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集群的机理分析与政策安排
摘要:本文从城市产业集群理论的阐述入手,分析了我国实施城市产业集群政策的动因,进而从外部性、价值链分工、社会资本、交易成本以及效应等角度分析了城市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动力。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城市影响产业集群的人力资源、资本、基础设施、区位环境、技术、城市文化以及政策制度等引力因素。最后,提出了我国城市产业集群的可行性政策安排。
关键词:产业集群;机理分析;政策安排
所谓城市产业集群就是致力于打破旧有的理论模式,把作为城市经营的产品,产业作为城市经营的产品线,根据产业集群与城市经营的互动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经营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状,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新模式,改善和协调产业集群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强城市产业的集群和优化,提高城市经营的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结构经济性、网络经济性以及速度经济性。从而以城市作为多点中心辐射的中心,结合梯度转移和扩散理论,提高城市经营水平,促进产业集群与城市经营协调发展,使城市真正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点,以此撬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提升。
一、城市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动力分析
1. 外部经济性。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性,从而使企业从产业内其他企业经营状况改善中获益,这种外部性主要表现为:首先,人力资本外部性。一方面,集群的扩大可以吸引本地培训就业人员和外地技工,形成供给充足的区域性劳动力市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的需要,及时调整员工数量和企业成本;另一方面,劳动力在区域内企业间自由流动,加快了劳动力的快速流动,提高了自身素质要求,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扩散,使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改善。其次,信息技术外部性。共同的地域文化使集群内企业可以免费获得有关上游供应商、同行竞争对手、下游客户的相关信息,可以更好地洞察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新市场开拓状况以及技术演变和革新的信息等,从而应付多变的市场需求。最后,市场外部性。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及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批量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共同进行集体议价,不仅可以节约运输成本,而且可以降低原材料价格;集群增加了中间品的可得性,从而使市场容量变大,分工变细,并形成正反馈效应;集群内产业可以建立共同销售中心,吸引国内外客户前来购买,从而降低运输和库存成本。通过以上外部性可以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性和外部范围经济性,使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和区位品牌优势。
2. 价值链分工优势。
波特教授199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集群和新竞争经济学”,全面分析了集群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波特认为单个企业的价值链是镶嵌在更大范围的价值系统之中的,整个价值系统包括提供投入品的供应商、分销渠道(distribution channels)和购买者。如图2所示。
根据价值链分析法我们知道,由于价值链上决定各项活动成本与效率的因素是不同的,因此,拥有不同资源的企业在不同的职能活动上会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如果各个企业都在自己最擅长的价值链环节上经营,然后通过市场完成各环节的联结,以完成整个产品的价值链的流程,那么整个生产作业就会是最有效率的,如图3所示。
波特认为,集群在三个方面影响了竞争:一是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高质高效的劳动力和中间品市场形成,技术信息交流很快,配套行业形成,公共设施投资增加,竞争压力加大迫使群内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加快了创新步伐,把握了创新方向——集群企业更了解客户的需求与市场的发展趋势,价值系统内各环节之间的频繁接触与联系推动了创新的发生与发展。三是促进了新业务的形成,从而又扩展和强化了企业群——在企业群内,新的市场机会或新的业务需求容易被发现,进入风险较小,资金、技术、投入品、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比较完善,新业务又能够使企业群成员获益,从而扩展和强化了企业群。
3. 交易费用节约。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在一定的技术范围之内,企业与市场是相互替代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威廉姆森指出,当市场交易的资产专用性较高,不确定性较大,交易频率也很高时,市场交易就会被内部化为企业行为。但是由于企业本身的管理、经营也是需要成本的,这类成本被称为协调成本,它们是由企业内部的代理问题、官僚作风等原因而引起的。因此,企业的规模扩张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而言,市场成本相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是外生的,因而是一条水平线,企业的协调成本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上升,两者的交点决定了企业规模OA。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搜寻成本和机会主义行为。信息搜寻成本指寻找到供需双方能够匹配的交易信息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机会主义行为指由于参与市场交易主体的利益极大化产生交易费用和时间的耗费。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满足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关系和空间优势大大降低交易费用,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利于建立以信任合作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使交易双方容易达成交易,从而节省了企业的市场信息搜索的时间和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外部范围经济,从而使得利用市场交易的效率要大于企业组织效率。因此,市场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企业成为组织生产和连接价值链的有效方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相应地从OA减至OB。事实上,由于企业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环节,内部的协调成本随着生产活动的专业化而降低,企业的规模再次扩张到了A点而与原来企业规模一致,但是在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推动下,其生产效率更高更有竞争优势。如图4所示。
4. 社会资本优势。
社会资本通过行为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使社会交易环境具有经济涵义,使这种环境成为行为人获取收益的社会资源,像其他资本一样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性。社会资本优势体现在:区域创新文化、信任合作关系和企业家资源。首先,创新的产业文化。它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崇尚创造的奋斗精神融合于经济发展之中,不但培育大量企业家资源,而且孕育着创新精神和动力;集群内主体间平等互利的市场契约原则,使人才可以在集群内快速自由流动,从而形成分权的组织环境和有利于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快速反应;集群内高频率的正式和非正式信息交流使内容广泛的各类市场、技术、竞争信息大量集聚,使企业更容易寻求和把握市场机会和空隙。因此,社会资本优势加强了集群的外部经济,提高合作效率以及促进技术创新与扩散。其次,信任合作关系。集群往往形成企业家社会网络关系,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声誉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很重要,集群内企业具有地理“根植性”,迁移的机会成本高,企业间的博弈合作是多次重复的,所以它们必须遵守信用,避免机会主义倾向,因而有利于企业间建立以信任与承诺为基础的社会网络,通过网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加强相互合作。最后,企业家资源。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在经济学意义上是一种生产函数,企业家在创造和引进新的生产方法、介绍新产品、新的组织形式、开辟新货源、新市场等方面作用巨大。硅谷成功的经验就是硅谷内独特的企业家资源和创业精神。
5. 集群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 (Network Externality),是西方产业组织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具体来讲有两重含义:一是直接的网络效应。消费者使用一种产品将直接增加使用同种产品消费者的效用,随着该种产品用户的增加,选择购买同种产品就越具备吸引力,从而会出现“赢者通吃”的结局。二是间接的网络外部化,指对最终产品配套或互补产品的需求效应(夏皮罗、瓦里安,2000)。集群的形成实质也是一个网络外部化的过程,其网络外部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区位决策上。假定因某种偶然、或社会关系的原因,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1已经决定在区位A进行生产,接下来生产同种最终产品的企业2在作区位决策时,由于集群效应也会选择区位A。这样随着每一个新的最终产品企业的进驻区位A,一方面使区位A的所有企业享受到越来越多的聚集利益,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强了该区位对潜在新进入者的吸引力,包括生产互补产品的企业。在生产区位竞争中,网络效应使集群最终在区位A形成。此外,这些最先进驻区位1的企业往往扮演了孵化器(Incubator)的角色,从而使网络效应在集群孵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动力因素是形成城市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城市产业集群能否形成关键还取决于城市对集群的引力因素。根据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原则,假定厂商的生产函数F=f(L,K,A,),F代表产出,L代表人力资源,aF/aL>0即厂商的产出随着劳动力的数量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而增加;K代表资本,aF/aK>0即产出随着资本的增加而增加;A代表技术,>0即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出也相应地增加。假定厂商的成本函数C=c(w,r),C代表厂商的生产成本,w代表劳动力的工资,aC/aw>0,即随着劳动力工资的提高厂商的生产成本相应增加;r代表资本的成本,aC/ar>0,即随着资本的成本的增加厂商的生产成本也相应增加。而厂商的利润函数L=f(L,K,A)-c(w,r),厂商的利润大小决定着产业集群的区位选择。因此,影响产出和成本的因素同时也影响产业在城市的集群,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硬件设施方面和软件环境方面,硬件方面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本、基础设施和区位环境;软件方面主要包括科技、文化以及制度,如图5所示。
人力资源是产业最基本的投入要素,也是各种要素的综合运用者,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产业的成本优势。因此,人力资源是城市经济的直接推动力,决定城市产业集群的关键不只是劳动力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的素质和适合地方需求的体系。但是,现阶段,由于我国城市劳动力的科技素质低,城市教育水平低,尤其是地方教育体系的质量差,劳动力对城市产业集群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资本是要素资源联系的纽带和导航器,是资源要素融通和聚集的关键,也是城市产业集群的直接推动力,因而是城市产业集群的关键力量。一个城市的资本融通和控制能力将决定该城市对全球和区域的经济、科技决策和控制能力,决定着产业的集群和优化。当前资本是城市产业集群的第一构成力量,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城市,资本对提高城市产业集群更加重要,城市拥有资本控制能力比拥有存量资本更重要。
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承载,在基础设施对提高城市产业集群作用方面,技术性基础设施越来越至关重要。技术性基础设施状况决定一个城市产业的水平,拥有发达的高技术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和培育高技术、高附加的产业,创造和持续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城市竞争力。
区位环境状况影响城市的生产和交易费用,影响城市对人力等资源要素的吸引,是城市产业集群的重要内容。尽管通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交通通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概念,但区位环境和区位便利度依然是城市吸引产业集群重要的影响力量。
要素市场是决定着一个城市的辐射强度和对产业集群的吸引强度,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骨干专业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文化市场、建筑市场等制约着产业的产出成本,城市保障、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着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
科技使各个要素对各产业的产出具有乘数效应,同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将以独立的力量显著地推动着产业的增长、提高和扩张,是城市产业集群决定性推动力。科技创新永远是城市产业集群获取动力和力量的物资源泉,是城市致胜的利器。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的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比科技创新能力显得还重要一些。
城市文化诱导劳动力需求偏好,影响劳动力的创业冲动,是产业集群的深层诱导力因素。城市文化观念作为非正式政策对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影响非常大,决定和影响着交往操守、价值取向、劳动观念、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等,这些城市文化对城市产业集群的贡献都比较大。
制度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制度所向决定着一个产业的兴衰、布局和结构。制度通过利益安排决定和影响劳动力的创业冲动状况,制度安排通过影响交易费用进而影响产业的投入成本。因此,城市制度是城市产业集群的关键。
城市产业集群是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各要素系统及系统内诸要素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影响城市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的产出水平和竞争优势。
四、城市产业集群的政策安排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现代城市政策是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自组形成的“耗散结构”。这里的远离平衡态是远离行政管理色彩浓重的计划体制,而进入市场经济环境,开放系统即指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能自由流动的空间。所以,为了促使现代城市政策这一“耗散结构”的形成,要加大系统的开放性,借鉴OECD国家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发展产业集群必须根据城市产业特点和区位条件,按照产业集群的市场,打破城市行业、部门和地区限制,将政策的重心放在促进产学研等的合作上,并且为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
1. 集群政策的目标。(1)建立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经济和环境;(2)创造有效的和有活力的自由市场功能的框架条件;(3)促进创新系统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知识交流;(4)通过提供战略信息,消除信息失真;(5)在创新系统内消除政策不匹配和组织失灵;(6)消除政府失灵和阻碍积聚和创新过程的政府规则。
2. 集群政策设计的原则。(1)不是政府驱动而是市场诱导;(2)政府必须以现有的或新兴的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应政策,而不能刻意创造产业集群,不应忽视小和新兴集群,也不应只关注已有集群,集群不应该以衰退产业去“拼凑”;(3)集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和化,提供更好的公共计划和投资;(4)让企业成为集群的主导者,政府和公共部门是集群的催化剂和润滑剂或者桥梁;(5)政府政策能够疏通阻塞信息,使信息很顺利地到达需要了解这些信息的企业及其成员;(6)政府政策在于促进建立集群内企业的供应联系,但是不直接对产业进行补贴或限制市场竞争,主要通过间接引导而不是直接干预;(7)帮助建立集群内部企业的学习链,加快知识在集群内的扩散,促进整个集群的升级;(8)做好集群内的各种信息收集、评价和外部宣传工作,尽量少干预企业的事务。
3. 通过有关、政策和条件的规定,强制性地要求成员企业遵循集群规则,以保证集群的有序性。强制性政策主要包括劳动力政策、市场行为政策等方面。在劳动力政策方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居民身份的现代城乡户籍管理政策,消除农民进城的人口迁移政策障碍,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市场行为方面,制定较完备的政府法律、规章体系,实施法制管理;实施市场准入的管制,一方面要允许新企业进入,另方面又要对进入条件做出限定,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避免无序和过度竞争;改革对行业协会、研究咨询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减少官办和垄断色彩,充分发挥该类组织的作用;培育各类要素市场,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和服务机构,增强产业集聚发展新体制。
4. 通过有关政策和政策的制定,引导企业行为有利于促进集群和良性竞争互动的环境。对于引导性政策,主要通过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技术政策等方式实现。在产业政策方面,遵循产业发展的经济规律,制定相应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对新产业布局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来安排项目,对已有产业发展要努力形成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对于金融政策,要充分利用税收和利率这两个金融杠杆的作用引导产业集群。在技术政策上,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企业落户,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政策,扩大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引进力度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5.非正式政策安排主要是指由当地社会环境中经沉积形成的社会文化等无形因素,包括经营、就业环境、生活质量等的社会因素方面;伦理道德、社会规范、价值观、人际关系等的文化因素方面。为了促进集群的实现,必须对这些非正式政策要素进行不断优化,鼓励诚信、惩罚败德,以消除阻碍集群的社会文化因素。
:
1.Marina Bianchi,Novelty.PreferencesandFashion:When Goods Are Unsettling.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Vol.47,2002.
2.Paul 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9,No.3,1991.
3.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4.Claus Stcinele and Holger Schiele.When Do Industries Cluster? A Proposal on How to Assess an Industry's Propensity to Concentrate at a Single Region or Nation,Research Policy 31,2002.
5.UNIDO.Development of Clusters and Networks of SMEs.The UNIDO Programme,2001.
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樊圣君等.论区域集群的独特社会资本优势及对区域和国家持续竞争优势的意义.经济评论,2001,(4).
9.倪鹏飞.产业促群: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中国市长,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