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热潮的经济动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玉华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由于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社会转型基本完成、“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出台、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巨大的创业机会,形成了目前的大学生创业热, 反映了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业能力、素质的日益成熟。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热” 原因
  
  近几年,在入世的推动和我国政府的努力下,我国的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民间创业活动趋向活跃。据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和清华创业园联合发布的2002—2003年《中国创业观察报告》中显示,我国的创业活动近几年是很活跃的。报告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为11.6%,即每100位年龄在18-64岁的成年人中有11.6人参与创业活动。我国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排名以连续2年排在全球创业观察成员的前列[1]。由世界银行副总裁兼国际公司(IFC)首席经济学家麦克尔·克雷恩新近在一本名为《2004年运作:理解监管》的世行报告的中文版作推介时披露:中国创业成本远低于东亚平均水平,中国在商业准入方面表现优良。
  我国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尤其是入世以来,我国的市场化步伐加快,我国的创业环境逐步步入良性时期。
  根据中国经济学家李晓西担纲的《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的分析,中国于2001年底已成为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即超过世界60%的临界水平,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程度已达到69%。中国社会院美国所不久前完成的《美国贸易政策评估报告》也对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给予了充分肯定。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远高于许多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决非“全部或大体上全部由国家垄断贸易并由国家规定国内价格的国家”。具体表现在我国创业环境的逐步改善上:2003年中国的创业环境评分从2002年的2.65提高到2.95,我国的创业环境就开始步入良好或很好的状态。与2002年相比,衡量创业环境的9个方面中,金融支持、政府项目、与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社会规范这4个方面比去年有所改善。
  我国的社会转型基本完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原先由政府包揽的就业和创业活动逐渐被以民间就业和民间创业所取代。我国国有经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结构调整的深化,其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76%,下降到目前的2%左右,而非国有经济则从1978年的不足1/4,上升到目前的3/4。但就非公有制经济来看,从1979年的1%,发展到2002年已超过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加快的发展,逐步成为我国创业活动和吸纳新增就业的主力军。到2002年末,全国个体、私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33%,在外资企业就业的人员超过占全国城镇劳动力人口比重的11%。
  国企改革和市场化带来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大学扩招带来的就业的压力,促进了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出台。
  我国城镇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近几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我国城镇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成为民生的头等大事。有关统计显示,从1998年到2003年6月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就达到2780万人。而如此庞大的下岗职工大军中就有67%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实现了再就业,其中不少人通过自己的创业带动了社会的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困难。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教育从原来不足5%的适龄青年入学率提升到2003年的15%,相应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也增加了3倍以上。原来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大学生开始出现失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大学生就业率一路走低,到目前以连续2年徘徊在75%上下。大学生创业也逐步从幕后走到了社会舞台的前台。据华东师范大学对上海高校540名本科生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虽然最终创业的不足2%,可有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占77.6%。
  日益增多的留学“海归”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就业难。国内日益看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创业机会,形成了“出国热持续不断,归国潮来势凶猛”的留学局面。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自1978年至2003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17.28万人。过去人们都公认,“海外镀层金、回国拿高薪”,但时移势易,这一理念毫不留情地发生变化:近年“海归”的年薪行情由过去的几十万跌到3-4万。低薪虽然对“海归”冲击很大,但真正引起他们震动的,是不少“海归”一不留神就变成“海待”。据悉,目前上海找不到职业的“海归”人员已达7000人。“海待”潮虽然对于学子们来说是痛苦的,但却显示出中国人才市场正日趋成熟,也迫使“海归”们给自己来个理性的“估价”,积极走上创业之路。

  在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影响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巨大的创业机会。一方面,国有的战略调整以及由此形成的国有企业的实现形式的非国有化改革,给民间创业不仅留下了巨大创业空间,而且提供创业的诸多平台;另一方面,在国际化背景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了新的创业机遇。单就我国第三产业与国际产业结构的平均水平的差距来看,我国结构调整就孕育了一个1.4万亿的大的第三产业。
  从国际化的产业转移来看,近来国际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不断加快,也给我国服务业创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近几年,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也渐趋明显。服务业国际转移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他公司;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三是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如物流、咨询、信息服务企业,为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或者是服务企业为了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国际服务业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我国转移明显加速,并且呈现出新的格局,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热点。
  大学生创业热,反映了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业能力、素质的日益成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 “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就业等于创业”的观念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学而优则仕” 的传统思想在新的市场价值观的浸润中土崩瓦解。创业,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出多大的成绩,如果不试一试,机会永远是别人的”。在社会创业热潮的推动下,大学校园悄悄出现了“创业”热,大学生创业逐步从大众视野的幕后,走到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经济舞台的焦点。创业俨然成了大学生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选择,成为大学生自身连接社会,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工具,当然在创业光环的照耀下,创业成功的幻想也成了少数大学生逃避现实“就业难”的一种借口。当前,大学校园悄悄出现的“创业”热潮,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目前,大学生创业成了各大新闻媒体追逐关注的热点。不仅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积极的扶持措施,而且随着大学校园创业热的升温,各地各种形式的民间创业团体、网站、培训班、报告会纷纷登台亮相,甚至在大学生中开始出现“就业不如创业”的口号。面对如此火暴的创业热潮,我们应该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分析。

  :
  1.储智勇.创业环境并非良好状态[N].北京青年报,2004.5.19
  2.储智勇.创业环境仍需改善,专家细解中国创业报告[N],北京青年报,2004.5.24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3
  4.邓小群,王根喜.“海龟”因何成“海带”,创业面面观[N].民营经济报,2004.2.29
  5.冯秀英.1.4万亿服务业商机等待掘金[N].北京商报,2004.6.28
  6.来有为.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格局[N].经济日报,200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