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应充分考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当代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投资目标区位的实际,既要发挥我国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还要有利于培育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亚洲市场
亚洲地区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市场。扩大在亚洲市场的投资,仍然是较长时期内我国对外直接投的主要战略目标。目前应该特别强调三大具体战略的实施,即充分利用良好的区域合作基础,发展对东盟和南亚成熟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发展对海湾地区资源寻求型为主导的投资;发展对日韩小规模技术产业的投资。
(一)东南亚
利用中国与东盟良好的合作机制,在东南亚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前景广阔。目前应该在继续保持香港等市场的同时,重点加强对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投资。
泰国历来重视外国投资,为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泰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中泰两国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随着早期收获计划和自由贸易区全面降税计划的实施,中泰贸易间的不利条件逐渐消除。泰国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主要有食品加、农产品加工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信息技术、制药、机械制造、化工、能源工业、百货零售业、服务行业等。泰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背景,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拓展东南亚市场的良好平台。
对新加坡的投资主要应侧重于高新技术领域。新加坡是亚太地区金融、物流及IT业中心,新加坡的中国企业已经从2002年的1028家增至目前的1200多家,已具有非常稳固的基础。长期以来,新加坡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制造业主要是以工程为主,其他制造业占的比重较低。为此,新加坡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生化医疗产业,并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系统、辅助工业、轻工业等。这些领域也是中国第二产业发展的重点,竞争加剧的同时也为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带来了机会。因此,我国对新加坡投资的产业可优先考虑产品技术日趋成熟的航空航天、生命、中医药、信息产业、消费类电子产品、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高效节能产业、环保技术、海洋高新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在新加坡进行投资,还可以利用新加坡和多个国家签署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在进入这些海外市场时享受免关税的优惠。
(二)南亚
南亚国家是我国周边地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也是我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地区之一。随着印、巴关系改善,中国与南亚双边经贸合作日趋活跃。
中印两国作为当今世界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有着较大的经济互补性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印度的强势产业,正是我国发展的主导产业。我国的强势产业又恰是印度发展的重点产业。随着中印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签署,目前我国对印度的投资可优先选择农业、食品业、纺织业、制药业等,并加强软件外包领域的合作。其中,纺织行业的投资可以利用印度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带动国内纺织业的发展。中国是医药市场发展最快的国家,而医疗产业又是印度服务业中最大的产业,在印度允许制药业100%外资独资的投资政策下,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丰富的人才技术储备为我国对印度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印度的软件业、汽车、钢铁、船舶、电器等制造业均有相当规模。
巴基斯坦和中国已经启动的为期五年的经济贸易合作框架和中巴联合投资公司的成立,旨在增加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投资,因此,我国对该市场的投资应该发挥整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水平较高的优势。在包括石油和天然气、信息技术、电讯、发电、工程、汽车生产、基础设施和采矿业等发展项目上,要充分考虑到对巴基斯坦投资的基础性和多样性特征,近期应该积极以最近批准兴建的海尔—鲁巴经济区为依托进行投资,将其建设成为中国产品在巴基斯坦的制造中心,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尤其是电器产品,将从这里走向国际市场。
(三)海湾地区
海湾地区虽然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薄弱地区,但在我国加快能源开发战略中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应该以海湾六国为进入平台,加快对该地区以能源为主的直接投资。海湾六国的经济结构单一,对石油依赖性很强,除石油和化工产品外,几乎大部分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都要依赖进口。为改变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海湾六国正在对石化工业实施投资多元化、经营全球化战略,利用其丰厚的石油美元,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的建设,至今仍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基础设施和新的工业项目。虽然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但并没有使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的变化,工业化水平依然很低,工业产品仍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目前,我国与海湾六国都已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科威特、阿联酋还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因此,国内的企业应该加大对该地区的资源寻求型投资,深化双方在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并通过直接投资带动国内成熟的产业向该地区转移。
在亚洲市场的投资除了上述几个重点国家或区域外,还应该重视对日本、韩国小规模技术产业的投资。日韩等国已完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部分劣势产业和较低技术产品市场发展实力不足,我们应在其市场的不同部分、技术的不同层次、产品的不同类型方面寻找市场空位,进行渗透型投资。同时,我国的传统工艺产品在日、韩也有一定市场,可充分发挥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在日、韩建厂生产,一方面为国家赚取可观的外汇收入,另一方面利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工艺的生产。
二、美洲市场
2005年,我国对美洲的直接投资流量为67.9亿美元,占总额的55.2%,存量为127.4亿美元,占总额的22.2%,发展势头良好。我国对美洲市场既可以大量转移国内成熟产业和过剩产业,还可以加大对美国的高新技术学习型投资,实现多投资目标。从区域的角度考虑,较短时期内可以重点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南方共同市场的投资。
(一)美国
据商务部统计, 2005年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7300万美元,仅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左右。近年来,美国国内投资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增长迅速,用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每年已接近3000亿美元,用于信息产业的投资每年都不少于200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10%,占每年投资总额比重的40%以上。作为一个国际净债务国,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很大程度依赖外资的大量流入。目前,我国作为一个资本较富裕的国家,抓住机遇,发展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将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美国的投资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层次:一类是以技术回流为主要目的的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另一类是以获益为主要目的的市场导向型投资。较长时期内可考虑以前者为主要投资动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美国对我国技术转让存在严重的歧视,技术封锁和垄断程度高。通过对美国投资举办合资合作企业和参与科技联合开发,借以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产品设计,获得一般的技术贸易、技术转让许可协议及其他方式得不到的高级技术和最新科技信息,实现高新技术的输入和回流,将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我国已有较强的高新科技研究开发能力,在微电子技术、宇航技术、生物工程、超导研究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提高我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实现较高经济利益。
至于美国进口限制日趋严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业,可以考虑投资于加拿大、墨西哥,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有利条款,就地生产销售,发挥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潜力,扩大在北美市场的占有率。
此外,加拿大资源丰富,多年来一直以生产、加工、出口初级产品为其主导特征。我国要进一步扩大对加拿大的资源开发,并积极促进生产、农牧渔业、餐饮业、科技文化交流、运输、咨询服务等领域的投资。
(二)南美
巴西和阿根廷是我国在南方共同市场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主要目标市场。目前我国在巴西设立了集服务、贸易、投资、咨询、信息、招商等功能于一体的(巴西)投资开发贸易中心,我国企业应该借助这一平台,并抓住巴西鼓励外资进入其北部落后地区的机会,并且根据阿根廷的产业结构,在巴西、阿根廷投资食品、饮料、汽车零配件、轻纺、、化工和业等。实施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战略,以充分开发巴西、阿根廷国内市场。
智利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制造业比较单一和薄弱,除食品加工和其他一些加工业外,大部分资本货物均需进口。智利为了鼓励、吸引和规范外国投资,制定了相关的和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我国在智利的投资企业较少,并多为贸易型企业。中智两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为我国企业在智利的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后的投资应该逐步向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及制造业领域扩展,加快在国际市场拥有一定竞争力的机电、成套设备、电子、车辆船舶、铁路、通讯、高科技产品等产业向智利的投资。
三、欧洲市场
虽然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双向投资发展很不均衡,主要表现为我国对欧盟的投资非常有限,规模尚小,投资目的地集中,领域较窄。以2005年为例,我国对欧盟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仅为5.1亿美元,占总额的4.2%,并且主要流向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英国等国家,其存量仅为15.98亿美元,占总额的2.8%。投资领域多为贸易、海运和金融,另外还涉及一些电子家电、机械、轻工、纺织等生产加工产业。欧盟各国在投资政策上普遍限制较少,大多数国家对外资企业给予国民待遇,中东欧多数国家也相继出台了鼓励投资的政策法规,为此,我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要结合欧盟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选择高新技术行业,以学习型投资为主,兼顾在欧洲市场有竞争力的传统产业的投资。
德国作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发达的基础设施,强劲的购买力,健全的法律体制,越来越成为受中国企业青睐的海外市场。在德国直接投资的亚洲国家中,中国名列第三,仅次于日本和韩国。2005年,我国对德国直接投资总额为1.2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05%,占我国对欧洲直接投资总额的25.49%。中国在德国的投资还存在很大的潜力。目前投资的动机可以重点考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获取及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近年来,德国经济发展低迷,急需外资以提高本国就业率。同时,支撑德国经济的家族企业多数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公司的继承问题,这为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提供了机会。收购德国的企业,使中国的企业至少可以获得技术和品牌方面的一些优势。为此,我国的企业应积极与德国的中小企业合作,在机械、仪器、汽车、汽车零配件、电子等行业进行学习型投资,加快国内产业水平的提高;利用老牌德国公司的品牌和已形成的销售,提高在德国乃至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另外,我国企业还应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大对德国的纺织品直接投资,应进一步改进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档次,以增强中国纺织品在德国市场上的竞争力。
英国是我国近年来在欧盟投资的第三大市场,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吸引中国企业对英投资,我对英投资亦呈迅速增长之势。尽管如此,我国对英国投资额却仍然较低。2005年,我国对英国直接投资总额为2478万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0.2%,占我国对欧洲直接投资总额的4.9%。在英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中,制造业因成本过高,渐渐成为非主导产业,而高科技研发、创意产业等在政府大力扶植下,发展前景良好,且在欧洲具有较强的领先优势,这些产业与我国正着力倡导的创新发展的思路相吻合。因此,对英国的投资除了继续大力发展已有良好基础的服务业如银行、保险、航空、海运等外,制造研发业、高科技通讯设备、汽车等领域的投资均应该加强。
中东欧国家与我国经济互补性强,加快对该地区的直接投资潜力巨大。中东欧国家投资环境较好,投资法规逐渐完备,劳动力素质高且工资成本较低,对我国企业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具备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可考虑在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等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国家投资,一方面积极参加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另一方面还可以达到学习型投资的较好效果。
四、非洲市场
非洲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地区。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非直接投资总额已达15.95亿美元。2005年,投资额达4亿美元,占总额的3.3%。我国和非洲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很大。非洲多数国家工业化水平低,工业产成品价格高,产业与技术梯度低于中国,是中国产品、设备、技术、资本转移的最佳地区。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对非洲投资的产业战略应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着眼于我国经济增长中越来越突出的资源供求矛盾,有选择地投资于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业,充分利用非洲的矿产、森林、水产、海产、动植物资源等;二是顺应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向非洲转移国内成熟产业、生产能力过剩产业,实现产业的梯度大转移。目前我国企业在非投资的资源开发、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纺织、服装、日用消费品、医药产品、五金工具、小型农机具等领域已有较好的基础,在继续投资于我国具有成熟技术和低成本竞争优势产业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并利用非洲国家与欧美贸易的各种优惠条件,实现贸易转移。
苏丹是我国在非洲重要的投资市场之一,2005年我国对苏直接投资9113万美元,占对非洲投资总额的23.27%。我国石油企业已经开始与苏丹在石油开发方面进行合作。目前苏丹推出了122个投资项目,包括电力、道路、桥梁、海运、河运、铁路、城市给排水、通讯、农业、工业和畜牧业等基础设施吸引外商投资。我国企业在扩大苏丹石油领域投资的同时,应该积极向上述领域扩展。
尼日利亚作为世界第六大原油生产和输出国,经济单一,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目前已成为我国对非洲投资的主要目标市场之一。2005年,我对尼日利亚直接投资达5330万美元,占我国对非洲投资的13.6%。对尼的投资应该以我国在尼建立的莱基自由贸易区为依托,在加大石油资源开发力度的同时,积极输出中国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纺织、家电等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但可以带动国内剩余产能的合理转移,而且还可以在充分利用尼日利亚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借助其国际销售渠道,扩大产品在欧美等市场的份额。
南非的能源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技术也比较先进,但是南非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矿业和制造业发达,轻工业和纺织业则相对落后。南非具有先进完备的基础设施,其能源供应、交通运输以及通讯方面的能力,为投资南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然而,我国与南非的经贸合作主要集中在贸易方面,对南非的投资力度较小,2005年,我国对南非投资仅为4747万美元,占对非洲投资的12.12%。目前正处于经济调整增长期的南非共同体市场需求很大,在制造业、加工业、电信业、矿产业、建筑业、农业、业等方面都需要投资发展。我国企业对南非的投资应抓住机遇,发挥我国在上述产业具有成熟技术和低成本竞争的优势,并辐射国内相关产业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