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农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实践及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吕立才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拉美农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实践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在促进拉美农业的同时,也给拉美农业带来了诸如被跨国公司支配、转移不适宜技术、造成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环境破坏和劳动力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文章针对拉美农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教训,提出我国农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必须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拉丁美洲,农业,外国直接投资 
  
  一、拉丁美洲农业利用FDI的回顾
  
  自拉丁美洲独立以来,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就开始渗入拉美各国农业及相关领域,并对其农业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早在殖民地时期,欧美列强就对拉美丰富的资源垂涎三尺,他们不断地通过领土扩张和走私贸易来分享一点牙慧。当时外国对拉美的投资主要集中于有利可图的采矿业和商业,而对农业的大规模投资则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才开始。随着革命第二次浪潮的兴起,欧美各国社会变革步伐的加快,国际市场对热带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需求剧增,与矿业和商业相比,农业就成了一个更为保险和稳定的投资领域。因此,外国资本对拉美农业的投资也不断增加。19世纪,英国是拉美农业最大的外国投资者,20世纪以来,美国资本超过英国,成为拉美农业外资的最大来源。截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拉美的私人直接投资已经超过65亿美元。其中,对农业的投资仅次于矿业而居第二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由于拉美各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纷纷掀起了国有化浪潮,使得外国直接投资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跨国公司依然通过技术援助、同当地种植业者订立收购合同或合资等方式投资拉美农业,并在一些国家农业的某些领域占据重要位置,对拉美农业发展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80年代,拉美国家普遍出现了债务危机,流入拉美的国际资本不断减少。90年代,拉美各国普遍采取了私有化和投资自由化的政策,重新和进一步放松了对外资的管制,给予外国投资者更大的自由,允许外国投资者占有多数股权,甚至100%的股权,以强化区位优势,鼓励外国直接投资,从而极大地解放了跨国公司的生产力,为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自由纵横驰骋铺平了道路(冯秀文等,2002)。与此同时,全球农业跨国公司日趋活跃,渗透力也在不断增强,对拉美农业的投资也呈增长之势,据联合国贸发委(UNCTAD)统计,1988年该地区农业生产部门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仅为0.79亿美元,1997年则上升为4.18亿美元。今天,越来越多的农业跨国公司倾向于多角化经营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对拉美的采矿和原料的开发上,也很少把资本直接投资于农业生产,而是把触角伸向了利润更高、最能赚钱的农业投入物生产上,比如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以及农业的最终产品生产和经营上,尤其是食品加工和分销领域。近年来,跨国食品加工业、快餐连锁店以及食品零售超市在拉美各国,尤其是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外商投资农业及涉农产业的重点领域,而投资农业生产的则非常少。以墨西哥为例,1994-1997年,美国直接投资墨西哥农业生产部门的资金仅4500万美元,就已经相当于墨西哥农业生产部门该期间累计外国直接投资额的78%。尽管如此,拉美国家仍然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等措施,不遗余力地争取外国直接投资以加强对农业的投入。拉美,农业,外资-[飞诺网FENO.CN]

  外资的流入,成为拉美各国农业化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极大地缓解了国内农业投资不足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外国资本给拉美各国带来了急需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和营销理念,有力地冲击着拉美农村落后的经济结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拉美农业的发展。加速了拉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但同时也给拉美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拉美农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跨国公司对拉美农业的支配

  上个世纪60、70年代,投资拉美的农业跨国公司成长迅猛,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后,全球农业跨国公司明显地集中。单从规模来讲,美国最大的10个跨国农工商联合公司中,每一家公司的销售额都超过了加勒比海28个共和国中21个国家的国内产出。上个世纪80年代上半期,经营粮食和饲料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销售总额超过3300亿美元,占同行业1000家公司销售总额的1/3。由于当时谷物市场疲软,上述巨型跨国公司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即把触角伸向下游部门——批发和零售行业、饭馆和快餐食品店等部门。同时,跨国化的倾向也进一步加强。这些跨国公司在国外拥有的子公司数1978年为2070家(分布在112个国家),1981年已增加到2300家(分布在127个国家)。在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有1/3的公司,其经营活动的30%以上是在外国市场上进行的,其中美国有40多家公司在十多个国家开办工厂,美国农业跨国公司在发展家的子公司,有3/4集中在拉丁美洲。食品加工业是农业跨国公司经营的主要行业,仅美国50家大企业,就在发展中国家拥有310家子公司,其中在拉美各国拥有186家,占60%。在拉美各国中,设在墨西哥和巴西的子公司最多,其中墨西哥33家,巴西22家(村田武,江长行,1990)。这些子公司经营的范围十分广泛,从谷物、油脂、饲料,到肉食、奶酪、水果、饮料和烟草等,几乎无所不包。此外,美国跨国公司还在拉美各国经营大农场和大牧场,在发展中国家拥有47家子公司,其中拉美就拥有32家,占68%,这些子公司除了经营牧场外,还涉足原种鸡、种子生产、生物工程开发、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农药生产等,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拉美农业和食品产业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的组织者。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对拉美农业产生了较大的支配,主要:表现为如下特征:

  1.对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支配。19世纪末,美国跨国公司几乎垄断了拉美咖啡、可可、香蕉、甘蔗的生产和出口。明显的例子是,在墨西哥,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国最大的170家企业中,农业占16家,几乎全是由美资兴办的。在以出口农业为主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西、古巴,大种植园都是外国资本的财产。而阿根廷的小麦、畜产品出口一直为英国资本控制。在拉美农业的诸多跨国公司中,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堪称是外国资本控制拉美农业的典型。联合果品公司在拉美设有61个子公司,是一个集生产、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国际垄断组织,其在中美洲拥有250万公顷的土地,几乎垄断了这一地区香蕉、可可、咖啡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出口。在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巴拿马、哥伦比亚、多米尼亚共和国、厄瓜多尔等7个主要香蕉生产国,香蕉生产的16%-92%都被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所控制。上个世纪80年代初,巴西排名前5位的食油生产(80%是豆油)企业中,前3家皆为外国公司。这3家公司的食油销售额占巴西食油销售额的1/3和豆油出口额的1/5左右:在肉类加工行业中,英国的盎格鲁公司(年产牛肉10万吨)可与巴西本土民族厂商——弗利格里费克·博顿公司(年产牛肉14万吨)相媲美;在牛奶加工行业中,瑞士纳赛尔公司的3家子公司垄断了巴西全国销售总额的48.5%;在浓缩桔汁业中,美国卡吉尔公司在14家主要出口大公司中居第3位,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20%。虽然美国跨国公司在巴西的肉类加工和牛奶加工行业中还不占主要地位,但是在粮食、油脂、饲料和水果等行业中均已名列前茅,其在生产和出口方面所占有的份额已达20%。1985~1997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墨西哥投资10亿美元,使其产品在当地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67%。该公司在巴西和阿根廷也大量增加投资,以确保它在这两个市场中的优势地位。目前,巴西最大的10家食品企业中,外国公司占了8家,其销售额占了30%,其中ADM、Cargill、Kraft Food和Sara Lee等公司在巴西农业和食品产业中占有明显的地位。

  2.对土地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支配。首先是对土地的垄断,外国公司曾经利用土地价格的上涨进行地产投机活动,或与当地的官僚政客互相勾结,通过购买、租赁等手段占有大片土地,开辟种植园种植国际市场急需的经济作物以谋取利润。而拉美各国政府为了获取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对这种做法采取了支持和鼓励态度,从而使外国特别是美国资本得到了占有土地的种种特权,结果加剧了土地的集中和垄断。从19世纪后半叶起,外国资本在古巴、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秘鲁、厄瓜多尔、巴拉圭及中美洲等许多地区都占有大片土地。例如巴西的马托格罗索州属于美国垄断组织的土地就达700万公顷,福特公司在亚马逊河的上游建立了被称为“福特国”的大面积橡胶种植园。在墨西哥,迪亚斯时期允许外国人购置土地和参加本国土地的测量,结果数百万公顷的土地落入外国公司之手。外国资本占有大量土地,成为拉美国家最大的地主,一方面使得这些国家劳动人民占地的数量大大减少,加重了土地的占有不均,另一方面,外资占据大量土地却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经常是为了囤积,或储备土地资源以备后用,以防止其他国家的资本或当地的资本占有这些土地。因此,这些外国资本控制下的大地产仍有大片土地荒芜、利用率极低。美国糖业公司在古巴的土地利用率还不到其占有土地的1/4。

  其次是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对拉丁美洲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物生产及其供应链的控制。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跨国公司几乎全部通过出口农业投入物来控制拉美市场。之后,各跨国公司加大了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几个农业最发达、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巴西的农用拖拉机生产和供应大部分由外国公司支配,排名前8位的农用拖拉机制造商中,外国公司占了6家,前3位全部为外国公司。

  3.对农业和食品出口贸易的支配。外国资本对拉美农业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利润,因此,他们往往集中于那些能为其带来高额利润的出口农业生产部门,并对这些部门形成支配。尤为典型的是,美国跨国公司对拉美香蕉出口贸易的控制,导致拉美70%以上的香蕉出口被迪尔·蒙特等美国三家公司所垄断,而香蕉出口国本身却基本上得不到什么收益。再以巴西为例,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食糖、大豆等战略性农产品的收益不断增加,巴西政府为了出口创汇,对出口农业实行了优惠政策,跨国公司对拉美出口农业的投资也因而陡增。1973年,巴西农产品出口总额为43亿美元,1984年增加到了147亿美元,增加了2.5倍,农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60%以上,其中跨国公司占据重要位置。目前巴西最大的4家大豆收购商和出口商均是美国的跨国公司,巴西人形象地称它们是“ABCD”,即AMG公司、Bunge公司、Cargil公司和Dreyfus公司。

  4.对小农的支配。在拉美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跨国食品公司为了保证原料的稳定供应,大都与当地小农签订生产和供应协议,跨国公司不仅向这些小农出售规定的农业投入物,比如化肥、种子、农药等,而且垄断了产品的购买,农民不能自由选择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也不能自由选择买主,久而久之,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生产者的身份已经完全丧失,小农的生产逐渐被跨国公司所控制,最终成为了他们的附属品。

 

(二)转移不适宜的农业技术
  19世纪末20年代中叶,外国资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获取高额利润,很少对农业技术进行投资;相反,却竭力维持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极大地阻碍了拉美农业的技术进步。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由于拉美各国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价格低廉,跨国公司无需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就可以从中获利,因此,除了必要的部门和工序之外,种植园里的大部分劳动仍然是靠人力完成。之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跨国公司又加快了推销其农业技术的步伐,虽然这些技术曾经给拉美农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要素,大大提高了拉美农业的生产效率:化肥、农药和现代品种的使用提高了作物的单产,农业机械提高了生产力,并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顾拉美各国的社会结构和现实条件,而把这些农业技术强加给拉美国家,对拉美农业和社会造成了破坏性的后果。由于跨国公司所热衷推销的农业技术常常是一些大规模农场才能有效利用的技术,例如,各跨国公司在拉美生产和推销的拖拉机大都是马力大、价钱高的机器,对小农场来说,既贵又不适用。在墨西哥,全部农业机械的73%为大土地所有制所拥有;在巴西,美国跨国公司支配了农机装配,1970~1978年间,重型拖拉机的生产增加了3倍,而中、小型拖拉机的产量,却只增加不到1/3,适合小生产者使用的微型拖拉机和动力中耕机则几乎没什么,以至于小生产者无法从中受益。此外,机械化还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农业工人不得不面临失业的威胁。
  
  (三)造成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

  由于投资拉美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于国际市场急需的、最能赚钱的出口农业产品部门(主要是经济作物),加上拉美国家对出口农业的政策倾斜(提供出口补贴),进而加剧了单一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相反,对促进拉美农业发展和满足当地人民生活必需的大宗粮食作物生产却不予重视。以巴西为例,在1973-1983年期间,甘蔗和大豆两种主要的出口作物种植面积分别增加了76%和1.26倍。产量增加了1.36倍和1.91倍,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增长势头都很迅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面向国内的粮食作物却增长缓慢,甚至有的不仅未增加,反而减少了。由于农业发展中的单一生产结构,给拉美农业和带来了如下一些问题:首先,在跨国公司渗透最深的那些国家的农村地区,粮食作物生产停滞甚至减产,食品价格上涨。例如,1973年以来,墨西哥每年食品价格上涨25%-30%,粮食消费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许多拉美国家的基本口粮,比如小麦、大米、黑豆、豌豆和马铃薯等,不得不依靠进口高价的大宗食物。其次,由于农业发展中的单一生产,每个国家主要生产一种或几种供出口的作物,势必导致对资本主义大国和国际市场的依赖。第一次大战之前,英国是拉美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之后,美国逐步取代了英国,成为拉美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拉美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拉美对美国的出口总额已达30亿美元,出口物资主要是农业和矿产等初级产品,其中又以咖啡、可可、蔗糖、香蕉等农产品为主。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导致对美国经济的过度依赖,尤其是粮食消费的依赖,甚至在上也不得不听命于美国的摆布,中美洲曾经出现这样的情形,如果新上任的总统得不到联合果品公司的支持,就很难站稳脚跟。此外,国际市场的频繁波动也经常使拉美国家农业损失惨重。
  
  (四)对环境的极大破坏

  在拉美一些国家中,跨国公司对农业资源采取了掠夺式经营,由于过度投资与开发造成了农业后备资源的枯竭,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着整个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比如甘蔗的集约化生产,意味着土地休耕期的缩短,或者干脆取消了休耕,导致土壤严重衰竭。有时候,新的垦区被开发出来以后不久,常常就被突然抛荒或任其衰落。大量种植单一作物,导致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此外,跨国公司还使用那些对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破坏性的农业技术,比如美国的唐氏化工公司、杜邦、芒拉托和雪佛莱公司制造了一系列被认为是致癌的杀虫剂,其中某些已经在美国被淘汰或禁止使用,但跨国公司仍然在拉美国家生产和使用,丝毫不考虑这些农药所包含的对拉美环境的危险性。为了转移污染工业,跨国公司往往把污染较大的化肥工厂建设在没有严格反污染法的拉美地区,以便供应本国市场。
  
  (五)造成农业劳动力失业

  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其垄断优势.把拉美本土农业或小农场排挤出市场,或制造潜在的进入壁垒,限制新企业进入,结果导致本土企业和小农的破产,以及失业的增加和贫困的加剧。另一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之外,跨国公司还在与农业直接相关的其它领域大量采用现代化的进口机器,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其中最明显的便是食品加工业。例如,在哥伦比亚南部的高卡流域,9家最大的跨国食品加工企业,只雇用了不到2000工人。近些年来,这种资本深化现象在拉美食品零售业表现尤为突出,与传统的食品零售渠道相比,大型食品零售超市雇佣劳动力明显要少。并且由于食品零售和加工产业不断集中在少数大型跨国食品公司手中,其谈判能力在不断增强,对供应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供应商的大多数农民(或中小企业)又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没有能力按照超市的要求,比如批量供应、食品安全、质量规格等来提供相应的产品而濒临破产(Roe&Diao.2004).或处于市场的边缘,正逐步被挤出市场。
  
  三、结论及启示
  
  综观拉美农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实践及其在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外国直接投资同时具有“双刃剑”效应,如果不加选择地盲目引进,或者引进来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都可能给东道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其中拉美国家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虽然部分拉美国家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对拉美农业的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今天也无法消除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后遗症。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农业和食品类跨国公司已今非昔比,其对全球农业和食品产业链的渗透和影响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就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曾担心日本跨国公司掌管美国加州的农业而展开调查。并制定了农业外国投资披露法(Agricultural Foreign Investment Disclosure Act)。由此,拉美农业利用外资的实践和教训要求我们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时必需遵循如下原则:1.坚持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相结合;2.坚持利用外资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3.坚持利用外资与保护农民利益相结合:4.坚持利用外资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5.坚持利用外资与实现充分就业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