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德治国的经济环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雪素珍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环境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围绕以德治国的文化核心加大文化“硬环境”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建立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完善政府调控机制,完善市场监管机制,保障市场竞争公平有序。

  关键词:以德治国 经济 环境
  
  以德治国主要是强调和发挥道德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而道德作为依附于现实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和理性的价值目标体系,其力量的发挥也必然需要经济环境作为基础和载体。因此,实施“以德治国”,就必须对上述环境条件系统加以研究,从中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制约条件:经济的为实施“以德治国”准备物质条件;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与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相适应的种种不良现象需要得到消除和改善,这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
  
  保证“以德治国”的物质条件
  
  (一)加大“硬环境”建设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对人道德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塑造作用。其中,“硬环境”对人的道德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良好的硬环境建设有利于人民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和提高。城市的街道整洁、优美绿化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完善充足、发达便利的设施会使人文明乘车,先人后己,讲究礼貌;设施先进、环境幽雅的博物馆会让人感受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等。当前,我国在许多方面的硬环境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加大硬环境的建设力度。硬环境的建设依赖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提高综合国力,就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硬环境建设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发展和丰富基础设施建设,为“以德治国”的实施提供强大物质支持和保障。
  (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道德形成有一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是人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才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如果连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无法保证,“以德治国”的新理念也无从谈起。因此,加强道德建设,必须首先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距离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尚需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殷实,从而走向富裕和文明。
  
  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诚实信用不仅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标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水平越高,对诚实信用的要求就越高,正如亚当•斯密所言,“最为商业化的社会也是最讲道德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信用涉及广泛的领域,如商品买卖、合同关系、劳动关系、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等,都需要有良好的信用关系。如果没有信用,交换就失去了基本保证,社会秩序就不能稳定,社会生活就不能正常运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刚刚确立,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制、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出现了当前经济领域秩序比较混乱,经济行为的信用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已引发了信任危机。被人们所深恶痛绝的假冒伪劣现象普遍存在,坑蒙拐骗事件屡屡发生,一些制假造假、坑蒙拐骗的人迅速致富,这不仅使初创的市场经济体制面临严峻的挑战,人们的价值观也因此发生了扭曲,社会失去了价值坐标,极大地制约和阻碍着以德治国的贯彻落实。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举措。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企业具有财产权的公司法人制度,它是市场经济普遍通行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企业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在参与经济活动和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效益与企业决策者的利益不能直接发生作用,企业的失信行为也不能直接给决策者带来损失。在市场经济这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竞争中,就容易使企业的决策者缺乏长远打算,缺乏长期合作、诚实守信的内在动力,只顾眼前利益,大搞短期行为,甚至不顾企业的名誉和信誉,造成以次充好、不守承诺甚至假冒伪劣、逃避债务等失信现象。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得企业法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形成内在的诚信动力,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社会中的缺乏诚信问题。

  (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解决目前社会的诚信问题,除了上述建立制度,解决诚信动力问题外,还需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首先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其次要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在强化产权保护的基础上,以货币信用为重点,建立包括企业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个人信用的现代信用体系。依法严惩逃废债务和违约等失信行为,使失信违约者付出的成本明显高于其非法所得。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活动。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使人们在道德秩序前提下理性地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有“德”者有所“得”的社会环境。
  
  规范市场秩序
  
  (一)完善政府调控机制
  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者,其管理经济的职能既要符合市场经济一般的要求,也要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性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运营,实现国家和经济社会的管理目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国际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程度加大,不确定的因素增加,使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难度加大,这对宏观调控的及时性、有效性、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过调控失误,造成了盲目上马,重复建设,求全求大,泡沫经济等不良行为。一些地方甚至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开发,急于求成,这样不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反而导致了恶性循环甚至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必须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树立发展观,科学分析,把握动向,及时、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市场监管机制
  加强市场监管职能建设,推进市场体系形成,制定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间不长,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非常突出,在市场经济领域存在着诸多不正当、不平等的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在一些地方依然严重,行业垄断仍然存在,假冒伪劣盛行,这些现象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冲击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加强市场监管,打破市场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从而积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