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内容摘要:区域的面临着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区域经济要健康发展就必须采用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区域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其经济竞争力。
关键词:区域经济 自然资源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
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资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传统的经济模式是建立在线形基础上的,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现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这要求更新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则要求在生产中实现少排放或零排放,这将大大减轻地球环境的负荷,维护生态平衡。可见,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场物质变换的革命,更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是实现循环经济战略思想的三大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 principl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控制使用有害环境的资源投入,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在生产中,通过减少原料的使用量和改革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在消费中,选择包装简单朴实的物品和耐用可循环使用的物品,减少垃圾的产生。再利用原则(Reuse principle)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以初始的形式多次或多种方式再利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废弃物。在生产中,使用标准设计和制造工艺,使产品能轻易和便捷地升级或更新换代;在消费中,可以将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再循环原则(Recycle princip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回收利用和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少最终处理量。再循环原则不仅要求将废物资源化为其他类型产品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把废品循环使用于生产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以达循环高效,节约资源的目标。
循环经济战略的意义
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再生产实践中利用的自然资源现成物越来越少,使用经过加工的材料越来越多。但各类材料经过多少次加工,都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即原材料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自然资源。经济活动的开展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占据一定空间,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决定经济活动的性质和规模。另一方面,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再生产的规模。稀缺性的资源会随着资源总量的减少而发生价格变动,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和健康发展。循环经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高,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量少,就可以通过减缓资源的消耗速度间接获得由于资源稀缺性导致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对废物的资源化而获取直接经济效益。根据国家经贸委的有关调查,我国每年可供利用而未利用的废弃物价值达250亿元。如果建立循环利用机制,这部分价值就是废物资源化而获取的部分直接经济效益。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利用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是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
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生产部门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有某种资源优势就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区域资源分布图与产业分布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同样的投入和工艺管理条件下,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制约,区域自然资源的状况是决定区域经济部门分布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某些自然资源数量越少,对区域生产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可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使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区域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加大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研发和应用工作,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循环经济的发展尤其要依靠科技。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是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防止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但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强化技术支撑,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支持引导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引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型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开发生产再循环型产品,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转型。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将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固定下来,对、政府和个人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促使其行动有法可依,也使我国环保法日臻完善。应当指出的是,法律法规是其他措施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形成经济激励机制,开发相关技术等措施推进循环经济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资源是国民收入或国民经济产值赖以不断增加,经济社会赖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的大量消耗必然导致未来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降低,人们可消费的东西也将不可避免地减少。因此,应将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自然资源的存量、流量以及自然资源的财富价值进行的计量,以正确地计量国民总财富、经济产值及其增长情况,合理评价自然资源的消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建立循环经济关键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核心是改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方法,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概念。国家要改变国民生产总值按GDP统计的方法,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一种不全面、不真实的统计。EDP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这种统计,会使我们看到很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因扣除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遭破坏的损失而大大减少。这就会促使人们抛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深化价格改革并推进资源价格合理化
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逐步提高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使之反映其真正价值,体现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资源消耗速度。合理的资源价格可改变资源利用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合理资源价格可促使资源的循环高效的利用。正确利用价格杠杆,避免资源产业规模的扩大,推动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以低水平的资源开发利用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要利用价格杠杆发展循环经济,在如何开发利用资源上调整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推进生态园区的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再区域层面上的典型实现形式。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的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设计建立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在产品、原辅材料和废弃物的交换中构建生态产业链,以达到工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共同使用,资源节约利用,财富高效产出,废弃物循环回收,污染物低排放的目的。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之,区域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资料:
1.孙贻超,姬亚芹,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对策[J],城市,2003.(2)
2.卢振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理论前沿,2003.(22)
3.黎湘虹、张秋根、魏立安,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几个认识问题[J],环境科学动态,2003.(2)
4.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解振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求是,2003.(13)
6.李兆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