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FDI来源结构演进及其效应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玉琴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民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来源于不同地区的外资对一国经济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进而导致外资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方向和程度随之变化。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来源结构 投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方式,其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来源于不同地区的外资对一国经济影响存在显著差异。20余年来FDI来源结构前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中国利用外资水平及宏观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FDI来源变化的基本轨迹
  
  我国利用外资从1979年开始起步,截止2004年,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港澳台地区、美国、日本、维尔京群岛、欧盟、东盟等为主。其中来自港澳的投资始终占据最大份额,但在不同阶段各地区所占比重有明显差异,大体趋势是:随着时间推移港澳地区资本份额逐步下降,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比重则逐步上升。从协议外资金额来看,1979-1986年,来自港澳资本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高达70%以上;而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国家资本的流入,港澳地区资本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到1996年港澳台所占比重已不足60%;1997年亚洲危机以后,来自亚洲国家的投资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来自欧美特别是美国的直接投资逐步上升。随着中国入世后投资环境的进一步完善,欧美跨国公司更是加速对华投资。
  
  外资来源变动原因分析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共同目标,但由于各国、各地区文化、技术水平及产业特征上的差异,导致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方式与途径有别,即投资的直接动机各异,因而各种因素的变动对不同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也就不同。研究显示,港澳资本、海外侨商的投资动机主要在于利用大陆廉价劳动力、优惠的税收政策开展出口加,同时支持祖国建设也是其投资的一个重要动因。欧美来华投资的主要目的则在于“拓展中国市场”。因而随着各种因素变动形成的不同的投资环境势必对不同地区的资本构成不同的吸引力。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难以满足欧美资本投资的需求,而对港澳及东南亚侨资则有一定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中后期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环境转而有利于吸引欧美资本,对港澳资本吸引力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环境尚不完善。首先,尚未形成吸引外资稳定的政策环境。虽然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确立了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中国对外明确宣布欢迎外商来华投资。但由于东西方长期冷战、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外商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利用外资政策心存疑虑,因而大多数西方商人对中国利用外资持消极观望的态度。而广大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与祖国大陆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深厚的民族感情,愿意回国投资。可以说中国利用外资活动得以顺利启动,相当大程度上归功于广大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爱国热忱。
  其次,国内市场封闭。对外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扩大出口贸易,增创外汇,满足进口需要。因而在对外商投资企业实施一系列优惠性税收政策的同时,又规定了一些约束性条款,如产品销售的出口比例,外汇自行平衡等。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外商投资企业在体制外运行,国内市场对外商投资企业基本处于封闭状态,这对于旨在开拓中国市场的欧美资本缺乏吸引力。而亚洲四小龙此时其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丧失,相应产业急需向外转移。同时这些产业一般投资规模小、见效快,因而风险小,对东道国投资环境要求不高。拥有地缘优势及廉价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大陆成为港澳商人、侨商投资的首选之地。港澳资本、海外侨资遂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初期FDI的主要来源。
  这一阶段兴办的三资企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及各种优惠政策取得了成功。其结果是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使来华投资的外商获得应有的利益。中国也向世界表明了对外开放、利用外资政策的坚定性。与此同时,中国利用外商投资的相关法规逐步制定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进行,外商投资的软硬环境日趋改善。港资、侨资企业(统称外商投资企业)的成功对西方发达国家商人来华投资起了强烈的刺激和重要的示范作用,推动了下一阶段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利用外资环境的变化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逐渐完善。GDP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显示了勃勃生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即各项改革加速进行,中国对外开放的体制性不确定性风险大大降低,为注重长期发展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铺平了道路。
  

  为进一步发挥外资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新的外资政策,逐步放松了对外资出口比例的限制,市场的开放对欧美资本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随着税制改革,逐步取消了对外商投资企业普遍的优惠性税收待遇,而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实施鼓励性政策,从而加大了对发达国家外资的吸引力度,对技术层次较低的港澳台资本的吸引力有所降低。入世前后,我国积极履行开放市场承诺,清理修订了一系列外商投资的、法规,逐步形成了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的统一、完备、透明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为外商来华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欧美跨国公司进入市场的步伐。
  
  外商投资来源变化的影响
  
  对利用外资水平的影响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港澳地区资本通常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因而我国利用外资初期,利用外资总体规模较小。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资本的流入,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由于其投资规模大、技术层次高,因而带动了中国利用外资总量的急速扩大和层次水平的提高。1991-1996年外商投资协议项目平均规模提高到155万美元。其中1996年项目平均规模升至298万美元。从1993年起,中国连续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外资吸收国。到2002年又跃升至第一位。同时利用外资水平也明显提高,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明显增加。利用外资的地域分布也出现了由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的转移。
  
  对国民经济总体影响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资本对外投资水平的不同,因而中国利用外资来源的变化导致不同阶段外资对中国宏观经济发生作用的程度和方向存在差异。
  20世纪90年代前期,以港澳台资本为主的外商投资在第二产业的投资快速增长,且主要投向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在国有和集体经济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下降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37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年均增长62.5万,占吸收新增劳动力比重的9.3%。截至1991年,三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共计1260万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就业压力。同时,港澳台资本主要将大陆作为其出口商品生产平台,随着其投资规模的扩大,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的。但由于其投资主要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1991年以前,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占外商投资企业的80%。由于这些企业的原材料、中间投入品主要从国外进口,因而与我国内产业关联度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用不明显。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利用外资政策变化及亚洲危机的发生,来自港澳资本下降,欧美资本投资相对上升,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加速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但与此同时,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增加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对劳动就业的贡献度较低。从1996-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新增就业岗位仅72万个,年均增长18万人。比20世纪90 年代前期有较大幅度下降(参见表1)。
  二是对中国出口贸易的贡献度较低。欧美企业在华投资动机在于开拓占领中国市场,因而其产品主要在中国市场销售。如以吸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上海地区,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企业持续出现巨额贸易逆差,这一状态表明上海利用外商投资建立的新兴产业出口竞争力较弱。此外,由于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质量高,营销能力强大,导致其对一些领域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要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引进高水平的外商投资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但与此同时,劳动就业问题仍然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因而对于符合目前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的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仍应保持适度的稳步发展。事实上,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非是完全对立的,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在平等竞争条件下,各类企业均将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努力提高技术含量,这一趋势在一些地区已经显现。
  由于中国各地区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引进外资不可能限于一种技术模式,即便在沿海地区利用外资政策也不必一刀切,应以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显示性比较优势及培育潜在比较优势的政策为宜,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以适用技术为中心的利用外资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


  :
  1.赵晋平.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1
  2.卢荻.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经济研究,2003
  3.魏后凯等.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动机与区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