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摘 要:跨国购并和绿地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两种方式,理论上研究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时却未将这两种方式完全区分开来,单独探讨跨国购并或绿地投资方式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较少。由于在全世界范围内跨国购并方式占主导地位,有必要将跨国购并与绿地投资区分开来,单独分析跨国购并方式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跨国购并;市场结构
一、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文献综述
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理论研究建立在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先综述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文献,再综述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文献。
(一)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文献综述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将这些研究分两类。第一类从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出发,侧重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第二类则是从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各项因素出发来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各项因素是重点。
虽然第一类研究从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出发,如市场集中、产品差异程度和进入壁垒等,侧重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但市场集中成为探讨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中心,另两种因素的分析也有涉及。
张纪康认为跨国公司FDI及其市场结构效应的基础是拥有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垄断优势;FDI和市场集中的因果关系而言,在发达国家,集中度是因,FDI是果,在家,恰好相反,但会因发展水平不同,作用表现不一(张纪康,1999)。在张纪康的分析中,市场集中效应是中心。岳中刚分析我国零售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得出的结论为:跨国零售商大规模进入中国零售市场,我国零售产业的整体集中趋势非常明显(岳中刚,2005)。
关于进入壁垒,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每一产量或部分产量中,必须由寻求进入的厂商承受而已有厂商不必承担的生产成本(Stigler,1968)。德姆塞兹将进入壁垒的存在与政府的行为、实力联系起来(Demsets,1982)。此外,德姆塞兹还提出“所有权进入壁垒”的概念。姜德波将市场进入壁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政府的政策性壁垒,另一方面是来自在位的性壁垒(姜德波,2002)。专门从产品差异角度研究FDI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文献较少。
除了上述研究方向外,还有另外的研究思路。在这一研究思路中,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因素是研究FDI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出发点,姜睿的分析具有代表性。从投资国的因素看,一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特点,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是区域性产业或国际化的产业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同。二是投资的进入方式,绿地投资和购并方式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有差异。三是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阶段,形成“二阶段市场结构效应模型”。四是东道国市场容量的大小。在市场需求规模有限的一些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可能会减缓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二)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文献综述
对于跨国购并与市场结构关系的研究非常少。系统论述跨国购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关系最早于姚战琪《跨国公司、并购行为与市场结构》。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跨国并购与市场结构关系的一般分析框架,即跨国并购与东道国产业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规模经济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交叉跨国购并等指标对跨国并购与市场结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与检验。他认为跨国并购作为目前最主要的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其市场结构效应可以这样进行表述:国际寡占的产业市场结构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动因,同时,跨国并购促进了东道国产业集中度的提高,阻碍竞争,但从长期来看,某些情况下跨国并购进入会促进竞争。同时,跨过并购与绿地投资相比,能够迅速绕过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异壁垒,减弱绝对成本壁垒和相对成本壁垒。跨国并购更能获得规模经济优势。事实上,他所提出的这一分析框架和以前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关系的分析框架是相似的,都是分析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或跨国购并的关系,而且,得出的结论差异不大。不同的是,跨国购并被提出来分析与东道国市场结构关系时,更加细化,并加以补充和完善。胡峰指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由于具有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和避免固定成本的浪费性重复,促进技术创新,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等优势,跨国并购对这种市场结构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胡峰,2002)。
二、启示
(一)将跨国并购投资方式与绿地投资方式区别开来,研究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必要性
国际直接投资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绿地投资;二跨国购并。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购并成为全球FDI流动的主要方式。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主要通过“绿地投资”方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跨国并购每年大概不到20亿美元,比重只有5%左右。目前,国家已经公布了关于吸收外资参与国内企业资产重组与购并的暂行规定和实施条例,为跨国公司通过购并方式对华投资、特别是购并国有企业提供了初步的和政策依据。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法规和政策的逐步完善,参股、收购和股权置换、相互持股等各种形式的跨国购并将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因此,有必要将跨国并购投资方式与绿地投资方式区别开来,研究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关系。
可以考虑在沿袭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分析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一是从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出发,分析跨国并购如何影响东道国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规模、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这些分析已经在姚战琪的文章中有所涉及。
二是从东道国和投资国的因素出发,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这方面的分析少见。下面,本文拟从东道国和投资国的因素来说明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关系。
首先,从投资国的因素分析。(1)投资国的产业特点。投资国以跨国购并方式投资于东道国的区域化产业,由于东道国比投资国企业更具有优势,并且厂商数量并不增加,在短期内,整个产业的供给能力不变,因此,对东道国市场结构影响不大。投资国投资于国际化产业,短期内也不会对东道国市场结构产生大的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外资企业有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它比东道国企业具有资源配置、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很容易在东道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外国直接投资于国际化产业时,外资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从而建立起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成本竞争优势,因此,其投资于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更具有竞争力,倾向于提高东道国产业市场集中度水平。(2)进入阶段。邓宁对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影响的一般加以概括,形成了“二阶段市场结构效应模型”,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的市场结构效应呈现动态阶段性特征,东道国的市场集中度在外国直接投资进入后因厂商数量增加,产量提高先降低而后与东道国企业竞争提高。但是,如果将直接投资区分为跨国购并与绿地投资方式,东道国的市场集中度是否都必然会先降后升?并不一定。绿地投资方式在开始确实会增加东道国产业内企业数量,使得产业内产量上升。但是,跨国购并投资方式不论是吸收合并、新设合并还是资产、股份收购方式,都不会使东道国产业内企业数量增加,甚至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方式还会使企业数量减少,而且,在并购初期,并购的协同效应并不能马上发挥作用,产量不会有大幅提升,所以,短期内跨国购并方式对东道国市场集中度影响很小。但是在长期,如果外资企业通过跨过购并方式对东道国产业产生积极作用,即使产业内部竞争程度提高,东道国企业竞相利用先进技术使产品升级换代,加强竞争力,无疑市场集中度会下降,如果外资企业不断购并,最终在东道国产业内占有垄断地位,会使东道国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提高。
其次,从东道国的因素进行分析。东道国的初始市场结构和东道国的市场容量大小。如果东道国的初始市场结构是国内民族产业为空白状态,此时不存在跨国购并行为,只有绿地投资方式发生。如果东道国初始市场结构是完全垄断的,此时外资以跨国购并方式进入。如果是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并且东道国产业内部的企业法人地位消失,则市场集中度还是不变,因为企业数量不变,产量也不变。当然,如果这种并购方式给东道国产业带来竞争的压力和动力,有新企业的加入,产业内部竞争趋于激烈,产业内部产量增加,会使市场集中度降低,产业市场结构垄断性减弱。如果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和寡头,情况和上述相似。如果东道国初始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外资企业进入通过购并方式将众多小企业囊括旗下,从而产业内厂商数量减少,市场集中度得到提高。市场容量而言,如果一些国家市场容量有限,跨国并购所获得的规模甚至要小于最低效率规模的话,会限制外资企业竞争优势的发挥,减缓市场集中度提高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