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增长方式为我国带来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然而,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数量型经济扩张使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及其重要的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对“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它克服了单一传统经济与单一环境保护的弊端,将整个社会经济系统预想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一个演变阶段,按照生态系统的,以技术和环保技术为手段,找到能使社会经济体系与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相匹配的新途径,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较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最终建立起理想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和运行模式。
一、 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种资源状况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之间产生了尖锐的供需矛盾。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我国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20%左右,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仅为40%~50%,能源利用率只有33%,木材利用率只有40%~50%。单位GDP产出能耗是表征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指标,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之大,假定日本为1,则意大利为1.33,法国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却高达11.5。
而从资源的对外依赖度看,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处于重化工主导阶段,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仍具有高需求。由于国内资源不足,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到80%。到2020年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将超过1 000亿立方米,两者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70%和50%。我国的经济运行将越来越严重地受到国际资源市场波动的干扰和冲击,为确保我国经济安全,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势在必行。
循环经济旨在生产、服务和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和生命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使经济发展向“非物质化”和“减物质”化方向转变。可见,发展循环有助于我国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资源的对外依赖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风险,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二、 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和消耗使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环境安全存在诸多隐患。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60亿吨,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 941亿吨,烟尘排放量平1 049万吨,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有2/3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的河段水质受到污染,1/3的水体不适于灌溉,饮用水污染严重。全国年排放生活垃圾1.5亿吨,固体废物总积存量超过60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主张在层面上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在区域层面上创建生态工业园区,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区域闭路循环和园区污染的“零排放”;在社会层面上改变公众消费意识,倡导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标准设计或通过环境质量认证的产品。
可见,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和实现模式都旨在把废弃物极大限度地变为资源再次利用,达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目的,保护环境的自净能力,实现环境的循环净化,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 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之上的环保产业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产业,是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与传统的一、二、三产业相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状态。相关从业单位仅为18 144个,从业人员仅为317.6万人,年收入总额约为1 700亿元,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这与日本每年3 862亿美元,美国每年1 000亿美元的环保产业规模相比,相距甚远。
事实上,环保产业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大量不可替代的环境效应,减少政府在处置废弃物方面的投入,并且在经济上,它能创造为数不少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增强社会购买力。然而,由于发展环保产业所需的废弃物再资源化等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成本,以及现行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人们传统观念意识的制约,环保产业的发展仍处于举步维艰的阶段。
四、 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我国应对入世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
入世后,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传统的关税壁垒作用正在日益削弱,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绿色壁垒”成了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克服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影响。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厂商的利益,进口商品时,在资源与环境方面设置了许多自己容易达到而发展家往往无法达到的苛刻标准,要求产品从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甚至废弃都符合环保要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这无疑对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我国企业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重点开发和推广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造技术等技术法规与标准,以扫清我国企业产品出口中面临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以及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等,使产品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不仅能大大降低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更能突破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限制,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 循环经济建设有助于落实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虽然目前我国的GDP增长能保持在8%左右的水平,但不乏通过生产质量低、价格低、数量大、能耗多的产品换取经济增长因素的存在。据有关研究机构,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8%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而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不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扩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它是除了反映经济总量的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环境和污染的治理等综合问题,即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凸显,严重阻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资源生产率显著提高,创造一个人与和谐共存的社会,使整个社会向着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这种可能,它实施的是源头控制,倡导边生产边治理,污染问题在生产过程中就得以解决,实现“零排放”或“少排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战略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未来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产业经济向新型循环经济的性转变,这一进程将对当前各个领域进行重大变革,我们必须将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进行清洁生产和绿色的总体规划和全面实施,从而有效地克服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与资源危机。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我国才能在21世纪真正构筑起经济、社会、科技的循环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循环链,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循环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黄金贤.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蒋应时.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