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
【摘要】:进入新世纪纪全球化进程放慢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则呈现出迅速的态势。本文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改革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思考
一、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较低的原因
我国参与了各种不同性质的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组织,这是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战略选择。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参与的程度还较低,主要表现:我国参与的区域组织都是松散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例如,《曼谷协定》尽管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优惠安排的区域贸易组织,但由于成员国经济实力和方面影响有限,以及各国协调不够,《曼谷协定》的发展较慢,没有建立定期审议机制,缺乏向纵深发展的动力。“10+3”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参与的具有一定机制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最重要的两个。就目前而言,“10+3”还仅仅是一个区域经济,还算不上真正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目前还主要在战略层次展开,还没有建立实质性的区域联盟。
我国目前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较低,其原因分析如下:
1.东亚地区很多国家都曾是殖民地独立后与原来的宗主国联系密切,与本地区的其他国家联系较少。另外,东亚许多国家之间大多存在积怨,至今仍然缺乏真正的信任。特别是东亚国家历史上深受日本侵略之害,但日本至今仍然不真正反省和道歉,并有意修改战后的“和平宪法”,在军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同时加大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难度。东亚国家的国内市场大多比较封闭,特别是区内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的国内市场远没有美国和欧盟开放。东亚地区经济实力有限,经济发展不均衡。近十年,虽然东亚地区以经济的持续调整增长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东亚地区整体实力与欧美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东亚地区除作为唯一发达国家的日本及少数新兴外,大多数国家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东亚发展中国家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主力军,但在未来的合作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我国与东盟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趋同,互补性差,都需要大量的外资,还将导致我国与东亚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方面竞争将日趋激烈,阻碍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实质性进展,加大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难度。
2.东亚地区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比较世界其他地区,东亚地区虽相对和平、稳定,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的爆发将严重影响东亚合作的连续性。南北双方达成和解还面临重重困难;当局对东南亚国家增大务实外交力度也将直接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关系,东南亚各国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更是因面临权力过渡,政局变化莫测。这一切均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导致区域合作难度增大。日本和中国是东亚两个最大的经济实体,东亚合作的关键是中日合作,但中日之间真正的信任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难以接受对方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两国发展仍需克服重重困难:日美军事联盟的加强;日本通过《周边事态法案》还决定与美国合作开发战区导弹防御体系;对中国和平统一台湾构成威胁;另外在历史问题,日本右翼势力一直试图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状态,难以带动整个东亚的经济合作。
3.东亚经济还受到许多外来阻力,还最主要的是美国阴影存在的阻碍作用。美国不是亚洲国家,但美国为建立在其领导下的单极世界,为维护和扩大其在东亚地区的利益,一直不断地通过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手段对这一地区施加影响。美国为维护其在东亚的影响,一向阻挠东亚地区建立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日本作为东亚的第一经济强国,本应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但迫于美国的压力,日本在东亚合作上的态度一直消极、暧昧。另外日本有些人仍然坚持“雁行模式”的固有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为保持与东亚其他各国的技术差距,保持其出口优势和经济效益,在向东亚其他各国技术转让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这些自保及消极的做法削弱了东亚地区贸易、投资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机制化进程。
4.中国奉行的外交路线和不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我国参与区域合作程度较低的主观原因。(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区域经济合作是自身实力的反映,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加深区域经济合作。(2)中国实施有限的对外开放政策与体制,一定程度制约了参与区域合作组织程度。(3)中国一直强调奉行不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对参加国际多边组织,尤其是机制性较强的地区组织,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这也导致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较低。
总之,以上分析原因比较复杂,包括政治、经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地区是亚洲,而最主要的地区是东亚,此地区地域广阔,国家众多,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难度非常大,而且各国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严重影响到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新形势下,我国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水平。具体对策如下:
1.加快力度,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自身拥有非常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强的竞争力,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时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根据瑞士的世界经济对53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调查评比,世界经济竞争力的排名中,美国、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名列前茅,虽有很大进步,从第36位提升到第29位,但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还落后于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和结构不完善,生产技术落后,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并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整体经济的实力,提升我国产品的竞争力,缩小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体制和经济水平上的差距,更好、更有效的参与国家区域经济合作。
2.认真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自己的跨国公司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应当看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经济技术合作,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走出去”和“引进来”,是我们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只有大胆地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我们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才能把我们的技术、设备、产品带出去,我们也才更有条件引进更新的技术,发展更新的产业,才能由小到大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以利于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要贯彻多元化方针,在继续扩大欧美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亚洲、非洲、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组织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到这些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3.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的战略。我们要从国际分工的新特点出发,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和比较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而利用国际资金和部门间的联系效应,促成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和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要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这些企业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推动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开发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 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大发展的时机,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的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扩大出口。
4.要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必须确立意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经济合作带来的有利因素,加快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要加强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组织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特别是要积极建立与周边国家(地区)各种形式的区域或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在本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在经济合作中影响或参与国际经济规划的制定,维护我国的利益,使其朝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共赢的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体现社会经济资源配制的帕累托改善效应,也是现代政府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多次博弈的结果。就现实社会来讲,要落实好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发展战略,无论从认识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必须确立现代意识。从制度上讲区域经济合作首先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从思维上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要认识国与国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从操作上说,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必须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
[1]宁留璞.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6).
[2]许同茂.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4,(4).
[3]杨云花.中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厦门特区党委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