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摘 要:山西省虽然资源丰厚,却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地区差异明显。运用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等指标定量地分析山西省11个地级市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借助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综合差异等分析工具进行区域收入差距比较、分析,得出自1992年以来山西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结论。通过对区域差异原因的进一步分析,提出了缩小地区差距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山西省
区域经济差异是时期区域经济累计的结果,是各国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前提和出发点。目前,有关省际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甚多,其中,省区往往被作为一个均质的地域单元加以研究。事实上,多数省区并非一个均质的地域单元,其内部存在各种差异。对地方政府来说,省内地区差异的研究更有意义。山西省虽然资源丰厚,却是当今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一,人均收入水平低,地区差异尤为明显。故而,对山西省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颇为重要。
1 测量方法及测度指标
地区差异主要是通过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综合差异来表现。绝对差异反映地区间等级水平的差异,主要显示地区间差距的表象,其变动趋势主要受经济发展基数、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的影响。相对差距反映地区间的增长差异,体现地区差距的内在性[1]。为了能更加综合反映各地区间某经济指标值的总体趋势,一般多以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并根据不同需要而设计一些综合差异指标。根据已有研究范例本文选取极值差幅、标准差、极值差率、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等指标[2]。
2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
本文以2006年山西省行政区划为准,将全省1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单元,选取1993—2006年的《山西省统计年鉴》数据资料,主要以人均GDP、人均GDP指数、三次产业产值等度量指标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过程。
2.1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
2.1.1 区域经济差异现状
对山西省1992—2005年统计数据整理得表1。表1数据显示,山西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经济差异较为显著。2005年最高收入地市(太原市)与最低收入地市(忻州市)人均GDP绝对差异达20 588.00元,极值率高达4.73,变异系数0.39(同一指标1992年澳大利亚为0.047,美国为0.111,印度为0.364)[3],而基尼系数为0.19,大于全国基尼系数指标值;人均GDP最低地区忻州市仅为5 519.00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3%,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实为极低收入地区,而太原市人均GDP为26 107.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05倍,贫富差距极为明显。
2.1.2 区域经济差异演变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不仅反映在静态水平上,而且反映在动态发展差异上。为更好反映山西省各区域差异的演变特征,按各市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1.25、1.00、0.75、0.5倍将全省11个地级市划分为6个等级,得出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状况(表2)。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人均GDP各等级地市数目一直呈现动态变化,太原市始终处于最高等级,历年人均GDP都在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吕梁、忻州人均GDP一直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进入21世纪以来,吕梁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人均GDP逐年上升,2005年人均GDP为8 800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0.43%;然而,忻州市发展缓慢,人均GDP仍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此外,大同市明显走下坡路,1992年人均GDP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属于经济强发达区域,之后逐年下降到2004年不及全省平均水平成为经济相对不发达区域;相反,临汾、晋中等其他市区经济发展则呈上升态势;阳泉、晋城、长治则基本保持经济稳步发展。
2.2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特征
2.2.1 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
由各区域差异测度指标变化值(表1)数据可以看出:1992年,各地市经济差异已较为显著,最高收入地市与最低收入地市人均GDP差幅为3 409元,前者是后者的4.41倍,变异系数高达0.51,基尼系数0.27。1992年后,山西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仍呈持续扩大趋势(见图1),而反映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和总体差异的三项指标显示出两种不同结果:极值差率指标呈波动增长趋势(见图2),而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则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见图3)。
从图1可明显看出,1992—2005年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一直在扩大,只是在扩大的幅度上有快有慢,尤其2003—2005年绝对差异急剧扩大,由2003年的11 552.00增到2005年的20 588;标准差由2 982.99增加到4 992.47,增长率为67.36%。
1992—2005年山西省区域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极值差率1992年为4.41,之后呈波动变化,2005年上升至4.73(见图2)。变异系数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0.51到2003年降为0.38,2004年又上升至0.40,2005年下降到0.39,13年间变化幅度在0~0.05之间;基尼系数由1992年的0.27缓慢降到2005年的0.19(见图3)。整体而言,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变化幅度不太大。由各项指标的特性可知:在测度区域经济差异时,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指标较极值差幅、标准差和极值差率指标更为客观、。因此,可以认为山西省近十余年来区域经济绝对差异较大,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相对差异变率不大,且略有缩小,趋于较稳定水平。
3 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
3.1 环境差异
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对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有一定的限制,区域自然环境的优劣严重影响地区经济的[4]。山西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太原市,除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外,作为省会城市区位条件极其优越,技术、人才、信息密集,四通八达是全省人才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大同、阳泉、朔州、晋城等地亦依托丰富的煤矿资源优势,使当地经济发展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吕梁、忻州位于晋西、西北地区,处于山地、丘陵带,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社会生活条件差,长期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化程度低。
3.2 经济结构
整体而言,山西省第二产业比重过大(2005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56%),其中,重工业比例又很大。各地市相比较来看,经济发达区域的经济结构层次相对较高,如太原市2005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为2∶47∶51,第一产业比重低,二、三产业比重较高;而经济落后区域的经济结构层次相对较低,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相对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甚至会造成某些地区经济的衰退。
3.3 劳动力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劳动力素质已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太原市无论是科研机构数还是科研人员数均远远超出其他地区,人力资本非常雄厚;而经济落后区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及人员数极少,这表明劳动力素质虽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但它从深层次影响经济发展,各区域劳动力素质差距突出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3.4 制度因素
制度安排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有着重大影响,区域间制度安排的差异使得一些区域的经济主体在一定阶段获取高额的“制度租”成为可能。吕梁市199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 缩小地区差距的对策与建议
4.1 优化产业结构
山西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应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尤其要对第二产业比重大且重工业比例又很大的经济结构进行大力调整。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应放在合理利用资源,延伸加工增值链条和发展新的接替产业上。注重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打出重磅拳头产品和发展新型的优势产业,以求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层次为最终目标。晋西、西北地区地处山地、丘陵地带,交通极其不便,市场化程度很低,人民生活水平极低。缩小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必须首先加强该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通讯、水利与科技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4.2 大力弘扬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要逐步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落后地区群众,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摆脱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当地的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地方政府通过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推动全民学习、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高校,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此外,地区政府应制定特殊的政策留住当地人才,吸引外来人才,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将成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4.3 充分发挥园区的积聚和辐射效应,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省政府应加快实施工业园区战略,以太原为中心,围绕高速公路经济带,重点抓好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特色工业园建设。工业园区建设要围绕建设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带,注意与区域经济协调,与周围主导产业的发展相促进,成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地。重点抓好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使其成为科技和高新企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带动和辐射全省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4.4 整治环境污染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孪生姐妹”。事实证明,经济越发展,越需要环境保护的同步跟进。山西省煤矿资源富集区到处可见焦化厂、炼铁厂、水泥厂,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如临汾市近几年一直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太原、大同、阳泉等各地市环境质量也很恶劣。由上文分析可知,临汾市GDP增长速度逐年在加快,已成为经济发达区域之一,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有增长无发展”的发展。为了达到全面的发展,治理污染势在必行。治理污染的重点首先是要对钢铁行业的清理整顿,针对地区焦化工业长期以来无序发展,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在开展焦化企业专向整治工作中,应按照“规范大焦炉、淘汰小焦炉,惩治违法,扶持优化,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思路来进行。对违法排污焦化项目依法核查,严肃处理,严格治理整顿。
:
[1] 陈昕,洪早发.江苏区域经济差异变动及分解分析[J].经济纵横,2004,(1):51-52.
[2] 魏后凯.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21-429,360-364.
[3] 孙良媛,潘志刚.广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5):62-66.
[4] 柳国海.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5,(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