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流通业竞争力对扩大就业的贡献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建梅 时间:2010-06-25

摘要:近年来,作为先导产业的流通业不仅自身变化巨大,而且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流通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很强,对扩大就业具有较大的贡献。但我国流通业对扩大就业的贡献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发展流通新业态拓宽就业渠道,组建大型流通集团吸引专业人才,发挥中小流通企业的劳动力密集的优势,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流通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流通业竞争力;贡献分析;扩大就业
  

  流通业在第三产业以及整个国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方面,而且在扩大就业方面作出巨大贡献。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2004年,劳动适龄人口已达8.5亿,预计到2020年初将达到9.3~9.5亿,就业形势严峻。因此,就业问题在我国更有其特殊性,并且成为我国居民关注的第一社会热点问题。提高流通业竞争力与扩大就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流通业竞争力对扩大就业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流通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精通流通业务、懂得管理的职业经理人缺乏,而流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其比例在85%以上。由于受到文化层次、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经营管理能力和应对国际化竞争能力的上升空间有限。而外国零售企业中,有一批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国际性人才。如沃尔玛已将业务拓展到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德国、波多黎各、英国、韩国、加拿大、等,其国内的员工有100万,在国外有30多万,国外的销售额从1994年的14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00多亿美元,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其有一支熟悉现代流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2.吸纳劳动力就业潜力巨大。目前,我国社会服务、商贸餐饮、旅店业的就业比重不到10%,而在许多国家这一比重为15%~20%。从各地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看,社区服务、商贸流通、餐饮、及相关产业的用人需求均很大,说明这些行业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吸纳就业的空间仍很大。商贸流通业、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具备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技能要求不高等特点,增长潜力大,很适合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体就业。
  
  二、我国流通业贡献分析
  
  要分析流通业贡献,应界定流通业的内涵。本文中涉及的流通业主要是指在我国第三产业中主要发挥流通功能的那些行业,即批发和零售业、物流业、餐饮业、运输及仓储业、邮电通信业的统称。
  流通业贡献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其中包括: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率=流通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流通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流通业当年增量/第三产业当年增量×100%;流通业就业人数对全国总就业人数的贡献率=流通业就业人数当年增量/全国总就业人数当年增量×100%。
  流通业增量是指批发和零售业、物流业、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电通信业等行业的增量。流通业贡献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流通业发展和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该指标的变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流通现代化进程和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宏观判据。
  1.流通业对GDP的贡献。分析2000—2004年,我国流通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中的比重十分不稳定,下降中略有回升,从2000年的19.29%下降到2003年的8.06%,2004年略有回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9.8%,见表1。


  
  流通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较突出,年平均达到35.83%。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4》提供的资料测算,2001年,各国批发零售业与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美国为18.24%,日本为13.92%,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11.84%和15.54%,基本上都稳定在10%以上。与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15%以上水平相比,我国流通产业对国民的贡献程度还
  比较低。
  2.流通业对就业的贡献。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30.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比重,也低于家40%~45%的水准,见表2。
  如果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能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增加700万个就业机会。而流通业在第三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98—2002年,流通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缓慢上升。流通业就业人员从6 645万人上升到7 053万人,五年间共增加就业人口408万,流通业就业人员对总就业人员的贡献不到10%,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员增加缓慢,五年间仅增加就业人员84万人,说明我国物流业发展缓慢,对增加就业仍有巨大的空间,见表3。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4》提供的资料,2002年,各国批发零售业与餐饮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美国为20.59%,日本为22.97%,法国为17.82%,意大利为15.76%,流通业就业人数已经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而我国流通业在解决就业方面与流通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3.连锁经营等组织形式对就业的贡献。截至2004年6月末,我国拥有限额以上连锁零售法人(集团)仅为1 284家,虽然比2003年末增长了6.7%,但占全部限额以上批发流通贸易、餐饮法人企业的比例不足4%。按业态划分,2004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从业人员比2003年增长14.3%,为1 055 978人。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从业人员比2003年增长11.9%,为341 761人,两个连锁经营形式共计1 397 739人,仅占流通业就业人员的1.72%。目前,我国连锁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仅为7.8%,国内连锁业最发达的上海也只占10%。而这一比例在印度尼西亚为30%,在泰国为40%,在马来西亚为45%,美国达到60%,日本为40%。与国外相比,我国连锁经营等现代组织形式规模小,数量少,存在巨大就业上升空间。
  
  三、发展流通业扩大就业渠道的对策
  
  流通业在就业结构方面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很强;二是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弹性大,大型流通企业集团要求文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就业人员。因此,针对这些特点,提出相应对策:
  1.发展流通新业态,拓宽就业渠道。目前,我国流通业态形式比较简单,在连锁零售业主要有百货店、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和其他一些业态形式,连锁餐饮企业主要包含正餐、快餐、咖啡店、其他餐饮等形式,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比重不到10%。应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流通新业态,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进连锁经营业态由超市、百货店向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新业态发展,积极引导经营领域由一般零售及餐饮向图书、家电、医药、租赁等多行业拓展,经营不断由城市向延伸。
  2.组建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吸引专业人才。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集团。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通过加大国内流通企业之间的并购力度,实现优胜劣汰,优化流通资源配置,在流通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中产生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提升流通业竞争力;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引导支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需要熟悉现代流通的高素质人才。主要体现在:一是具备熟悉现代流通规则、世贸组织规则、国际惯例等的基本素质的人才;二是应具有对现代流通企业的管理能力,熟知现代流通方式如连锁经营、商务、物流配送等,能够利用现代管理手段的人才;三是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的人才;四是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发挥中小流通企业劳动力密集的优势,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流通企业。近年来,发达国家失业人员进入小企业已


  :
  [1] 宋则.流通现代化及流通业竞争力研究:上[J].商业时代,2006,(4):11-13.
  [2] 宋则.流通现代化及流通业竞争力研究:中[J].商业时代,2006,(5):15-17.
  [3] 宋则.流通现代化及流通业竞争力研究:下[J].商业时代,2006,(6):7-9.
  [4] 宗颖.流通业作为先导产业的贡献、问题与对策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5):14-17.
  [5] 陈章锐,宋承.浅析发展第三产业与扩大就业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6,(2):66-68.
  [6] 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 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