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在产学官联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浙江是一个民营的大省,民营中小占了全省企业的绝大部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主要依靠民间力量使浙江在经济社会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浙江省民营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偏小,以市场为导向,经营方式多样、股份制、家族式等都有。浙江省民企的以上特点使它呈现重销售,轻研发,急功近利等特征,在资源越来越紧张,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部分浙江省民企越来越度日维艰,环境污染在这种消耗型增长模式下也越来越令政府和社会伤脑筋。怎么办?本文讨论了浙江省民企的出路,阐述在产学官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浙江民营企业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在竞争和合作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的特定领域的产业群体。浙江产业集群主要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集群,成为了浙江区域乃至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产业基地。浙江私营企业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上,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群内产业层次低、质量低,创新能力弱,模仿较多,管理体制落后、污染严重等缺陷,部分企业对现有市场分析和定位能力不足,企业间商品的过度同质化而企业又缺乏主动应对能力,使企业深陷于特定市场范围内的过度竞争,制约了集群的发展。怎么办?
二、浙江省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浙江省民企由于技术含量低而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需要和政府、院所联手解决,要以企业为主,将这三分力量形成三股螺旋,齐心协力,才可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种产学官联模式在国外早已为发达国家所用,它起于70-80年代的美国,因成效卓著,很快为英法德日等国家效仿,然后是四小龙,例如著名的台湾新竹高科技产业园。这种模式里,以企业为主导,由政府搭台,强化政策导向和规划布局,引导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企业来唱戏,高校院所不断给戏曲等注入新的内容。这种模式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微观调控、盈利本能和院所的资源等整合在一起,有利于走可循环、节约型和和谐型发展道路。
那么,怎么走呢,用什么策略呢?
三、浙江省民企在产学官联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①大方向 浙江省人稠地少山多水多缺少能源,但人口素质在全国较高。浙江省民企应痛下决心,快速进行企业技术更新,快速走入高科技领域,放弃那种依赖资源高消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劳动力密集型外延式经济发展模式,在产学官模联式下快速进行成果转化,走依赖高科技的高精尖产业路线,同时大力发展生态,以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和促进长久发展。尽量避免在传统行业上与奋起直追的内地企业竞争硬拼。
②先行半步 浙江省是个海洋大省,决定了浙江人民的心胸、视野和抱负,决定了浙江省可以更为方便的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更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因此,无论是在传统产业升级还是高新技术成果创新上,浙江省都要先行国内半步,保证高额利润和市场占有率。
③行业制高点 在的品牌意识愈渐普及和浓厚的情况下,浙江省民企要想做一流企业就必须先作只有一流企业才能做得事情,那就是瞄准国际发展趋势,抢占行业标准,抢占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这里说的标准不仅限于国内,还有国际,因为浙江省民企如果选择走高精尖路线就决定了它的产品是全球营销的。浙江省民企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活动,提高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这次金属外壳打火机的国际标准大会在日本举行,就有浙江一家民企参与制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驰名(著名)商标和国际知名品牌,努力变仿制为创造,变平牌为名牌。
但是以浙江民企现在势单力薄的普遍状态,如何快速、低成本实现上述策略呢?
四、浙江省民企在产学官联模式下可持续发展的操作手段
在产学官联模式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浙江省民营企业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而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德鲁克普经说过:企业是由人创造和管理的,不是由经济力量创造和管理的。人是企业的核心,人才是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核心。人才战略和人才市场是技术创新的源头。现对在产学官联模式下可持续发展的温州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分析如下:
第一,人才吸留策略:在政府倡导的环境下吸纳优秀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温州的钱天下用,天下的人才浙江来。政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政府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去留。因此,政府有必要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来吸引人才。事业、待遇、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是决定人才去留的关键,因此,政府可以实施一些诱人的政策广招天下人才,来促进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得人才者得天下,只有切实重视吸引和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力,温州民营企业才能不断的拥有知识和市场创造优势。
第二,人才培养策略:在创新中培养,动态培养。对知识时代的企业来说,创新是一种长期经营方式和生存发展方式。创新可以给企业注入新的“血液”,推动企业的发展。而创新的主要承载者是人才。企业应对其人才进行培训,重视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而在创新中培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很难使人真正的进步,所以,企业可以让自己的人才边创新,边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态培养,时刻关注人才的进展,让他们可以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出水平。
第三,人才激励策略:通过企业的创新活动来激励,技术入股、进修、进入主要岗位等。人往往都有向高目标发展的心理,为此,企业可以搞一些创新活动,鼓励大家踊跃参加,并设立一些奖励措施来吸引人才的注意力。如技术入股,即企业以股票方式交换人才的技术。这样企业不仅可以降低初期筹资的资金压力,还可避免冗长的研发过程,直接得到需等待多年以后才可以看到的成果,加速企业的发展。另外,企业还可以定期让员工去进修,增加他们的知识面,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企业还可以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机制,毕竟不爱钱的人是少数,企业可以根据人性的这一弱点来激励人才们更好的为它服务。
中介机构除了提供成果和需求信息,还要提供、知识产权和评估、、安全和保密,成果的包装、注册以及运作等等一系列服务。浙江省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已经成为省科技创新的一大瓶颈。例如尚未现成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运行的体制和机制;缺乏该行业的名牌和核心竞争力;规模小;技术中介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低。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各方拥有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交流的不充分都可能造成合作创新的障碍,甚至合作的失败。中介结构的存在有利于社会信息的流动和产学官联模式中产权的转移,它的构建需要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持,并依托浙江省省情,外引内联建立全省富有特色的社会中介机构体系。
(1)孵化器阶段,利用政府的信誉度、权威性等构建初级中介体系,大力科技咨询、评估、法律和专利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完成社会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和部分人才的熟练、培养过程,以此赢得相应的信息咨询基础经验。
(2)成长阶段,在中介市场初步成功后,放开此一领域,让民营企业和资本介入,进入市场化阶段,政府则起引导作用,并通过政策、税收等帮助扶持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利用传帮带等方法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类别和层次,充分发挥职能。政府要密切跟踪该体系的发展动态,促进相关法制体系和政策的完善;院所要下力气研究其发展,走在市场前面指引方向并及时输送人才。这一期最主要的还是培育一大批功能齐全、专业素质高的社会中介人才和技术评估人才。
(3)品牌化阶段,浙江省部分中介企业进入全国500强和世界名企行列,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和行业规定,引领世界走向更广阔的天空。这一阶段,浙江省中介企业要依托国内旺盛的市场需求,通过入股或并购国外成熟的中介机构快速提升自己,并于国内外知名大型机构和院所联合开发新软件、新技术,培养一大批精通世界中介技术的人才,努力把浙江造就成为世界的中介服务中心。
(三)、技术转化的避风港——风险投资市场
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高科技路线,但是这条路线离开了风险投资的支持是不可能的。风险投资是一种支持创新的金融机制,它的作用就在于利用实际资本与知识资本相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有300余家,总规模达到500多亿元,其中境外投资占80%,境内投资占20%,这20%中,政府似乎是真正的风险投资家,真正民间投资不多。由此看来,浙江省要突破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一个瓶颈,就要大力放开和引导民企进入风险投资市场。
浙江省的风险投资体系还在初级阶段,很不完善,必须在在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首先就是要加强项目评估特别是对管理团队的评估。其次是风险补偿机制,能够用成功项目的高收益来补偿失败项目损失,对成功项目要有退出机制。为此,高校院所要跟上形势,及时开展有关规律、法规等的研究,培养合格人才,政府要及时制定法律和政策让风险投资有力地促进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民企要抓住时机认清形势,快速准确的切入这一领域。
(四)、技术转化的其它节俭模式
①产业链和产业群的布局浙江省各级政府要合理规划,根据地区长期发展方向,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资本结构、各种资源以及邻近区域省份的特点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链,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密切监察,避免其不利效应引起企业成本上升和资本的逃逸与闲置。
②大学与高职高专并重。在政府引导下,适当扩大高职高专培养规模,减少大专院校招生规模,避免人才浪费,加快人才服务民企的节奏。
③政府要明断形势,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先行半步,及时更新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加制度的效率,削减办事成本。
总体来说,目前情况下,浙江省民企要想全方位快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产学官联模式,加快技术创新,加快风险投资,同时要放眼量,不计眼前小利,抢占行业制高点。政府要一心为企业服务,做到企业需要什么就去完善什么,高校院所一方面继续知识传承,一方面加快与企业沟通信息,为企业输送更多人才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