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戴晓鹂 时间:2010-06-25

  摘要:过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严重阻碍了河南社会的协调,因此,必须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河南省应该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实施税费等改革,为增强农民增收能力提供条件和环境。

  关键词:居民收入;收入差距;农村;城镇


  Abstract: Large income differentials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holdups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income differentials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He'nan province should quicke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establish the union system of public finance and reform the taxes and fees in the town, based on the breaking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untry and town.Keywords: income of the residents; income differentials; country and town
  
  当前,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严重阻碍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制约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抑止农村的投资,而且还导致难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甚至带来了农村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等现象。总之,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与“五个统筹”的实现。可见,缩小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势在必行。
  
  一、改革户籍制度,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保证农民增收,其中最重要的是城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无论是财政税收体制、户籍制度,还是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在农民和市民之间均有差别。其中以户籍制度最具代表性,打破二元结构、改革户籍制度,首先,要去除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让农民在身份上和城镇居民平等。其次,一系列的社会政策要保证农民的平等待遇。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还要配套进行教育制度、财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河南省的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在全国还是比较领先的。2005年底,河南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河南要逐步废除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二元制管理模式,创造条件在全省推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全省户籍管理机,实现全省城乡统一户籍管理,保证就业人员自由流动。河南外来从业人员和“城中村”的从业人员等将被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外来从业人员将逐步被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可见,河南省正在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扫清障碍。
  
  二、河南省应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1)河南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性。目前,河南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13.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河南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仍高达58.1%,比全国平均比重高9.6个百分点,再下降5.1个百分点才能达到总体小康值,所以,河南必须要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2)河南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可行性及措施。河南省城镇化的进程是有明确的可行性规划的。按照《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要求,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8%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全省总人口在2020年应控制在1.07亿以内,农村人口将要由2004年的7 968.77万人减少到5 350万人。河南省加快城镇化的具体措施:一是对农村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出的布局和规划,建设好小城镇基础设施,杜绝低价占用农民土地现象。二是从上保护农民的权益,进一步优化农民就业的社会环境,杜绝低价使用农民工及同工不同酬。三是加强并规范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增强农民的再就业能力。最后,大力发展中小和非公有制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河南省城镇化的实践。在河南省加快城镇化改革的进程中,一些市县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郑州市自“十五”以来,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建成区面积262平方公里,比“九五”末增加128.8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到348万左右,比“九五”末增加100万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0%。再如,商丘市200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为26.6%,比2000提高了13.6个百分点。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短缺问题
  
  从公共经济角度看,农民增收难与农村公共产品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财政必须着力解决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问题,调整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为农民增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河南省应该首先建设农村的基础教育、乡村道路和供水供电等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其次,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农村公共卫生医疗等。再次,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早在2003年,《河南省省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标志着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继续推进农村税费和体制改革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民减负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税率,2004年河南农民减负增收34.23亿元,相当于在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农民总体减负37.7%的基础上,农业税负担再减轻66.85%。河南省2004年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40%约11.6亿元直接补贴到种粮农民手中;同时,农业税税率从2002年核准的7%下调到4%,再降低3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又为全省农民减税22.61亿元。这一补一降,全省7 000多万农民总体上就得到了34.23亿元的实惠。此外,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减负增收,河南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全面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购买大型农机具进行补贴;对优质小麦、玉米等种植进行补贴;全面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村内“一事一议”筹资政策要慎重出台,严禁将“一事一议”变成固定收费。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要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此,要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同时,可以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这意味着一些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如机器、果树等都可以作抵押了。另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农业担保机构。
  
  五、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河南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进行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推进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首先,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再次,应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最后,必须切实尊重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真正给予经营决策权,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积极引导而非搞行政干预。

  目前,河南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商丘市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2005年,商丘的粮食总产量达到484.4万吨,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油料五年累计产量比“九五”时期增长7.5%。棉花五年累计总产量基本接近“九五”时期水平;肉类总产量、禽蛋、奶类产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30.4%、38.1%和5倍。
  
  2.大力培植龙头,农产品精深加工
  首先,各级政府应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应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的技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对其为农民提供的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建设和污染治理等给予财政补助。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地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其次,各级政府应大力培植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可以通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使参与的农民不但从种养业生产中获益,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近年来,河南在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如漯河市以大力发展食品为战略。政府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造就了双汇火腿肠、南街村方便面等知名品牌。目前,全市已培育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0家,肉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年转化粮食600万吨。
  
  3.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河南省应加大科技投入,使新技术成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为农业、、农民服务,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为此,首先,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或以税收形式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如对农业科研单位通过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收入暂免所得税等。其次,政府可以免费向农民提供有关科技成果,同时支持县乡两级科技人员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场(园),加大科技推广和服务的力度。近年来,郑州市在建立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已累计建成1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2家,省级16家,国家级4家,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将突破100亿元,带动62万农户增收致富。粮食总产量达到153万吨,比上年增长3.2%。
  
  六、为增强农民的增收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首先,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此,一是积极培育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二是应加强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规建设。三是财政部门应给予积极引导和资金扶持;还可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支持。四是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其次,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能力。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的投入,并通过相关措施引导农村家庭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文化教育消费。二是着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初、高中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职业技术继续教育,使其掌握有关农业生产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应用技术的能力。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四是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对农民实行劳动技能、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培训。
  
  七、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不可少的手段。应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各部门,建立农业信息体系,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河南省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的措施,一是切实加快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步伐。要按照量力而行、突出重点、规模适当、逐步发展、不断提高的原则进行建设。二是推进农业信息“落地入户”工程。为此,河南省启动了一项投资小、针对性强、农民“用得起”、“用得了”的“农信通”信息落地入户工程项目。“农信通”每天可以接收两万多字滚动播出全国、全省农业新闻信息和农资、农产品行情分析、价格行情、气象信息、灾情、疫情通报、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农户可以点播花卉、瓜果、大棚蔬菜、中药材、猪、鸡、水产等20个专业服务频道。三是积极开展大型数据库建设。为让世界了解河南的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让他们走出河南、走出、走向世界建立了一个方便、快捷的窗口。
  
  :
  [1] 河南省农调队.2004年河南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监测报告[R].2005.
  [2] 河南省统计局综合处.200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5.
  [3] 韩文秀,等.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3(83).
  [4] 曲昌荣,王明浩.河南全省将统一城乡户口管理按居住地登记户籍[N],人民日报,200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