是异化的消费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因此,克服消费异化就成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虽然生态学社会主义提出的解决方法有待商榷,但是他们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对消费问题进行的深入研究,也是值得我国研究者认真学习借鉴的。在我国,物欲消费造成的资源短缺和对环境的破坏已经是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迫切需要研究消费异化是如何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的,并就如何克服消费异化提出可行性对策。
还有一些学者把消费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在此基础上界定消费异化。他们认为所谓“消费异化”,即是指人们以欲求而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作为消费的出发点,从而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使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人的物化状态。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这种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求消费便是消费异化[9]。这种界定实际上预设了一种批判尺度:需要是根植于人本质的基本要求,是有限度的,合理的消费应该满足人的需要,使人实现自己的本质。欲求则是无限的,永远也无法满足。消费异化之所以受到否定,就是因为它不仅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而且歪曲和异化了需要,使之成为欲求。现在的问题是,需要与欲求的关系和作用尚在探讨之中,界定并不清晰,用它作为预设的批判尺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消费异化概念的科学性。但是,合理的消费应该满足人的正当需要,这是消费的基本功能。若消费背离了这一基本功能,超出人的正当需要,进而阻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则应视为消费异化。
西方的发达国家较早进入消费社会,消费给这些国家的自然、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存在带来的影响也较早地呈现出来。因此,这些国家对消费的研究,特别是对消费异化的研究要早于,在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深度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国外的几种消费异化概念尽管各有其不足之处,但笔者以为,不论哪个国家,消费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的发展方面的影响是有共同之处的。这也是我国进行消费异化研究时应该借鉴的地方。
3.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消费异化概念
我国的人均资源拥有情况、现实的生产力状况组成现阶段中国消费的背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价值追求则构成消费合理与否的依据。当消费领域中的一些消费现象或消费活动,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威胁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样的消费现象或消费活动就是消费异化。消费异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消费主体偏重对消费客体的占有、消耗和使用,导致消费客体继续供消费主体占有、使用和消耗的能力降低,进而消费主体通过消费进行主体再生产的能力也降低,这样,消费主体反而受制于消费客体的发展,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的关系不再一致,发生消费异化;另一种是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中没有得到发展。消费主要是消费主体的再生产形式,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主体性应该随着消费得到满足或提高。如果消费领域中的某些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不能满足消费主体的再生产,反而使消费主体迷失在消费客体中难以自拔,则这样的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也是消费异化。
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三大形态的划分,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二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关系表现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由于人的独立性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人还不能摆脱对物的依赖。在社会活动中,人会不自觉地受物的驱使、驾驭,并以物来衡量人的价值,结果就极易导致人的消费发生异化。异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并不可怕,正如恩格斯在《十八世纪》中论述的:“人,如果正像他现在接近于要做的那样,要重新回到自身,完成外在化,就是必由之路。”[3]25
参考:
[1] 杨建华.发展的异化与异化的反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3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4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
[5] 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3.
[6]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9.
[7] 骆沙舟.“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评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4):55.
[8] 刘然.浅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3,(2):36.
[9]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