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业市场发展前景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从生产力理论出发,提出判断流通方式生命力的生产力标准,并据此分析现阶段我国专业市场存在的必然性;并基于目前对专业市场生存空间的质疑主要是来自新兴商业组织对专业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变量和参数,通过构建专业市场与商业组织之间的竞争模型,来说明现阶段专业市场存在的可能性。
关键词:专业市场 生存空间 生产力理论 竞争模型
专业市场对于加速推进化进程意义重大。但现阶段专业市场面临生存危机,使专业市场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专业市场是否能够作为我国特有的现象继续存在并下去?这是摆在流通理论工作者面前一道亟需破解的课题。
研究背景
专业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市场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前期和工业化初期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工业化的进程,专业市场建设的差距是决定工业化进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区域专业市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工业化历程中,发挥了强大的基础、载体、龙头和支撑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先发地区专业市场发展趋于缓慢,个别地区的市场还出现了相对萎缩现象,这引起学术界对专业市场发展前景和方向的特别关注。加入WTO后,我国商品流通领域进入全面对外开放阶段,连锁经营、物流、商务等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了学者对于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的认识,特别是直接影响了各地方政府、学者对于国内商品市场业态建设选择的整体判断。
本文认为,专业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专业市场的发展,而不应当把关注的目光主要放在研究它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这样缺乏实际意义的争论上,也不应当一味地与国外发达国家现在的状况进行简单地模拟。因此,本文首先从生产力理论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判断流通方式生命力的生产力标准,并据此分析现阶段我国专业市场存在的必然性;其次,基于目前对专业市场生存空间的质疑主要是来自新兴商业组织形态对专业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变量和参数,通过构建一个专业市场与商业组织之间的竞争模型,来说明现阶段专业市场存在的可能性。
专业市场存在基础的理论探讨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整个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因素,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关系的更替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质的变化。流通方式、消费方式都是生产方式的反映。如果交易方式、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相适应,那么该种交易方式、消费方式就会促进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升级,这种发展与升级反过来又会促进交易方式、消费方式的发展与升级,进而推动一个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有鉴于此,判定一种流通方式是否落后、是否被淘汰的标志,只能是这种流通方式是否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本文从两个方面来阐释这个问题。
其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为低下,人均GDP即使在发展家也并不排在前列。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但人均GDP仍在世界第100位之后,人均GDP还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我国还有近1亿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000多万需要政府给予最低保障补贴的人口。城乡加起来,全国还有1.2亿生活困难人口。从这些情况来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仍然是低生产力水平的国家。这是专业市场存在的经济基础。
其二,专业市场与中小互为基础,这是专业市场存在的重要支撑。一方面,专业市场的形成节省了中小企业的销售费用、信息费用,即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有利于打破地区市场分割,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区域间合理的分工和专业化,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区域间分工协作;生产要素专业市场的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使用生产要素上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市场范围的扩大促使了专业市场的发展;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得专业市场能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中小企业的空间聚集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减少了交易费用。以上分析说明,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市场提供的市场支撑,而专业市场的发展也需要众多中小企业为其提供产业支撑,中小企业与专业市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现已超过3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GDP的55%,利税的40%,就业机会的75%,出口总额的60%均由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构成力量,因此,与之唇齿相依的专业市场就有了得以存在的生存土壤。
现阶段专业市场与我国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和广泛的适应性。因此,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专业市场都将会保持一定的生存和成长空间,和其它新型流通方式一起在推进我国的商品流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专业市场与商业组织关系的模型验证
目前,对专业市场生存空间的质疑主要是来自新兴商业组织对专业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本文认为,专业市场与新兴商业组织并不是谁取代谁,而是一个共生与互补的关系,二者各有优势。事实上,在新兴商业组织蓬勃发展的这几年里专业市场整体上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市场的数量上来看,从1979年的3.9万个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现在的近10万家商品交易市场,26年来增加了6万个商品市场;从市场的成交额来看,成交额由1979年的18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4万多亿元,大约增加了近175.8倍。为了从数理上更好地证明专业市场在与新兴商业组织竞争中的优势,本文在陈理元、张旭昆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变量和参数,通过构建一个专业市场与商业组织之间的竞争模型,对它们之间的竞争均衡是如何形成的进行描述。
对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者选择行为(闲暇时间t,购买力r)进行抽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消费者的市场制度选择行为:消费者对商品的搜索成本S;所购买商品的价格P;一个时期内购买商品的种类N (消费者欲望的种类N);购买商品的数量Xi;单次购买的商品种类与购买频率F。
每一个大型综合商场(M个)与每一个专业市场(N个)的行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假设来刻画:销售的商品对消费者造成的搜索成本分别为Si,Si*;所销售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i,Pi*;满足同一消费者欲望的可供选择的商品的品种分别为g,h(g p h);销售商品种类分别为d,f(d>f=fi=1,fi是商品的种类中的第i类)。
(二)模型讨论
消费者对大型综合商场与城市专业市场这两种购买管道的选择由以下关系决定。
1.购买一种商品的情形
XiPi*=XjPj=r
> 0,去专业市场
即有D1 = 0,去专业市场或大商场
< 0,去大商场
这一简化的模型给出了成本—收益的决策框架。U(Xj)的决定在这里并没有得到说明,因为这里要研究的是取得相同的效用水平的购买管道的比较与选择。
2.购买k种商品的情形
,其中
E(t)为消费者平均闲暇时间;D(t)为消费者闲暇时间波动程度;B为交易系数。
< 0,去专业市场
即有Dk = 0,去专业市场或大商场
> 0,去大商场
(三)模型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模型具有以下性质:因为Sk*’>Sk’>0 ,所以Ck’>0;Mk’<0;Dk’>0,f
根据参数B的定义中的一系列关系,消费者特征:B’E(t)>0;B’D(t)>0;B’r<0;市场组织特征:B’g<0;B’h>0;B’d<0;商品特征:B’F<0;B’XiPi>0。
因此有:D’E(t)<0;D’D(t)<0;D’r>0;D’g>0;D’d>0;D’F>0;D’XiPi<0。
其含义是消费者收入r越大越倾向去大商场,消费者收入r越小越倾向去专业市场;大商场供选择的商品的品种g越大越倾向去大商场,大商场供选择的商品的品种g越小越倾向去专业市场;商品交易频率F越大越倾向去大商场,商品交易频率F越小越倾向去专业市场;大商场供选择的商品的种类d越大越倾向去大商场,大商场供选择的商品的种类d越小越倾向去专业市场;消费者平均闲暇时间E(t)越小越倾向去大商场,消费者平均闲暇时间E(t)越大越倾向去专业市场;消费者闲暇时间波动程度D(t)越小越倾向去大商场,消费者闲暇时间波动程度D(t)越大越倾向去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供选择的商品的品种越小越倾向去大商场,专业市场供选择的商品的品种h越大越倾向去专业市场;购买商品价值总量XiPi越小越倾向去大商场,购买商品价值总量XiPi越大越倾向去专业市场。
这里有一点是结构上的重要区别,即收入约束起作用的方式完全不同:前者简单得多,仅限于一个宽泛的约束,XiPi*=XjPj=r,即支出受制于收入总额,并没有深入到交易中;后者复杂得多,应该说是通过XiPi/r即商品价值量在收入总额中的比率起作用的,这是在个别消费者的交易中的作用方式,也就是说商品价值量与收入总额结合起来才能解释个别消费者在交易中的选择行为。
综上所述,由实证数据进行指数化处理后得到的参数B描述了交易在综合因素影响下的数量特点,实际上是定性关系的数量化表示,可称为交易系数。
总共购买N种商品的市场渠道规模比率:
Dab是将满足Dk>0的成交的商品价值量,即通过大商场成交的商品价值量与满足Dk<0的成交的商品价值量之比,通过专业市场成交的商品价值量之比,这个比率由消费者的选择、市场组织的和商品特征共同确定。
目前,专业市场与新兴商业组织之间通过竞争达到了均衡的状态。专业市场今后的发展取决于其自身的创新能力,交易升级、管理创新将是专业市场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主旋律。
:
1.陈理元,张旭昆.城市专业市场蓬勃发展的分析 [J].当代经济,1996(6)
2.晏维龙.交换、流通及其制度—流通构造演变理论 [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