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策略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旭南 时间:2010-06-25

【摘 要】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基地,其中阜新、抚顺、本溪、北票等,是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而形成的资源型城市,为新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做过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原有的围绕资源优势相应产生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要素禀赋发生逆转,煤炭资源临近枯竭,引发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地方财政乏力,资金短缺,人才外流,就业矛盾突出等社会问题。这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既是现实问题又是战略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和化的基础,也关系到资源型城市所能够吸纳人口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比较优势;资源枯竭;经济转型
  

  党的十六大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定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东北视察和指导工作,并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明确指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转变来分析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策略。
  
  一、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基本理论
  
  亚当·斯密在分析区域间(国际间)生产相同商品所花费的绝对成本差异理论时指出,如果某一个国家(地区)较另一个国家(地区)生产某种商品效率高或成本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那么通过各自专门生产其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并以部分该商品从一个国家(地区)换取其绝对劣势的商品,则两国均能获利。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挥了亚当·斯密的理论,认为在区域分工中不仅要考察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绝对量,而且还要考察所消耗的相对量。即使一个区域(国家)相对于别的区域(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效率都低(或成本都高),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两个区域(国家)仍存在进行互利分工与贸易的基础;而且两地(国)生产成本比率相差越大,区域分工和贸易双方获利就越大。各国都集中力量生产其经济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再进行贸易,即进口绝对劣势最大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彼此都节约了资源,用本地现有劳动和资本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使双方均能获得比较利益。这就是“两利取其大”、“两弊取其小”。这种“优中取优,劣中取劣”的区域比较成本思想,一直成为世界各国确定该区域间(国际间)分工关系的规范。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作为区域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分析了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即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了区域分工与贸易、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产生。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土地矿产资源的差异。(2)资本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拥有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储备,拥有丰富的资本资源;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取大量资本。包括能够较为容易地得到国外的优惠贷款。(3)劳动力素质和数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劳动大军存在,劳动者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具有操作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的技能。(4)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从两方面看:具有同行业中最先进的设备和生产能力;技术操作人员具有较长的从事某些产品生产的经验和充满创新精神,能不断开发新产品。(5)经营管理水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原则,造就一个有利于工业高效运行的外界环境和内部机制,使经济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要素禀赋逆转,原有比较优势丧失
  
  阜新、抚顺、本溪、北票四市位于辽宁省的东西两厢,阜新和北票市位于西北丘陵区,抚顺和本溪市位于东部山区。四市职工总数为156.6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19%。其中,抚顺和本溪除煤炭以外,还是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与沈阳市、鞍山市等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相距不足百里,地理位置重要。改革开放以前,这些城市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建国初期,国家制定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国家运用计划手段筹集巨额资本投入到这些城市。在“一五”时期,国家对辽宁建设投资46.4亿元,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的18.5%,其中,很大部分用于这些城市基础建设和开采规模的扩大。同时,从全国各地调入工程技术人员,提高开采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可谓资金充足,人才雄厚。基本具备赫克歇尔和俄林产业要素禀赋上的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水平、管理五方面的比较优势。但是,煤炭资源不可再生是不能改变的规律。随着开采时间、力度的延伸加大,这些资源型城市逐步由成长期发展到成熟期,以至到目前的枯竭期。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体制也进行了巨大的变革,由原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素禀赋发生了逆转,原有比较优势丧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这些城市定位于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进行发展,对资源进行的是粗放式开采和利用,没有通过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改造对资源产业进行纵向和纵深发展,导致资源枯竭,丧失了原有的资源优势。(2)这些产业的固定资产初始投资巨大,机器设备专业程度较高,产业转型后无法应用到其他领域。这些城市长期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新的支柱和替代产业,使得这些城市形成了对资源产业具有极强的依赖性的单一产业结构。(3)由于受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管理城市、企业功能等同于城市功能的不正常现象。资源企业在建矿初期就承担“建城”职能,还承担了其他许多社会职能,负担比较重。现在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很难筹集到大量资本,原有的资本优势也逐步丧失。(4)这些城市各方面的发展也都比较滞后,出现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能力不强、污染严重等社会问题,进而导致了优秀的科技人才外流,企业缺少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5)由于资源枯竭、市场需求变化和企业减员增效等原因,资源性产业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出现大幅度萎缩。资源性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剧增,而且这些下岗人员技能单一,文化素质较低,很难适应其他行业的技术要求。
  
  三、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比较优势是相对而言的优势,是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条件、投资环境和人力资本等具有相对优势的条件,这是发展区域经济和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和充分利用的方面。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丧失,并不代表这些城市一定会衰落下去,国外一些能源枯竭型城市经过经济转型,培育了新的比较优势,重新繁荣起来,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单一重型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经济的中心地位减弱。鲁尔区开展了以改变原有单一经济结构为核心区域全面整治和更新,重点是使矿区经济朝着多样化综合化发展。到80年代,鲁尔区发展成为煤炭、石油化工、炼钢业发达,汽车、通讯等多种工业并存,科技水平较高,业发展较快的经济高度发达地区,被誉为欧洲产业区位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辽宁地区的具体实际,在辽宁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要着重利用现有的丰富劳动力,国家提供的良好政策逐步培养生态资源优势、构建产业结构多元化优势、创造多渠道融资途径培育资本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打造人力资本优势,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具体策略如下:
  1.开发生态资源,以生态产业塑造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评价合理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是看该产业的产值多少,更注重的是支柱产业前后相关联度。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支柱产业选择,要根据其资源状况、区位条件、生产要素配置、市场拓展度等优势以及城市的发展战略来确定,其中技术要素和生态要素占有重要的地位。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建立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城郊型”农业,以菜篮子工程为重点,以发展农副产品加为目的,既保证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又可使城郊农民走向富裕道路。阜新市土地多,人均耕地达6亩,加之矿区里有大量可利用的废弃地,土地资源相当丰富,而且气候、土壤、光照条件非常适合粮食、花卉、食用菌的种植。另外,东北天气干燥寒冷,不利于疫情的传播,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所以,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作为后续产业,重点以实现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战略转移?
  2.构建产业结构多元化,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同区域的发展统筹规划,增强城市的扩散和辐射能力及区域的吸纳能力,即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反过来区域又推动城市转型。抚顺市距离沈阳不足百公里,是连结吉林、黑龙江两省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同时,工业基础雄厚,有工业350多家,其中大型企业21家。石油、石蜡、润滑油、钢材等在全国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石油抚顺分公司是中国石油的骨干石化企业,目前拥有3个大型炼油厂,4个大中型化工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920吨,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抚顺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最大的存续企业,具有20万吨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并已经列为中国石油的精细化工基地和催化剂基地。所以,在接续产业的选择上可以把石油、化工、钢铁等原材料工业及其后加工产业作为后续产业方向,建设新型原材料基地。重点发展原油加工、乙烯、精品钢材等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3.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再就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这些城市国有经济占绝对比重,民营经济不发达,导致城市经济转型动力和活力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民营经济具有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而且它不需要国家投资,融资渠道广、吸纳劳动力多,正好符合这些城市财力较弱、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实际。因此,必须积极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带动城市经济转型。同时,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发展目标,选好项目,争取国家政策、资金上的扶持。2003年8月,国务院召开的“长春会议”正式提出“振兴东北”,并于年尾投资了610亿元,用于振兴东北第一批100个项目。其中,辽宁省准建的项目达到52项,总投资额44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72.5%,这些城市要抓住这一契机,争取更多的资本流入。
  4.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用科技、人才推动经济转型。目前,资金和劳动投入仍是这些城市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相对居于次要地位?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在经济转型中,这些城市必须坚决实施科教兴城战略,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建设和配套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与先进实用技术,使科技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最终使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同时,这些城市还要彻底扭转重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的局面,充分发挥人才和在经济转型中的先导作用。政府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人才激励、引进与使用机制,培养、聚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打造人力资源优势。同时,根据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下岗职工的职业技能和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力度。
  5.改善生态软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争取优惠政策;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外部投资的进入不仅仅带来资金,还伴随着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观念。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大量空闲土地和厂房以及廉价的劳动力,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吸引外资时应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多样化的生态产业结构。吸引人才主要为生态经济型人才。吸引资金和人才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在吸引投资和人才的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尤其是生态软环境。在当前,软环境的优劣越来越成为城市吸引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这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府、良好的向业氛围、高素质的市民和文明的社会环境(即生态文明)等。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也是最有效提高城市吸引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