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研究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佳鹏 时间:2010-06-25

【摘要】文章主要对可持续中的主要矛盾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结合煤炭找出其主要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煤炭工业
    
  可持续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由多种矛盾推动或制约。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矛盾系统运动的过程,在这一矛盾系统中,同样存在一种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是一个后发展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实可持续的发展观,就要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矛盾,制定并实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概述
  
  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样需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由多种矛盾推动,实质上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矛盾系统运动过程,在这一矛盾系统中,既存在一般矛盾,也存在居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其主要矛盾应该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按照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就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当代社会发展来看,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因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一,经济发展与人口因素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一方面,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尽管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料,但是,这些物质资料不会主动或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人必须通过改造客体的生产劳动以及其他物质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人口因素。人是社会物质生产力形成的第一个要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没有人就形不成物质生产,形不成人类社会,也就谈不上经济发展。同时,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再生产的梯度与分布密度、劳动生产能力等对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作用。没有人口的适度增长,人口过少,劳动力不足会阻碍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剩同样会阻碍经济发展。因为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为人口的绝对数量的增减规定了具体的限度,整个地球和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对于生物、人口的负荷都有一个最大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生物和人口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同时,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也规定着人口容量的最大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人口就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在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中,必须寻求经济发展与人口因素之间的统一或相对平衡,坚持“适度人口”和“最优人口”的理念,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实行调节和控制,控制人口增长数量,调整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地区分布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或质量,这样,才有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也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首先,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提供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曾根据自然资源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提供生活资料的天然资源,如肥沃的土壤、大量鸟兽和鱼类等,另一类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天然资源,如金属、煤炭、石油、树木、建筑用石、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们是天然的“衣食仓库”和“工具武器仓库”,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直接提供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和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整个自然环境作为劳动的场所、加工自然资源的基地和各种生产资料原料的来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自然环境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且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例如,没有江河湖泊和海洋,就不能发展渔业和航运业;没有一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就难于发展农业;没有草原,就无法大规模地发展牧业等。其次,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其中积极作用表现为: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实现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例如,以劳动生产力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主体(人)遵循“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有目的、有计划的物质生产劳动,自然界必然发生变化,变为“人化自然”。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是在不断改变自己周围环境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例如,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荒地、修建密集的灌溉水网,使许多不毛之地变成了肥沃的田野;通过选择、培育和传播有益的动植物品种,使整个陆地上的动植物的生态结构和分布发生了变化;矿藏的不断开发,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建立和扩大,公路、铁路、航运等的形成和频繁使用等,对于地形地貌、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以及大气的成分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世世代代人们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和“第二自然界”,它的面貌已非原始的自然环境可比,并且,这个环境还在由人们继续创造和不断改变着,离开人的活动,特别是社会生产劳动,要正确地认识自然环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不可能的。经济发展不仅对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实现也具有巨大作用。自然环境诸因素在何种意义或何种水平上影响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价值。例如,在地球上早就存在着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原子能、太阳能、潮汐力等资源,但当时都似乎是与社会生产无关的东西,只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才逐步变成人类社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才显示出其重要价值。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消极作用表现为: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从而使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直接影响经济、社会以及人的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要求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既要坚持经济建设这个“硬道理”,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又要不断探索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提高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自然资源价值最大化的能力。这样,才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能性。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要坚持“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能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意义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应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二、可持续发展中主要矛盾的分析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仅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如人口持续增长、素质低下、结构失调、就业困难、贫富分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的凸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或主要矛盾。
  中国的人口增长,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相比,在清朝时期便“提前起飞”。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世界人口由1750年的7.7亿增加到1850年12.亿,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0.48%。中国人口1741年是1.4341亿,到1840年增加到4.1281亿,其增长速度达到1.0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口增长速度达到2.05%,高出“乾隆盛世”前后近1倍,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人口达到10亿虽然中央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具有“滚雪球”效应,2003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2.92亿。前些时期,美国人口咨询局公布了对世界主要人口大国未来50年人口增长状况的预测,结果表明:在进入21世纪后20至30年中,中国将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人口多既是我国的优势,又在更大程度上是我国的劣势。其一,由于人口众多,使号称“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中国变成了“资源小国”。从总体上看,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品种和门类几乎应有尽有,是世界少数“资源大国”之一。由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人口与资源之间矛盾突出,使中国变成“资源小国”。其二,由于人口多,使“山河秀丽,风光无限”的中国变成了污染严重、植被破坏、资源短缺、环境问题突出的国家。人口增多必然带来粮食以及其他消费品的增加,而这些消费品的增加,又必然带来毁林、毁草(破坏草地)、破坏植被、污染环境等行动。其三,人口多,不仅使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突出,而且也给中国的、劳动就业、解决贫困问题带来极大压力,导致我国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多、社会稳定问题突出等,直接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中国的资源、环境同样存在严重问题。中华民族本来是比较注重保护环境、注重人与自然和谐、注重遵从生态节律、重视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就有孔子“戈不射宿”的主张。但是,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战争出现,自然环境在不同时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虽然对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并于1982年设立了国家环保局。但是,由于中国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由来已久,积累的问题较多,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采用的是粗放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即主要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其特点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被严重破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规模小、水平低、物耗高、污染大”的乡镇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造成一些地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办厂办矿,往往是有条件上,没条件的凑合起来也要上。一口大锅,几只木桶,就可能办一个化工厂;垒个土窑甚至就地挖个土坑就成了炼焦厂。有些人发家致富甚至到了“要钱不要命”的程度,不管什么环境,更不管人的健康,土法炼焦,土法炼硫,甚至土法炼砒霜,百无禁忌。如此等等,造成了污染遍地开花。
  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据国家环保局《2003年中国的生态环境及变化趋势》描述:目前全国七大江河水系有40.9%的监测断面属劣V类水质;53.5%的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超过二级标准;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频繁出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58.2%,且无害化处理率更低;工业危险废物处理率仅为24.2%,全国危险废物累计贮存量已达2633.9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47%,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80%,烟尘占79%。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占灌溉总面积的7.3%,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已达1000万公顷,24.4%的农田处于污染警戒线内;土壤污染、农药超标和化肥过量使用等农业污染问题,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不少河流湖泊断流、萎缩,旱涝灾害频发,一些天然绿洲消失;部分地区地表植被枯死、土地荒漠化;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一些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失衡,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7.27万平方公里,在不断治理原有沙化土地的同时,新的沙化土地又在产生,并呈扩大之势。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全国约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西部地区草原面积约4.3亿公顷,占全国总量的84%,由于过度放牧、乱垦滥采,使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年均产草量比20世纪60年代下降40%~50%142。可见,水环境恶化,大气环境污染严重,植被破坏,湿地减少,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总之,在影响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异常突出,历史留给我们及后代的回旋余地是狭小的,基础条件是苛刻的。我们要坚持“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必须抓住并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这一主要方面,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三、可持续发展中主要矛盾的对策
  
  在“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运行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这一主要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注意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选择“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合理消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键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这是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中主要矛盾)))“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九五”规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围绕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出了九条方针,其中第二条方针就是: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李鹏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说明》中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但在生产、建设和流通等各个领域,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的问题都很突出。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随着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再靠消耗大量资源来求增长,是不可取的,也是难以为继的。今后国内外市场竞争将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不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一家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就很难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走新型化路子,就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工业化是一个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都有所不同。例如,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当时工业革命的动力来自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带动了纺织、冶金、机器制造、运输、采矿等行业的迅速,使社会生产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随后,美、法、德、俄、日等国也于19世纪先后开始并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些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就是:依赖从世界广大殖民地掠夺能源、原材料,并倾销其产品,结果造成全球范围贫富两极分化、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生态恶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环境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已经走不通,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可能。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是正确处理我们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其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的道路,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广泛结合,通过信息网络
  技术的强大渗透力影响传统产业的发展,使传统产业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效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地改进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产业形态,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其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它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重视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它本身就是一种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其三,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它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强调人与和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能性。其四,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道路。它的第四个特点就是:注重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者质量,改善就业环境,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处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结合煤炭工业谈谈可持续发展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定了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对煤炭工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如实施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洁净煤技术,加强矿产资源保护等。至此,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被提了出来。
  煤炭资源是有限的、非再生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用系统理论分析,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是指煤炭工业所属矿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开发利用互相协调,并向社会提供洁净燃料、原料及电力。在运用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及寻求可替代资源的基础上,调控煤炭资源的最佳耗竭率,使煤炭工业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一)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可供开采的后备资源不足,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煤炭资源在我国一次能源中占70%以上,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而煤炭燃烧污染环境严重且利用率低,不是一种理想的一次能源。我国资源条件决定了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期,只能选择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截止1993年,我国累计探明储量1022.9Gt,保有储量1001.8Gt,其中远景储量为401.1Gt,实际探出的普查以上保有储量为600.7Gt,且生产和在建井已利用207Gt。在尚未利用的393.7Gt储量中,普查储量175.6Gt,详查储量71.3Gt。在尚未利用的精查储量中,扣除近期不能利用的17.9Gt和只能建小井的5.8Gt,达到精查可供利用的只有约47.5Gt。另外,在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井的剩余工业储量中,扣除永久性压煤、即将报废矿井储量等,实际可供开采储量只有41Gt,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可开采年限只有二十几年。因此,我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危机。
  2.技术进步缓慢,环境污染加剧。目前,由于我国大量开发和燃烧炭煤不可避免地引起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容量逐渐缩小,城市及乡村大气污染日益加重。我国煤炭产量1999年已超过1.1Gt,由于煤炭的大量开发和燃烧,首先是对土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全国年塌陷土地约计26667hmZ,而目前的复垦率只有20%。其次是引起了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据有关专家估算,华北地区开采每吨煤平均破坏水资源约IVt。仅全国国有重点煤矿每年排放矿井水2.2Gt,选煤废水28 Mt,其他工业废水30Mt。这些废水污染了水源及江河湖海。第三,矿区排放废物、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废物包括研石、露天矿剥离物、煤泥、粉煤灰和生活垃圾等。废气污染主要来自矿井排风、瓦斯排放、矿区工业锅炉和民用灶燃煤以及研石山自燃等。第四,矿区粉尘污染。几乎矿区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粉尘,其中主要是由煤炭生产过程中和煤炭贮、装、运中产生的。第五,矿区噪声污染,矿区的噪声源多,噪声级较高,特别是洗煤厂的噪声污染更为突出。噪声已成为矿区影响面最广的污染源之一。以上这些现象都有待于技术进步加以改进。
  3.煤炭资源管理失控,资源损失、浪费严重。我国煤炭资源管理失控主要是由煤炭资源产权关系不清,国家所有权虚置以及地探成果的无偿使用造成的。煤炭资源是一种资源性资产,它的价值等于资源的稀缺性租金和级差租金之和。我国煤炭资源长期无偿开采,实际上是资源的所有者放弃了资源资产的收益。
  4.产品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效益差。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煤炭工业长期实行单一产品生产,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煤炭产品生产状况,忽视多种经营和煤炭综合利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发展,煤炭也必须要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煤炭企业必须要在以煤为主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但由于煤炭企业还没有树立起真正的市场观念,非煤产业的发展方向也就必然会发生偏离。多数煤矿的多种经营,没有选择煤炭综合开发利用的正确方向,而多采用系统保护的方法,与生产资料的生产商和销售商争夺市场或投资于非煤矿企业资源和人才优势的产品或行业,造成了煤炭工业普遍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效益差的被动局面。
  5.人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保意识淡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工业的承包经营,一方面促进了煤炭工业的高速发展,提高了原煤产量,降低了原煤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值,减少了亏损;另一方面,由于承包经营的短期行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企业会不可避免地为追求煤炭产量,而产生在开采中挑肥拣瘦、回收中放弃底煤以及忽视环境保护和治理等现象。企业的这些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外部不经济。这也是人们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保意识淡薄的表现。在人们的这种思想意识中,似乎目前企业那种掠夺式的煤炭资源开采以及人们。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都是正确的。这实际是人们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顾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思想表现。因此,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针对上述问题为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进步是从根本上解决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发展洁净开采技术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对有开发前景,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如煤炭液化、煤层气开发、煤炭地下气化等,由于风险大、投资多、回收期长应纳人国家计划或由国家重点投资;对开发风险较小的项目,应在贷款、税收上给予优惠,扶持加快开发;另外,各种煤炭开发技术项目,都可以实行引进外资,加强国际合作。为促进煤炭工业的技术进步,国家应建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基金支持新技术开发。煤炭工业只有实现了技术进步才能真正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彻底改变煤炭开采污染环境的现象。
  2.开展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改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状。这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正确选择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和技术。这主要包括:进行选煤生产,提高原煤质量;实行型煤技术,便于煤炭运输,减少环境污染;实行动力煤配煤技术,为不同用户提供各自需要的块煤、混煤、型煤及型煤配料,达到动力煤稳定、对路、高效、少污染的目的;实行流化床燃烧技术,充分利用劣质煤,节约投资和运行费用;实行矿区发电,即可充分利用煤炭资源,降低费用和污染,又可有效利用矿井生产中排放的可燃气体。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污染;实行矿区气化技术,生产煤气、焦碳和焦油等产品,提高煤炭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实行煤炭热解和液化技术,生产半焦、干馏煤气和低温焦油以及液化煤等产品;实行烟气净化以及锅炉、窑炉改造技术,以减少环境污染。二是建立煤炭综合加工基地。为使煤炭工业洁净煤技术逐步发展,必须有计划地建立煤炭综合加工基地。可优先建立褐煤深加工工业基地,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厂,循环综合发电厂,煤炭气化示范工程,煤炭及伴生矿物综合加工利用基地等。
  3.发展多种经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为解决我国煤炭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效益差的弊端,应坚持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以煤炭综合开发为方向,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多种经营发展。煤炭综合开发产品主要包括:原煤经过洗选加工生产的煤炭多种系列产品,用动力煤洗煤产品中的中煤、煤泥及歼石发电,用焦煤经过洗选炼焦及生产煤化工产品,用矿区的固体废物生产建材产品,开采与煤共生矿物及煤层气。实行综合开发,有利于煤炭基地或矿区的统筹规划及合理布局,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实行综合开发,达到规模经济,把矿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营优势,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煤炭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环境,提高煤炭开采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4.实行多手段管理,迅速扭转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被动局面。要改变煤炭工业煤炭资源严重浪费,环境严重污染的被动局面,必须综合利用经济、和行政三种管理手段。
  5.实行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加强煤炭资源开发综合治理。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是指国家作为煤炭资源的所有者,把煤炭资源的勘查权和采矿权采用有偿转让的方式,通过市场转让给勘查人和采矿人,实现煤炭资源价值的过程。对煤炭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产权明晰,关键是进行勘查权和采矿权的有偿使用。实行煤炭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不仅可以使煤炭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真正得以实现,而且有利于减少资源损失浪费,制止争抢资源并有助于解决因资源差异引起的开采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也有利于勘探运行机制走人良性循环,是解决资源勘探与管理问题的根本所在。
  6.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促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除考虑煤炭资源合理开采和注意环境保护外,还必须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这是由于煤炭消费量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对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了煤炭工业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进行了剖析。要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我们必须系统地分析其中的问题以及原因,并逐一解决,最终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
  
  【】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田雪原.大国之难——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M].北京:今日出版社,1997.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徐文俊.西方文化与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