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管理体制构建与发展战略取向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强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大学城的建设和运作不能仅仅靠政府,不能仅仅靠大学,也不能仅仅靠或社会组织,而是政府、大学和企业三种力量的有机整合。所以,大学城建设和运作模式采取的是政府统筹大学主体运行和社会各界参与的模式。大学城未来战略取向应由孵化器向栖息地转变并建立起大学与知识协同发展的新型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注意解决好环保和法制建设问题。

  
  关键词:大学城 栖息地 知识经济
  
  
  
  大学城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的构建
  
  1.政府统筹。政府统筹是指政府在大学城的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地点选择、土地划拨、整体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牵头协调等。换句话说,政府统筹指政府为大学产业的开发、企业对教育的运作和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提供一个舞台。政府是舞台的设计者、建设者、维护者。没有政府的统筹,大学城的建设是办不成的。在大学城发展战略中,政府、社会(市场、企业)及学校三方面各自扮演相应角色,承担义务,各有利可图。因此,政府应组成由市区领导、教育专家、经济学者、城市建设专家为成员的建设协调联合机构,出面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协作,顺利启动大学城的建设。对于前期入住大学城的学校用地,政府应无偿或以优惠的条件提供给校方使用或租用,免收校舍配套费用;对院校建设购置的教学设备用品,政府提供税收优惠。政府应对原住居民的搬迁问题做好必要性、可行性、操作性上的论证工作。考虑大学城的“城”的特点,大学城的发展离不开一、二、三产业配套的周边环境支撑,搬迁工作形式可以考虑搬迁与改造结合,自愿回迁与出卖土地使用权等多种方式结合。
  
  2.大学主体运行。大学城的真正演员是大学。大学城的效益如何取决于大学的运作。所以,吸引各大学到大学城办学是大学城建设的主要策略。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政府的下级,而是作为独立的法人到大学城来办学、研究和开发,她带来原单位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大学以及科研院所的名牌效应、文化、制度、办学或研究风格等等;有形资产是指大学来大学城办学除了享用大学城的基础设施和土地之外,其余的均由学校自行投资建设,依法独立办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学城的发展首先在办学模式上要明确以下的新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出土地、银行贷款搞基建、高校以租赁等方式进驻。学校进驻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手,以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盘活教育资源,达到壮大高等教育规模的目的。大学城的具体运行模式可概括为: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学校自主办学。大学城与企业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将设计者、制造者、销售者结合在一起,使大学的科研成果与高技术企业的结合能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一方面企业界从大学了解世界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了解大学的新成果;另一方面,企业从市场了解需求,将大学的新意念、新成果同市场反馈的信息结合起来,孕育出创新设想,形成新的课题,生产出新的产品。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大学城的信息源、创新源和知识源的核心战略地位。
  
  3.发展中介组织,推动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教育本身是一种产业,同时大学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产品,企业参与到大学城的建设是有利可图的。鼓励企业投资于大学服务体系的建设,比如食堂、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大学城的商业开发;鼓励创办各种相关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使科研成果得到及时的转化和利用。大学城建设运用招标的方式吸引国内外的企业投标,使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大学城的建设中。大学与产业界之间除了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交流与合作之外,还有一些连结大学与产业界的中介组织,主要通过各种研究项目和教育项目与企业和政府发生关系进行合作。比起具有偶然性的通过个人的信息沟通,这类大学、企业和政府间的联合中介组织具有效率上和成本上的优势。就整个社会来看,这类中介组织的存在将提供额外的社会收益,参与这类中介组织的各方均是受益者。每个人都有研究与开发经费,将一定的这种经费投入到中介科研组织中,显然可以获得大学为后盾的科研成果,这样企业等于免费利用了大学这个后盾。另一方面,大学可以通过这类组织从企业和政府手中获得一定的科研经费;以弥补大学自身有限的经费,以及充分利用大学教授的才智。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其大学中的这类中介非常多,其研究项目一般受到政府和企业的资助。在大学城内这些组织的形式将是多方合作,不拘一格的,大多数将会是跨系,跨学科,跨校的中介中心。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信息流,将为这些中介组织提供良性竞争的、高效的行业背景发挥重要的作用。
  
  4.大学管理。大学不再有行政级别,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大学既可以是母校的独立分校,也可以是母校的一个校区,各校依法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大学城办学。但任何大学来大学城办学都必须遵守国家、省、市的规定,接受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的督导、评估和检查。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对大学城的教育事务实行行业管理,不是大学的上级部门。总体上看,大学依法自行决定内部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的办学。在大学城的整体规划框架下,自行规划校区,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依法办学,自行投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鼓励高校公平竞争师资、生源、资金、科研开发;开放式办学,共享资源并贡献自己的资源。
  
  
  
  未来发展战略取向
  
  1.由孵化器向栖息地转变。与美国硅谷被称为“栖息地”相对照,我们经常听到的则是“孵化器”这一称谓。然而,在我国众多的高科技园区中,创业的效果并不理想。除去技术性因素外,没有“栖息地”式的环境不可忽视。所谓栖息地,他的生存环境是开放的、自由的,基本上没有人为的作用,在“栖息地”,企业可以自主地选择生存、发展模式。从硅谷频繁流动的人才、宽松的法律环境、允许失败的公司机制等有利于企业创业的因素中,可以看出自由成长的“栖息地”比更多人为条件的“孵化器”更能实现企业创业的理想。在这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需要不断地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聚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形成创新环境,从而形成真正的“栖息地”。
  

  2.建立大学与知识协同的新型关系。大学与地区知识经济协同发展是21世纪大学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大学与地区经济发展互动的高级阶段。由于经济是一种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经济,其发展的核心要素为资本和劳动力。大学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如何使大学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不断加强呢?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快工业经济时代中孕育的知识经济成分的发展,并建立大学与之协同发展的新型关系。因为,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大学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大学与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是长期的合作,谋求的是长远的目标:大学与地区经济全局水平上的共同发展,且效益较显著。因此,社会经济要超越其他地区持续加速发展的唯一出路在于发展知识经济产业,并使知识经济产业成为发展的主导产业,而知识经济产业发展的根本在于发展和科技产业。因此,大学城的发展,必须实施全方位综合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各地的产业优势,加强学科融合与渗透,为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为地方经济发展聚集人才,推动当地教育与产业整体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体现开放性及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与提升城市中心地位互动发展。大学城将提升所在地的城市中心地位,成为新的文化教育中心、科研中心和中心。兴建大学城,除了引入新的办学体制外,还要建立新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城内的直接合作,高校、科研机构凭借自身科研优势承担企业攻关项目,获得企业资金投入,研究开发出来的成果利益共享;大型的企业可以在大学城内建立自己的研究中心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究;政府出面鼓励在大学城内高校师生持科技成果吸引风险投资基金,或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股勇于创业、自由创业的风气。从而形成一大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经过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的发展,大学城将形成庞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信息产业、光电子产业、生物制药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将得到蓬勃发展。这将大大的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巨大的带动作用,使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同时,大学城的建设,将大大促进教育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地经济的发展又促动大学城的进一步发展,从资金、政策、环境建设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而城市中心地位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知名度的提高,也提升了大学城的战略地位,对于形成大学城的“硅谷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城建设与发展中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环境保护问题。在大学城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保护方面要特别关注。我们在建立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重蹈覆辙,造成新的国有资产的浪费。应该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市场,重视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保护好环境。让大学城的天空是蓝的,而不是美国硅谷的片片乌云。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重视环境问题,不能等到病入膏盲了再去治理。首先,严格整治大气污染。着重从控制煤烟、扬尘和尾气这三大污染源入手,进行综合治理。(1)控制煤烟污染,实施能源管制;(2)控制扬尘污染,实施防尘措施;(3)控制尾气污染,禁止冒黑烟车辆上路。全面实施汽车尾气监控与治理,重点整治柴油车冒黑烟问题;大力推行清洁燃气汽车,逐步实行非清洁燃气公交车、出租车严格准入制度。其次,入住开发区的企业环保必须达标。尤其要克服传统观念高新技术产业无污染的误区,并不是高技术企业没有污染,相反有些高科技企业污染还十分严重,如芯片的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化学物质、有害物质和气体等,对环境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最后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就要讲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固体废物综合整治等。
  
  2.依法、有序建立健全大学城的法规、制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通过制订《大学城管理条例》等的形式,从、投资、税收、知识产权、财产等方面形成众多而且周密的条文与细则,以保证大学城经济与社会活动良性健康运行,使个人与企业的活动按严格的信用操作,减少社会运行成本,同样也使高科技产品的成本降低。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以投融资方式创新为特征的风险投资体制;以二板市场为特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以各种无形资产参与分配的股票期权制度;以知识产权为重要特征的产权制度。
  
  
  :
  刘卫东,论大学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变迁,大学教育,2003,1:73-75
  郭胜伟,硅谷能不能复制—兼论科技工业园文化,辩证法,2001,7: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