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基尼系数与地区贡献率差异比较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各地区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受其影响,科技实力的地区差异也较明显。本文对我国各地区科技实力进行综合评价后,得出各地区的科技实力得分,反映出各地区对我国科技实力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出科技“财富”的基尼系数,反映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地区差异程度。
关键词:科技实力 地区贡献率 地区差异 基尼系数
加入WTO,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新形势下,要实现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共同富裕,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缩小地区间科技实力的差距,实现技术领域内的“共同富裕”。在现阶段,我国科技实力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各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实力的差异造成地区间科技实力差异一直居高不下。本文对我国地区科技实力进行综合评价后,深刻认识到我国科技实力在结构上的不合理性显得尤为突出。
评价指标选取
科技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构建多指标体系。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评价指标的选取至关重要,它是综合评价全面、准确反映现实情况的前提;如果选取的指标过多,对各指标进行加权的做法将部分或者全部失去其实际意义。这就要求将科技实力分解成若干大类,然后在各类中找到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并在选取指标时,综合考虑各指标提供的信息量和时代性等多方面因素。
在综合考虑评价目的和现实数据资料两方面的因素后,本文选取如下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包括科技人力投入、科技经费投入、科技成果及转化;二级指标,包括科技活动人员数、科学家和工程师、参加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参加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科技经费筹集总额、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国内专利申请、国内专利授予、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
方法介绍
指标无量纲化方法
现实中所获得的科技指标数据均为有量纲指标值,为了便于做进一步数据处理,必须将有量纲指标值无量纲化。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科技实力差距较大,同一指标的数值表现不再呈近似正态分布,故本文采用比重法:
(1)
采用该方法,优点主要有三:一是保持了绝对数值之间的差异程度不变的同时,消除了度量单位的影响,所得的无量纲指标值均在区间[0,1]内,并有∑zij=1,便于进一步的数据处理;二是加权后的结果有效反映出各地区之间实际水平的差异程度,并且总体的平均水平恰为观测量的倒数(1/m),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最为稳定,便于比较;三是由于对各指标归一化处理后的数值,实际上是各地区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加权结果实质上是各地区的综合实力对总体的贡献率,对某几个地区的评价结果进行求和处理是合理的,并且求和的结果是这些地区对总体贡献率大小(或者说重要性程度)的反映,这也正是本文计算地区贡献率的出发点。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选用的科技指标体系中,由于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地位不尽相同,因此,不宜等量齐观地同等对待,必须尽可能客观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于同级指标,本文采用排序定权法,以确定它们各自的权重:
反映科技实力地区差异的基尼系数(G),将各地区科技实力综合得分按升序排列,用S(j) 表示,并用Pj表示相应的省份累计频率,则采用十字交乘法计算的基尼系数为:
实证分析
本文综合考虑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后,由式(1)~(3)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如见2);并以近几年科技统计数据为基础,由式(4)计算出各地区的得分(见表3)。
由综合得分的过程可以看出,将全国科技实力作为总体(用1表示),然后计算各地区的份额(即对总体的贡献率),则31个省份的均值约为0.03226(即1/31),通过计算期内,得分高于均值的省份有11个,前6名的得分总和超过半数,前14名的得分总和超过80%,前19名的得分总和超过90%,我国科技实力的地区差异可见一斑;在表3的基础上由式(5)计算,得出反映各年科技实力地区差异的基尼系数,1997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分别为0.5048、0.4891、0.5021、0.5070,根据国际标准(在0.4以上为差距偏大),我国科技“财富”在省际间的差异程度偏大,这将不利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与经济实力的差异相对应,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科技实力差异异常突出。从考察的各年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加总还不及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并且差异程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西部地区的综合得分在逐年递减,由1997年的约0.17降至2001年的约0.14。通过本文科技“财富”的基尼系数与地区贡献率差异比较分析后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开展,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大,但是来自社会的各种力量对地区科技的支持力度有限,在科技领域内科技较为“富裕”的地区对科技“贫穷”地区的帮助也很有限,依靠科技振兴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
:
1.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出版社,2002
2.胡永宏,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0
3.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孙学范.科技统计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丁厚德.中国科技运行论——科技战略与运行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