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连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对策
东北亚地区在地域范围上包括、日本、俄罗斯、朝鲜半岛(韩国和朝鲜)、蒙古等5方6国,多年来,这些国家在竞争与合作中相互排斥又相互促进,各国关系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亚区域合作趋势日渐显示出主流地位。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
(一)近期以双边经济合作为主
双边经济关系是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在世纪之初,东北亚各国的双边关系有了实质性的。一方面原有的良好双边关系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如中俄的面向21世纪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韩俄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日韩的面向21世纪经济伙伴关系等;另一方面地势或冷却的双边关系也取得了实质性质突破,如朝韩首脑会晤,俄朝关系升温,日朝、美朝重开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的意向趋强等。目前,在东北亚地区改善双边关系着重并且很希望解决的是日朝邦交正常化、.签订日俄和平条约、美朝邦交正常化等问题,在着力巩固和改善双边关系的同时,要寻求多边合作的突破点。多边合作的突破点应该定位于此区域合作上,所谓次区域合作是相对于东北亚整个区域而言,即在该区域相邻或相近的数国开展小范围经济合作。
(二)中期形成多层次的次区域经济合作
在东北亚各国双边关系不断巩固和改善的前提下,东北亚地区将会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在东北亚地区正在和将要形成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有以下两个:
1.日本海经济圈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川润先生最早提出了环日本海经济合作,主张日本、中国、韩国和朝鲜的有关地区在航空、贸易、推进合作、设立环日本海合作基金等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海沿岸地区在“环日本海经济圈”研究方面十分活跃,各地先后成立了有关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会。环日本海的中国吉林省、日本鸟取县、韩国的江原道、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政府首脑已经建立“环日本海地方首脑会议制度”,蒙古中央省也随后参加进来,并决定每年举行一次地方首脑会议,就区域内经济合作问题进行沟通与对话。1999年10月9日,在韩国江原道召开的第六次会议上,五国地方首脑提出并认真协商了“构建环日本海国际经济合作体系问题”和“建立经济交流据点问题”。这些都标志着环日本海的经济合作正在由具体领域的经济合作向全面的区域化经济合作迈进。
2.环黄渤海经济圈
该地区包括四个国家的部分地区,即中国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四省及京、津、沪三市;朝鲜和韩国的西海岸地区;日本的北九州及西南地区。该地区在资源、资金供求、劳动力供求、技术、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中国的黄渤海沿岸地区被称为中国东部的“黄金海岸”,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呈现出由南向北推进的趋势,环黄渤海地区将成为新的改革开放的主战场。另外,从亚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来看,环黄渤海地区将是产业结构国际传递和国内调整最理想的结合部和基地。日本和韩国对于环黄渤海地区合作热情很高。韩国制定了庞大的西海岸开发计划,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与中国山东、辽宁半岛进行广泛合作。日本的北九州复兴计划就是要建成面向亚洲的科技文化、经济交流中心。中国沿黄渤海地区和城市为推动区域内国际经济合作,陆续制定了种种优惠政策,逐步改善投资环境,例如把天津市列为环黄渤海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并成立了具有开发区性质的滨海新区。大连也准备开辟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中国东北地区的惟一的保税区等。
(三)长期组成“东北亚经济圈”
从长期看,在东北亚地区将组成“东北亚经济圈”。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推动下,东北亚各国必然会在多层次的次区域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东北亚经济圈”。关于未来在东北亚地区形成的全面的区域合作模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概有以下几种看法:一是东北亚经济圈构想。东北亚经济圈构想是指以贸易中心,面向日本海的俄罗斯沿海部、中国东北部、朝鲜、韩国、以及日本形成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的构想。该经济圈以环日本海经济圈为基础。二是东北亚自由贸易圈的构想。在1992年2月的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上,建立了东盟自由贸易圈。为发展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东北亚各国提出了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圈的构想。构成国为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和日本,勾画出一个以发展地域经济为基础的松散的地域自由贸易圈。三是东亚地中海自由贸易圈构想。“东亚地中海”包括日本海、黄海和东中国海,这是因为这三个海的位置(纬度)与面积都酷似欧洲的地中海。科技的发展会不断通过原有次区域经济圈的扩大来促进黄海、日本海、东中国海的一体化。
二、大连的对策
(一)近期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把大连建设成东北老基地振兴的“龙头”
“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连有望成为“龙头”城市。大连原来就是老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加之拥有东北亚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近年来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已经发展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层次最高、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地区,成为国外先进管理技术、涉外机构最集中的区域性贸易、、信息中心。虽然从中心城市的功能上看,大连既不是国内贸易重要的集聚地,也不是国内重要的枢纽,但经过多年的建设,大连已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窗口”,具有鲜明的城市功能特点:外向性、服务性、示范性。当前,大连三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内结构不合理、消耗大、附加价值低的产业比重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低,使各行业的竞争能力差,市场覆盖率低。今后大连应该以高附加值的出口外向型产业支持城市功能,所以必须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外向型、临港产业,将城市功能与产业建设融为一体,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性的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投入的关系。
90年代以来,大连采取了以城市建设塑造最佳环境,以最佳环境带动的思路,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和最重要的产品来经营,大连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①区位优势: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部,是我国东北老基地的门户,背靠欧亚大陆东北端,面临西太平洋海域,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中心城市、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其吸引辐射范围不仅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还可通过海陆空运输通道深达内陆,远及韩国、日本、俄罗斯、西欧,是我国连通世界的重要口岸城市之一。②环境优势:大连既有临海优势,有多山地丘陵,山水使城市布局成分散式格局,城市高低错落,布局有致,避免了平原地区布局所带来的拥挤、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加之兼具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宜于人类居住。③城市优势:1998年,大连市总人口超过500万,其中市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近一半,按总人口,大连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4位,按非农业人口规模,大连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3位,按城市化水平,大连也位居全国各城市前列。大连的城市环境优势,使大连在扩大中转贸易,成为东北及环黄渤海地区的枢纽方面具有先决条件,环黄渤海地区是东北亚各国合作的重要区域,该地区的经济能否转向国际大循环,必须有一个高度自由的贸易中心来带动。事实证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竞争,不仅在产业和经济总量上,更重要的是在口岸上。因此,大连应大力吸引内地、东北地区及沿海地区对欧洲、日本的转口货物的中转,特别是要努力争取加大集装箱的货物运量,要以航空港和深水港建设为重点,尽快把大连建成多功能、全方位、化的国际枢纽大港。
(三)长期发挥综合实力优势,把大连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名城
近年来的经贸情况已经证明,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发展进程中,城市之间的交流日渐增多,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拉动性作用。在这一方面,大连已成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不可替代的载体,现代化商都虽然具有国际性,但它更主要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并且在实际上是某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即发展经济学中所称的“增长极”。这个中心处在“极化”的过程中,对周边地区会产生聚集效应,强调自身发展的规模效益,吸引资金、资源、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向这个中心靠拢,大连现在已基本具备了这一综合实力。大连市政府根据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国内城市对比以及本市的资源条件与经济基础,不断调整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早在1990年就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为经济中心功能为主、开放度高、吸引力大、辐射力强、功能齐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1999年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为国际、商贸、会展名城,2000年4月提出用5年时间把大连建设成为国际名城。高起点、不断攀升的城市目标定位,给大连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久的将来,大连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名城行列。
总之,东北亚各国长期在合作中共同前进,对世界、经济形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大连作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对策,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日]森岛通夫,著.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中译本).财经出版社,2000
[2]李景宇,张旭.关于大连创建现代化名城的定位分析.大连大学学报,2002;(3)
[3]苗丽娟,马成东,刘娟.大连沿海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措施初探.国土与资源研究,2001;(3)
[4]杜辉.大连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考.大连干部学刊,2001;(6)
[5]王艳欣,范秋梅,李刚.大连市发展信息产业的背景条件和方向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1)
[6]加入WTO对大连产业的影响及对策.情况交流,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