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与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樊端成 时间:2010-06-25

摘要:新型化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营制度创新及产业本质提升,给西部地区农业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西部地区必须抓住机遇,探索与工业化相适应并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合作化和生态化。同时,政府在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全力打造农业现代化建设平台和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又要完善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后劲。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
 

  由于、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没有优势,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而且,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如西部与东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差异1980年20.15,1985年22.54,1990年22.38,1995年25.12,2000年26.73,2003年27.79[1]。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西部地区如何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亟待探索研究。
  
  一、新型工业化给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新型工业化是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它不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增加就业。与传统工业化相比,能给农业现代化带来更多的机遇。
  1.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及其应用。然而,由于资金不足、农业科技体制不佳以及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存在着供给不足、需求不足、供求错位以及推广乏力等诸多比较严重的问题。目前,西部只有1/4的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对农业科技较为重视,大量的新技术、新成果被束之高阁;西部地区目前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高达70%~80%,我国平均也达到45%[2]。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又促进信息化,工业的不断进步,除了能够以日益低廉的价格向农业部门提供大量的技术和装备,加快农业机械化、生物化、化学化外,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因为,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不仅信息自身形成了强大的新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日益向农业各生产部门渗透,使得这些部门的技术、组织方式、生产力以及农民的观念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刺激农业信息化。同时,新型工业化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培养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使农业信息化不断深入。
  2.推动经营制度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纯粹意义上的自给自足制度已不复存在,然而,自给自足的经济关系在西部地区仍然存在[3]。西部地区除了一些国有农场和极少数农户实行化、合作化及产业化经营外,绝大多数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单干”,经营分散,规模小。这种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对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及化学化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吸纳和实施能力有限,直接地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首先,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就业增加,有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为农业企业化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新型工业化使农民企业意识增强,能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生产经营行为置于企业行为之中,而不是用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为来从事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企业化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再次,新型工业化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普及,使农民既掌握市场经济知识又有一技之长,能够独立地参加社会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经营分工,从而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促进产业本质提升。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产业本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的本质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的等位性,表现在基础产业、效益产业、生态产业及文化产业四元产业本质的等位性及整体性。农业四元产业本质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性,决定了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并不是农业的某一本质的扩张,而是农业的四元产业本质的有机统一与整体提升[4]。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有所优化,但结构演变极为缓慢,农业产业本质未曾得以全面体现。至今西部地区农业仍是基础产业和经济产业多,生态产业和文化产业少,西部不少地区还是生存农业[3],观光农业发展不起来。新型工业化不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新型工业化可以减少工业发展对农村、农业造成的各种污染,有利于西部地区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其次,新型工业化科学的发展道路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农民发展观转变,既大力发展基础产业、效益产业,又重视发展生态产业和文化产业,从而使农业四元产业的本质得到有机统一与整体提升。
  
  二、新型工业化是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在新型工业化中,西部地区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探索与工业化相适应并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发展特色机械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世界各农业强国、农业大国的发展历史和经验都证明了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历史阶段。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人稀地广”,但我国总体上人多地少,而且在“人人种田、家家种地,山水田林人人有份”的经营体制下,西部地区农业经营规模也是偏小,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在新型工业化中,西部地区应抓住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可以转移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机遇,适度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西部地区由于山多平地少,地形复杂,田地干旱,农业机械化应结合实际,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推行山区种植机械化。西部地区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高原、山间、丘陵或盆地上,推行山区种植机械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农机大多笨重、庞大,在山区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山区农民渴望能有适用于山区的轻便、小型、便宜的农机面世[5]。所以,推行山区种植机械化应以轻便小型农机为主。二是推行畜牧机械化。我国西部地区草场面积占全国的82%,占西部地区土地面积的32.5%[6]。畜牧业是西部地区农村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之一。在广阔的草原上作业,如大面积的坡耕地治理、退耕还林、牧草生产等,光靠人力畜力,不仅效率低,而且作业质量无法保证。推行畜牧机械化,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集约化养殖和种植牧草的重要措施。三是推行灌溉机械化。西部地区在农业生产中,一方面水资源宝贵,干旱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又造成了有限的水资源严重浪费。所以,摆在西部地区农业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水的有效利用率问题。推行灌溉机械化,用节水灌溉设备装备农业,已成为发展西北地区农业必须解决的最关键问题。
  2.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发展信息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它是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农业,依靠信息和数字化进行农业经营管理。在新型工业化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西部地区农业也应由传统农业向信息化农业迈进,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近几年,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信息标准化水平低,信息传递不够畅通,很多农民还缺乏获得信息的必要条件。为了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西部地区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武装农业,不断发掘、采集、制作信息资源,建立各种农业信息数据库,构建现代信息农业体系,发挥后发优势。一是以机网络为核心,整合和集结公共电话、广播电视等多种网络,建立快速便捷、通达全国、连接世界的农业电子信息传输系统,使各地、各部门的信息能及时地进入数据库,并迅速向农民提供。二是以乡(镇)、村级图书馆(阅览室)为核心,同时,办好农村邮政业,做好农业报刊发行工作等,建立农村非电子信息传输系统,让农民掌握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此外,科技下乡、咨询服务、技术推广、专题讲座等也是传输信息的有效方式,应当大力开展这些活动。建立多系统、利用多渠道,传输多种信息,有利于推进农民生活消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及农业管理决策信息化。
 3.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合作互助农业。改造传统小农生产方式是新的核心目标之一。50年来,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经历了从小农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再到家庭承包制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循环。然而,高土地生产率与低劳动生产率这种状态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北京郊区的一位乡镇干部,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当过生产队长,他认为初级社是建国以来农村最好的制度安排。因为,初级社统一经营的模式,土地、大农具和耕畜入股分红,劳动力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使农村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各得其所,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7]。任何一种制度安排其最主要的目标,无非是通过对现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效益。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西部地区应尝试合作经营制度。当然,不能照搬别人和过去的模式,而是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它既可以是组织严密、利益相连的经济共同体,也可以由经济利益相互独立、纯粹由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经济元素或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环节构成。新时期西部地区可通过三个途径实现农业合作经营。一是以村或行政村为单位,以种养专业大户为核心,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对传统小农不断优化重组聚合。这在经济比较发达或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较容易形成。二是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固定协作关系。较适合于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三是内外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同农户联合开发经营。这在较便利或城市周边农村较容易形成。

  4.坚持观,发展生态持续农业。农业发展是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日本学者认为,该国政府对农业的发展和保护不仅为了稻米的产品价值,也不仅是稻米的收购政策手段,也不仅是对农民进行补贴,它还涉及到水田对水资源的保护[8]。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化既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其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我国西部地区,一方面幅员辽阔,人均农业资源比较丰富,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又多样化,具有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生态产业的天然条件[9];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导致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成倍增长,造成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又使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西部草场面积中有85%以上呈现出退化趋势,有90万平方公里出现水土流失现象[10],旱(西北)涝(西南)灾害频仍,有的地区已出现种养困难。要使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西部地区的有关领导和农民都要转变观念,坚决停止毁林开荒、毁草种粮等掠夺性开发,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在农业发展目标的定位上,除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农业竞争力外,还要改善植被、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等,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三、政府在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较落后,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光靠农户自家是不行的,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业现代化建设平台。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自然条件“先天不足”,一些设施如沟、渠、路等又年久失修,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所以,要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保障农业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的物质技术前提条件。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绝大部分省区对中央财政的依赖程度比较高,1994—2003年的平均财政依赖度为34.63%,而东部仅为7.12%,相差27.52%[11]。所以,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外,中央政府也应增加投资。中央政府作为重要的公共投资主体,是西部全国性公共产品与跨区域地方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承担着西部农村基础设施跨区域特别是跨省区化投资与管理的任务。中央政府扩大对西部农村的公共投资有利于缩小西部地区的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农村的自然灾害较多(西北易旱,西南易涝),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不断修建和维护好、道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实现“村村通”外,还要加固原有农田水利设施,新修小型水利工程,提升其防洪灌溉功能,不断完善防治自然灾害和救助系统。
  2.深化体制改革,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人才是关键。但西部地区由于教育发展落后,而且结构不合理,农业人才不足。目前,各省区大学生在校生数占人口总数比例排序,最后10名中7名是西部的,而且,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学科分布上,侧重于文教卫等学科,在农科中,专业缺口较大,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以及养殖业、加工业、农业工程、储藏运输等方面的专业尤其薄弱,远远不能适应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2]。所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是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除了政府办学、全日制办学外,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成人教育、远程网络教育、自学等,尽快构建西部地区教育的立交桥,形成多样化的办学格局,扩大西部教育规模。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农科专业。日本是个工业强国,但日本政府对农业教育十分重视,农村水产省有直属农业大学,各都道府县除综合大学设有农业部外,还设有两年制农学院,全国还设有大量的农业技术学院。我国西部地区是农牧业地区,对农、林、水、畜牧等方面的人才需要量大,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三是降低农科教育学费。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低效益产业,城市学生不愿意学农科,而农村学生家庭经济较困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农科的积极性,国家应对学农科的学生给予更多的经济援助,降低其学习的成本,使农科由“冷门”变“热门”。
  3.完善工业反哺政策,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后劲。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发展现象。2004年,我国采取粮食直补、农用生产资料补贴、农业税减免等措施,拉开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序幕。2005年,我国减免的农业税达到220亿元人民币[13]。然而,工业反哺农业不仅仅是对农民进行补贴、减免农业税,或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等。工业反哺农业是相对于过去的“农业哺育工业”而言的,是指按市场经济要求,国家根据农业政策,通过直接和间接投资,引入家庭农场制经营方式,将农业改造成营利部门的政策,其目的是将传统农业改造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部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化问题[14]。所以,今后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不能只是重复或强调过去的支农政策。工业反哺农业有多种形式,如资金反哺、科技反哺、制度反哺、文化反哺等,但核心和重点是制度反哺。即要让“资本下乡”,将经营的模式延伸到农业,通过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来改造小生产农业,同时,改革和消除所有歧视农民和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


  :
  [1] 蒋和平,黄德林.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
  [2] 夏清明.西部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5(3).
  [3] 朱淑芳,赖景生.西部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J].科技导报,2004(9).
  [4] 张思锋,高布权.关于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实现途径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 张纯林.山区农民期盼小农机[J].半月谈,2006(19).
  [6] 诸慎友.农业机械化——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切入点[J].中国农机化,2001(1).
  [7] 辛逸.中国的工业化与农业的现代化[J].社会科学,2004(9).
  [8] 徐志全.在WTO框架内如何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J].调研世界,2001(4).
  [9] 孙长学,王奇.论生态产业与农村资源环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
  [10] 李刚,李远富.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变迁[J].生产力研究,2004(8).
  [11] 王保乾.论基础设施与西部民族区域开发[J].贵州民族研究,2005(5).
  [12] 胡倬,马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促进西部人才培养[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6).
  [13] 国家税务总局宣布2005年中国减免农业税220亿元,http://www.mdjagri.gov.cn,2005-12-23.
  [14] 马国贤.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