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典型市辖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
摘要:典型市辖区是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的县级行政单位,对广西县域起带头示范作用。以广西13个典型市辖区作为研究对象,本着实事求是、可操作性的指标构建原则和3个层次的指标体系设计方法,建立了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06年《广西统计年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广西各典型市辖区经济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广西各典型市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种类型,最后,提出了增强广西典型市辖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典型市辖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因子分析法;广西
市辖区是县级行政单位,是城市化进程中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地级市区域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市辖区经济在广西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起带头示范作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西市辖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总体竞争能力不强。本文选取广西13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的典型市辖区(包括防城港市防城区,钦州市钦南区、钦北区,贵港市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玉林市玉州区、福绵区,百色市右江区,河池市金城江区,贺州市八步区,来宾市兴宾区,崇左市江州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市辖区的经济竞争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广西市辖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1 广西市辖区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构建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市辖区是广西重要的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其经济的发展具有本身的独特性,因此,设计时要因地制宜,要考虑区域、区位条件及其发展的实际情况。
(2)系统全面的原则。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市辖区的综合竞争力,指标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状况、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选取,概括和衡量市辖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适用统一的原则。即从现行统计报表制度出发,选择能采集、可比较的评价指标,要求口径统一,方便对比[1]。
1.2 指标体系的设计
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包含1个指标即综合竞争力总得分。第二层次为要素层,包含4个指标,每个要素指标又包含多个基础指标,构成基本指标层。具体4个要素层及基本指标层构成情况如下:
(1)经济发展力:包含地区生产总值(X1)、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2)、人GDP(X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农民人均纯收入(X5)、城市化水平(X6)、非国有经济比重(X7)、GDP增长率(X8)、人均储蓄存款(X9)共9项指标。
(2)政府能动力:包含财政收入/GDP(X10)1项指标。
(3)产业结构力:非农产业比重(X11)、总产值(X12) 共2项指标。
(4)企业竞争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X13)、规模工业企业结构(X14)、外商投资比重(X15)共5项指标。
2 广西市辖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方法分析
2.1 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观测的,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2]。
本文选用15个评价指标,根据《广西统计年鉴2006》,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广西13个典型市辖区经济竞争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
第二步,建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阵R,求R的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
第三步,建立因子载荷阵。由于一般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并不满足“简单结构原则”,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并不突出,意义也不明确,所以要使因子更易于解释,就要将因子载荷阵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可得正交因子表[3]。
第四步,提取两个主成分,变量比重分别为48.316%和35.537%,其累计贡献率达83.943%,说明2个因子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由正交因子表,可以看出第一因子对X2、X3、X5、X6、X9、X11、X13、X14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并将它定义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第二个因子对X1、X4、X7、X8、X10、X12、X15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并定义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因子。
第五步,因子得分。因子变量确定以后,对每一样本数据,它们在不同因子上的具体数据值,就是因子得分。根据回归算法计算出来的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即因子得分矩阵。根据这个矩阵可以得到下面的F1和F2因子得分函数:
F1=0.051X1+0.138X2+0.085X3-0.076X4+0.127X5+0.139X6+0.022X7-0.016X8+0.144X9+0.101X10+0.116X11+0.069X12+0.124X13+0.092X14-0.027X15。
F2=0.141X1-0.036X2+0.096X3+0.174X4-0.023X5+0.083X6-0.121X7+0.178X8-0.068X9-0.143X10+0.042X11+0.121X12-0.019X13+0.075X14+0.184X15。
第六步,综合判断。为了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和综合评价,需要对各市辖区在2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及因子的贡献率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值Y,即:
Y=(48.316F1+35.537F2)/83.943
最后,按照级差标准化模型,将综合得分Y转化为标准分F:
经计算并按标准分F排序,可得广西13个典型市辖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见表1):
2.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方法的思想是在不知研究的一批样本应该分为几类的情况下,依据各样本自身的特点,通过定量测算各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和亲疏关系,将性质比较相似、综合差异比较小的样本分别聚合成类,而将性质相似性比较小、综合差异比较大的样本区分为不同的类,从而将整个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4]。本文选用欧氏距离来度量类与类之间的相似程度,以标准分作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把广西13个典型市辖区的经济竞争力分为3类,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各类型6个经济指标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表2):
第一类:得分在0.7-1.0之间,包括玉州区、右江区和金城江区,这3个区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较强,基础设施与招商引资的环境较好,人力资源丰富,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经济发展活力较大,但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差距过大。
第二类:得分在0.3-0.5之间,包括钦南区、江州区、八步区、兴宾区、港北区,这5个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但经济综合竞争能力一般。
总的说来,广西13个典型市辖区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综合竞争力差异不是特别悬殊,但相对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县市来说,总体竞争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战略与政策时充分考虑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质量,根据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广泛的区域合作,增强市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对整个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起带头、示范及拉动作用。
3 提高广西市辖区经济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是一次新的重大机遇。市辖区作为各个地级市的经济中心,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为实现广西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3.1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全面繁荣经济
3.1.1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农业向农业的新跨越,把农业产业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农业产业化即集约经营、专业经营、规模经营、加工增值之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3.1.2 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和“自愿、有偿、合法、有序”的基本原则,逐步推广土地集中连片市场流转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1.3 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要以龙头为依托,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集产销、贸工农为一体的链式产业群体;培育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销一体化经营;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多种经营起步,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5]。
3.2 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强城镇的经济辐射功能
3.2.1 积极探索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通过发挥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城镇中的第二三产业向郊区转移;通过改善原有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立和培育市场,壮大其经济实力,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居住;通过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开发港口、资源、区、经济开发区等,兴办工商业项目,形成新的、高起点的现代城镇,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2.2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体制,注意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参与城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走出一条在政府指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城镇的路子。
3.2.3 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更多的企业到城镇安家落户;要搞好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要依据当地优势和特色,发展集贸市场和专业商品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3 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改革导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3.3.1 转变政府职能,服务民营经济。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转变观念,锐意改革,服务优质,支持各类人才进入民营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向外向型、科技型、集团化发展,实现软环境、硬环境同步改善,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之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繁荣市场的主体成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3.3.2 努力打造民营龙头企业。要依托经济开发区、园区的基础设施优势、资本融合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和引进一大批市场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重点民营企业,从多方面给予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关联、活跃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6]。
3.4 以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4.1 以特色资源支撑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区域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深加工引导种植业特色化、市场化,建立“一区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将乡镇工业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加大乡镇工业投入,培育规模经济,壮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基础。
3.4.2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总量增长壮大区域经济总量,按照区域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全面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3 以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化。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区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创空间;通过扩大开放,把当地土地、劳动力、资源、电价及旅游、配套加工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优势,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
[1] 范寿波,杨晋超.“长三角”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1-14.
[2] 于秀林.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统计出版社,1999.
[3] 余建英.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 罗姗.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6):15-16
[5] 武连运.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J].甘肃农业,2005,(10):20-21.
[6] 何康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J].产业与科技,2006,(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