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力 时间:2010-06-25

摘要: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总体具有可持续增长、趋于个性化与多元化等特点。但是,居民对于文化产业需求增长却相对缓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发展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要加快改革文化产业体制步伐,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加速推进黑龙江省文化发展的市场化;要制定相应配套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要充分发挥文化产品优势;要大力培育中介组织;要加强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引导。

  关键词: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的产业,文化产品直接为人们提供精神服务。文化产品需求的增长是需求层次上升的结果,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它融文化和为一体,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大领域同时发挥着巨大作用。文化产业比起一般的传统产业,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产业又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当科技革命的发展无情地淘汰着一批夕阳产业之时,文化产业如旭日东升,呈现出无限生机。
  
  一、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产业基础建设的现状
  黑龙江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建国后陆续建成县级以上电影院400多家,剧场50家,图书馆97家,博物馆41家。“八五”末期,全省文化系统实际完成基础投资7 361万元,完成基建项目49个,总面积达6.9万平方米。省龙江剧院、省歌舞剧院、省学校、省图书馆相继完工投入使用。又有9座新建博物馆对外开放。但从整体情况来看,黑龙江省文化设施欠账相对较多。全省的艺术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电影院,有60%以上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年久失修,陈旧落后,50%以上的地市级艺术馆、70%以上的县级文化馆及图书馆达不到国家标准。全省现有乡镇文化站898个,80%没有独立的办公和业务场所。
  (二)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现状
  从建国到70年代末,黑龙江省的文化产品如电影、图书等和全国一样,属意识形态范畴,国办国养。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市场的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一个以文化产品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文化市场已具相当规模,全省目前歌舞、游戏、娱乐场所、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演出公司、书报刊批发零售单位等各级各类文化经营单位4万余家,极大地满足了全省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行政部门的省、地、县、乡级文化市场管理,担负着对全省文化市场进行宏观管理的职能。1991年底,黑龙江省人大颁布的《黑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标志着文化市场管理被纳入法制轨道。在“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指导下,全省文化市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化进程不断加快,管理力度不断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黑龙江文化市场管理模式曾经被全国誉为“黑龙江模式”。
  (三)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文化产品的消费与任何社会产品的消费一样,都要受到社会的制约,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群众文化素质、社会消费,等等。
  1.文化产业持续增长。“九五”以来,黑龙江省GDP年均增长率约为8.5%,而文化产业中文艺和广播电视业(含)两项GDP从1996年的37.6增长到2003年的89.7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超过20%。即全省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此两项文化产业(含教育)GDP的增加就超过2个百分点。2002年,全省艺术表演团体全年演出12360场,比2001年多360多场,增长3%;演出收入935万元,比2001年增加177万元,增长23.2%。其他如文化娱乐、出版等主要文化产业也均有较快的增长。
  2.已经形成一批主导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经济以来,黑龙江省的一些优势文化行业已经率先走进了产业化的发展之路,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广播电视业。黑龙江省广播电视事业起步相对较早,通过多年的投资改造和建设,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1987年实现了电视卫星接收,1997年又实现了节目上星传送。目前,全省拥有广播电台73座,广播发射台及转播台45座,广播节目套数91套,广播日播出时间746小时,无限广播人口覆盖率97%。电视节目日播出时间2501小时,电视人口覆盖率98%,居全国前列,而且视听效果日渐清晰。(2)文化娱乐业。文化娱乐业主要增加值来自于居民文化娱乐支出。从发展趋势来看,居民人均收入持续上升后,更注重身心调节和休闲娱乐。2003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家庭文化娱乐需求弹性为2.69,这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文化娱乐的需求有很大的空间。文化娱乐业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结构性调整,加强创新和项目设计,进一步搞好文化娱乐市场的经营管理。(3)出版业。按照出版形式的差异,出版市场可以分为传统的文字印刷物市场、音像出版物市场和新兴的出版物市场。文字印刷出版物主要包括图书、杂志和报纸,音像出版物包括盒式录音带和录像带,电子出版物则包括CD、VCD、DVD和电脑光盘等。
  1996年,黑龙江省在东北地区率先组建了黑龙江省图书音像发行集团,实现了主渠道发行体制改革的突破。全省的新华书店经营机制和营销方式不断转换,完全实行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全省出版图书、杂志、报纸2 657种,销发总额超过30亿元。其中,图书出版数量为2258种,印刷8 747万册,总印张数为56 561万印张;杂志323种,6 459印刷万册,总印张数为23 116万印张;报纸为76种,印刷数量为74 244万份,总印张数为141 986万张。可以说,黑龙江省的图书报刊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近些年来,黑龙江省的电子出版物由于影碟机和电脑的逐渐普及而异军突起,CD、VCD、DVD等电脑光盘的需求增长率超过200%。虽然由于管理机制的滞后,音像出版业深受盗版之害,正版产品难以立足,但是,其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应当积极培育、规范电子出版市场,以谋求原发展空间。
  
  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组建了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播电视业的市场打拼等,但是,大部分文化业内还处于等靠要的阶段,根本无法与国外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省份相比,不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黑龙江省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市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目前,黑龙江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与现实的文化生产还有着很大的不相适应。一方面,城市文化消费比较旺盛,市场潜力很大;另一方面,开发精品的生产能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平衡,消费者喜爱的文化精品得不到满足,大量的文化产品滞销。小城市和乡镇文化市场尚未形成。特别是在硬件方面,县市文化市场建设相对滞后,许多县市普遍存在缺乏较为完善的演出场所、图书馆、公园等文化设施。这也是整个国家文化需求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方面,人民群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消费能力。黑龙江省城镇居民2005年,人均可支配6 101元收入,文化供给需求弹性较大,有很大的市场上升空间。但是,另一方面,文化产品的供给却没有跟上。从目前情况看,较高层次的文化硬件设施不足,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全省有文化馆123个,公共图书馆97个,博物馆41个。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图书馆与人口数量的比例应为1∶3000,而黑龙江省平均39.31万人才拥有一个图书馆,33.6万人才有一个文化馆,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文化产业尚未进入有序轨道
  从全省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化产业刚刚起步,但是,起步阶段的文化产品的开发,却注重了一个时期的消遣特质,相对忽略了文化产品的人文价值和精神特质。这是因为一些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者受到了物质利益的驱动,把目光都投向了能迅速赢利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上,致使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缺少政府的一些引导和规范。而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博物馆、图书馆却很少有人问津。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公益性、非公益性文化实体相互混杂,相互拖累,前者因得不到财政支持而举步维艰,后者则因非市场主体地位而缺乏发展动力。文化市场体制尚不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文化设备和技术市场、艺术设计市场和文化信息市场以及各种文化中介组织(如经纪机构、代理机构、仲裁机构)等,在黑龙江省尚未有效形成,各类文化市场功能普遍不健全、不完善。因此,居民对文化产品需求呈持续缓慢增长。仅从2005年看,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4 462元,其中用于文娱耐用品和文化娱乐支出为208.4元,仅占总支出的4.7%,增长速度较为缓慢。这说明人民群众的消费倾向存在一些问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程度固然需要消费素质者自身文化的提高,但更重要的是政府文化部门对待消费倾向的正确引导。

  (三)文化产业运行体制和机制相对滞后
  从黑龙江省的文化管理体制上看,文化产业涉及的面广,相互关联度高,在文化管理上仍然沿袭着过去多部门共管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经营体制上,管办结合,政企不分,职能不清,产权单一等问题仍然突出。由于管理上政出多门,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融合很难冲破体制上的樊篱,文化资源不能共享;从管理机构上看,各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机构不健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陈旧落后,基本上还处于一放就滥,一管就死的原始状态;从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上看,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体系远未形成。虽然自1996年以来,中央下发了许多扶持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省委于1999年也下发了关于繁荣发展黑龙江省文化事业的19号文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但是,由于部门利益和条块分割,也都没有落实到位。
  (四)文化产业发展缺少拳头产品和大集团的支撑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一些文化部门在探索发展文化产业上做了许多探索,但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普遍弱小,竞争实力不强。近年来,黑龙江省也顺应时代,成立了若干文化企业集团,但总的看,发展进程要滞后于一些发达省市,尤其是受体制制约,已经成立的集团实力仍然比较弱小。如黑龙江省的新闻出版业,虽然产出规模比较大,效益也很可观,但是,基本上是靠广告和辅助教材支撑。如果失去体制性保护这一块,也就没有多少竞争优势了。在传统的文化领域,黑龙江省雄厚的文化特色资源没有得到根本的发掘和释放。如地方戏(二人传、龙江剧)、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游人文化、多民族文化、边疆文化、泊来文化(欧洲文化)等等这些优势文化资源并没有在黑龙江省形成优势产品和强势产业,致使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育不良。
  (五)文化产业缺乏经营与管理人才
  文化产业是市场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需要高素质人才进行管理和经营活动的领域。目前,黑龙江省文化领域不仅技术人才短缺,而且更缺乏既懂艺术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目前黑龙江省文艺部门及艺术团体的现状看,国有文化单位的经营者以前大都是从事事业艺术单位的管理者,参与市场竞争的较少,对市场经济不熟悉,对管理、资产经营知识不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和经营手段,致使文化企业效益低下。加之受经济、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制约,高水平的人才进不来,也留不住,更没有使用和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因此,黑龙江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是需要一支既懂经济又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三、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与国际上和国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要加快发展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抓住机遇,缜密筹划,加快发展。
  (一)要加快推进文化发展的市场化进程
  要加速文化体制的改革,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垄断经营,要打破行业垄断,引进竞争机制。对于文化产业的投资,在国内要尽可能地放开,对国外境外的投资也要逐步放开,以引入多元的社会投资和多种形式的竞争。对原有的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大改革力度,但也要有别于物质生产经营企业。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对于一些单位和人员不能简单地推向市场,而是要区别对待,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要按照市场化的规则,一切管理都要以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前提,不应该以各种管理为名阻碍、干扰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要打破部门之间的隔阂,实行文化市场的统一管理、综合执法,彻底打破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同时,还要打破政府办文化的单一格局。黑龙江省的文化事业单位大都隶属于政府。因此,首先要将“政事”分开,逐渐改变政府办文化的模式:一是由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理文化过渡,使文化企事业单位真正成为社会的独立法人单位,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二是制定有关政策,鼓励社会办文化。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金兴办文化产业。
  (二)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要与其他新兴的产业一样,在招商引资、银行贷款、组织公司上市、减免税等方面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还要根据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和黑龙江省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国内一些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好的省份的经验很值得黑龙江省借鉴。如江苏省对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或者新办文化企业,在税收、职称评定、市场份额、土地征用、规划建设等方面都有优惠政策。黑龙江省在文化设施投入上由于经济等因素,投入一直不足,致使黑龙江省发展文化产业举步维艰。因此,要根据文化事业与产业的不同属性,建立不同的投入机制和渠道。
  目前,黑龙江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规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于违反政策、法规的文化行业从行政上给予制裁,以促进黑龙江省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要充分发挥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竞争优势
  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的竞争力。一是要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的优势,把相关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二是当前要把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音像业和文化旅游业作为重点率先发展,同时要大力扶持文艺演出业。三是文化产品要有精品意识。在生产文化产品时,要充分搞好市场调查和项目论证,坚决杜绝那种“长官意志和交学费的现象”。四是组建一些有竞争力的文化为产业集团、公司,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名牌产品。
  (四)要大力培育文化产业中介组织
  组织和发展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济人和组织,对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文化产业市场、提高文化产品的效益,是发展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关键。因此,要采取扶持和引进等措施,形成黑龙江省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都离不开经济人、制作人、策划人和代理人等诸多中介组织。文化产业需要艺术与经营相结合的社会中介组织,为文化产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上海市文化中介组织非常发达,仅演出中介组织就有7家,加上兼营的单位约40多家,近年来举办各种演出超万场,从而表现出了文化中介组织的专业化服务和市场动作的优越性。文化中介组织的数量与质量反映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竞争能力。近年来,黑龙江省也涌现出一些文化中介组织,如组织大型演唱会等,但是,都是局限于外边的歌星,黑龙江省的文化产品仍然处于滞销阶段。因此,黑龙江省要培育一批懂文化懂艺术又懂经营文化产品复合型人才队伍和中介组织,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五)要加强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引导
  由于文化产品有高雅、通俗之分,消费者的立场、观念、情趣以及在文化素养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居民文化消费进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和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应当承当起向居民宣传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的责任。要通过各种渠道,通过舆论宣传,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纠正精神文化消费就是消遣玩乐、寻求刺激的错误观念,大力倡导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加强精神文化消费选择性的引导,提高居民文化消费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认识能力,使广大居民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意识,自觉抑制与批判各种消极落后的文化消费,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价值,使文化消费结构朝着健康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
  [1] 汪石满.安徽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