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力度 激发经济增长内在活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大侃 樊彩耀 孙学 时间:2010-06-25

开始摆脱亚洲危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经济增长率稳步回升,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宏观与微观经济都出现重要转机。但城乡经济极不平衡,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体制性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要将转机变为转折,一方面,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需求调节政策,保持必要的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力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必须深化改革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促进供给创新,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2000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受国际国内因素共同影响,外贸出口强劲反弹。2000年国际经济环境好转,特别是受金融危机打击的亚洲国家走出谷底,不同程度地开始复苏,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使中国出口的外部条件明显改善。国内方面,我国政府去年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出口措施,在今年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外贸出口强劲回升,企业出口效益好转。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45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7%。其中:出口1823亿美元,进口1631亿美元,分别增长33.1%和38.7%。出口增幅比去年同期高出3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中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92亿美元。受去年下半年出口基数较高的影响,出口增幅在四季度将会有所回落,预计全年出口增长25%左右,进口增长35%,实现贸易顺差200-250亿美元,比去年减少近100亿美元。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双双超过2000亿美元的大关,成为我国外贸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居民消费需求恢复性增长,假日消费成为亮点。受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调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增加“三条保障线”支出,加之企业效益好转使职工收入增加,以及延长节假日等因素的影响,进入2000年以来,国内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商品销售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8.2%的增长率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8%,拉动GDP增长4.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336亿元,同比增长9.9%,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3.6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品销售增幅达到10.7%,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消费品销售增幅为8.5%,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假日消费成为今年新的消费亮点,春节、“五一”、国庆出游14500万人次,出现了三个消费“黄金周”;预计全年国内人数可达7.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可达3300亿元;与旅游直接相关的餐饮业继续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8.1%。居民消费的回升表明居民的经济预期在逐步好转,经济中自主性回升因素在增大。预计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9%以上,比去年高出2.2个百分点,恢复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正常水平。

  3、政府投资仍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民间投资意愿有所回升。今年以来,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延续1999年四季度以来的走势呈稳步回升态势。其中,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幅逐季提高,一季度仅增长8.5%,前三季度增长率达到12.9%,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8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稳定回升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政府国债投资仍然是推动当前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去年下半年增发的600亿元国债投资在今年初发挥作用,加之今年新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投资提前列入预算,对确保投资稳定增长起了重要作用。民间投资虽然增长速度仍较缓慢,但比去年有所恢复,上半年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9%。外商直接投资下降7.5%,但协议投资份额同比增长21.7%。财政技改贴息政策刺激技改投资快速回升。今年以来,更新改造投资一改近年来持续低迷的状态开始大幅回升,前三季度增长21%,而去年同期下降1.7%。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技术改造投资增幅较高,一方面受基数低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中有一部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改造,企业大规模的设备投资高潮尚未形成。根据以往情况,企业技改自筹资金一般应占全部资金来源的2/3,而今年虽然企业技术改造自筹资金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但其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却由去年同期的69.5%下降为67.4%,表明企业设备投资的内在动力和自有资金能力仍然不足。由于政府下半年增发500亿国债用于投资,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可以达到10%的预期目标。

  4、生产保持平稳快速增长,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受出口拉动和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双重刺激,今年以来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7061亿元,同比增长11.6%,比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各月工业生产的增速除1月份外,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重工业生产增长进一步加快,重工业与轻工业增速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前三季度,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02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3.3个百分点;轻工业完成增加值6858亿元,增长9.9%,增速仅比上年同期加快1.1个百分点。从各月重工业与轻工业增长速度的对比来看,二者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扩大,1月份重工业生产快于轻工业0.3个百分点,5-9月份则分别为3.3、3.1、4.1、4.6、3.1个百分点,这一差距说明政府国债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对重工业生产的即期拉动作用在增强。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中,集体企业工业增幅最低,前三季度仅为7.8%,与加工业增速较低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说明部分非国有经济成分仍然不够活跃,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中政策作用大于市场因素。在扩大内需政策和市场竞争压力双重作用下,工业产销衔接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前三季度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1%,比上半年提高个1.3百分点。据国家信息中心调查,下半年企业库存降将至近四年的最低水平,企业产品订货达到近四年来的最高水平,工业将继续维持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将达到11%以上,按此测算,全年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8%左右。

  5、物价开始止跌回升。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呈现回升的态势,前三季度份与去年同期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升0.2%,而去年同期为-1.6%。由于季节性因素和假日经济影响,价格总水平出现明显波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去年12月份为-1.0%,今年2月份出现自1998年4月份以来的首次上升,为0.7%,波幅为1.7个百分点,紧接着又连续两月下降,最低的4月份为-0.3%,落差1个百分点,但5月份以来价格水平稳步回升,5-8月分别比上年同月上涨0.1%、0.5%、0.5%和0.3%。居住和服务类的政府调价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出现回升的关键因素。作为经济运行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今年以来受需求回升、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企业限产保价等因素影响,开始明显回升,前三季度上涨3.2%,其中9月份当月上涨6.5%。生产资料价格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下游产品价格的回升。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上涨,三季度上涨4%,分别比二季度和一季度高1.3和3个百分点。但是,影响我国价格总水平的供求总量和结构矛盾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价格回升力度将不会很强。绝大多数产品潜在的供给能力依然很强,除棉花年度缺口约50万吨,食糖出现一定程度短缺外,很少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因此,价格回升受市场约束较强。由于粮食供求形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各地较大幅度下调冬小麦保护价,国内粮价较大幅度高于国际市场等因素制约,预计下半年国内粮价难以回升。由于粮价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权重较大,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不会超过1%。

  6、主要先行指标表现良好,预示经济回升仍将继续。首先,与经济活动关系更为紧密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幅9月末达到20.8%,比去年9月末的14.8%提高了6个百分点,带动货币流动性(M1/M

  2)逐渐转强。今年以来,货币流动性逐月增加,已

  经由去年同期的36.4%上升至今年9月末的38.8%,上升2.4个百分点,表明定期存款下降而活期存款和手持现金上升,预示着企业和居民动用资金的意愿增强,将有利于新一轮投资与消费的启动。二是企业技改设备投资回升,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口中,加工贸易进口设备增长41.2%,增幅比去年同期高26.4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增长13.6%,扭转了去年同期下降31.5%的局面。三是企业经营预期上升,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在上季度创下新高的基础上又提高1.5点,达到123.2,比上年同期提高15.5点。(见附表)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2000年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微观效益都进一步好转,但其主要因素是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应和国际市场需求扩大的短期因素,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从生产方面看,由于今年以来的经济回升明显表现为政策拉动和外需拉动,受扩大内需政策直接影响的重工业大型企业增速加快,效益明显好转。1-8月,516户国家重点企业实现利润1195亿元,增长97.2%;税金总额1476.2亿元,增长20.1%。盈亏相抵后净盈利的行业21个,其中9个行业利润总额在50亿元以上,基本上是重工企业。石油重点企业实现利润408.9亿元,增长3.5倍。石化重点企业实现利润114亿元,增长1.7倍。6户电力重点企业实现利润119.1亿元,增长14.8%。4户电信重点企业实现利润112.1亿元,增长12.4%。15户汽车重点企业实现利润80.2亿元,增长57.7%。由于经济对外依存度从1999年上半年的36.11%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45.35%,明显表现出外需拉动型经济回升。今年受到外需关联较大的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形势有了较大改观。前三个季度,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0042亿元,同比增长26.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8.3个百分点。

  但是,受政策和外需拉动较小的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步履艰难。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例如“优质优价”,调整粮食收购保护价的品种范围。今年的夏粮播种面积为4.4亿亩,比去年调减2000多万亩;夏粮产量比去年减产145亿公斤。除了受上半年北方旱灾和去年年底冻灾的影响外,出现粮食减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动调减某些品种的种植面积。全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6.47亿亩,调减5000万亩左右,减幅较大的是小麦和玉米,而优质早稻面积扩大到5300多万亩。粮食品种结构优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农业结构调整毕竟是一项长远工作,短期内可能会有更多的农民不得不承受调整带来的不适与阵痛。今年以来,三种粮食综合平均购销价格已经分别下降了14.8%和22.5%,同时也带动了农民粮食收入下降。其次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看,受工业利润大幅增长影响,今年城镇居民收入保持较高增长幅度。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9元,同比增长8.4%;1-9月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105亿元,同比增长10.7%;农村消费品销售9230亿元,同比增长8.5%,城市销售快于农村2.2个百分点。城镇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由于受今年农业遭受灾害、粮食减产、农产品降价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500元,同比增长2.5%,收入增幅比城镇居民低5.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已经连续几年低于城镇。由于农村消费市场迟迟不能启动,消费需求扩张的动力不足。

  2、制约民间投资回升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有效解决,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增强。近两年我国投资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带动的贷款,民间投资增长相对缓慢。1999年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2.8%,低于全社会投资增长5.2%的水平。今年上半年,集体和个体投资仅分别增长7%和8.6%,虽比上年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国有及其他类型投资增长12.1%的水平。民间投资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体制性障碍,如缺乏相应的支持和投资领域准入限制。缺乏专为中小服务的金融机构,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涉及到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目前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过严则影响企业活力,过宽则容易产生新的不良贷款。金融部门如何支持民间投资,如何把握贷款的宽严尺度,目前尚在摸索之中。尽管政府有意要进一步放宽非国有经济投资领域、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门槛,对中小企业进行财税扶持、技术支持等政策已经在酝酿和实施中,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到第三个年头,但民间投资仍然没有明显启动跟进,投资增长对国债的依赖性增强,1999年全社会投资新增额对预算内投资的依赖度由上年的34.66%上升到101.27%,今年投资的国债依赖度仍将居高不下。从民间投资现状和投资对国债资金的依赖等现象看,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内在动能仍显不够。

  3、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微观基础尚不健全。尽管国有大型企业脱困目标可以在年内实现,但今年企业效益明显回升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扩大内需政策因素和国际油价上涨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方面的进展并不尽如人意,开发创新能力仍是要害问题。前一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扩张型需求管理政策缓解需求不足的矛盾,要使经济真正走上新一轮快速增长轨道,必须通过供给创新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一般说来,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经济景气低迷时期,应是创新活动密集时期。创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结构升级的创新,一种是降低成本的创新,其结果都是市场的创新,这两类创新分别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在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创新的主要任务是结构升级,具体说,就是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创造新的供给并形成新的收入,即“供给创造需求”。这种供给创新,有助于市场的扩大,并伴随着价格水平的回升。而在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创新的主要任务是降低成本,其作用是创新成果的扩散,就是说,新产品要为更大的人群所接受、所消费,并对后来的模仿者继续保持竞争力,要求成本降低和价格下降。目前,必须强调供给创新,重点是结构升级的创新,但我国企业十分缺乏自我发展的创新机制,不少企业在需求约束环境中还是靠牺牲效益的“价格大战”来保住市场,不能通过创新形成新的市场增长点和效益增长点。因此,经济运行还没有达到不需要大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调节就能自动保持年率7%以上的稳定增长态势的转折点。

  4、面对加入WTO可能带来的冲击,我国加快结构调整和深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更为紧迫。随着加入WTO的日子日渐临近,国内企业对可能带来的市场冲击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实际上,加入WTO后,所受到的第一个最大冲击并不是马上表现为大力度的市场冲击,而是体制冲击。因为加入WTO后还有一个过渡期,对某些行业在一定时间内尚有一定的保护性措施。但国内的经济体制,特别是涉外经济体制、法规和很多习惯的做法不符合WOT的规则,很可能会与WTO规则发生碰撞。及时调整有关体制、法规,清理和纠正这些习惯做法,探索既符合WTO规则又适合中国当前国情的经济管理体制迫在眉睫。面对加入WTO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纳入到世界分工体系中去重新筹划,通过产业升级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三、明年我国经济走势展望与对策建议

  2001年我国将加入WTO,这标志着我国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能在当年就体现出对促进我国外贸出口的短期效应,并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外资对中国经济的预期,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进入中国。从外资协议金额变动趋势看,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有望回升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我国企业正在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出口,将大大拓展我国经济对外发展的空间。

  也应看到,2001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促成2000年经济回升的政策性、外部性、短期性因素在新的一年中存在新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从政策性因素看,促进外贸出口的重要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已经没有多大新的空间;促进消费的重要政策———延长节假日、调整工资、征收利息税、储蓄实名制等政策效果将会递减;促进投资的重要政策———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技改投资财政贴息已经实施,国债投资每年基数逐步提高,即使保持一年1500亿元的国债投资规模,对投资新增额的贡献也将是减弱的。因此,宏观经济调节的短期政策因素在2001年的刺激力度很难超过上一年。

  从外部因素看,今年世界经济整体形势趋好,美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欧洲经济增长加快、亚洲复苏势头强劲、拉美及中东欧地区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有所改善。但这一势头在2001年将有所减弱,原因是世界经济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放慢趋势,欧元持续疲软对欧元区经济走势的影响扑朔迷离,东南亚有的国家有再次出现金融动荡的危险,油价高企对世界经济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全球经济中仍有许多经济和金融方面的不平衡问题未获解决。显然,国际经济环境明年可能稍逊于今年。

  从企业效益看,今年国际上基础产品价格上涨是对前几年价格过度下跌的矫正,价格上涨带动企业效益回升的短期因素明年将很难再现;国内连续7次降低利率和“债转股”等对企业效益回升的短期效应也将明显减弱甚至消失,进一步提高效益必须依靠技术进步、结构调整、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需要企业付出艰苦的努力。另外,今年外贸出口、生产、消费品零售额等高增长率都是建立在上一年低基数的短期因素基础上,随着今年基数的抬高,外贸出口、消费品零售、工业生产增幅明年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的难度加大。

  综合考虑影响200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多方面因素,我们对2001年经济走势作一初步预测。

  1、经济增长率。2000年我国GDP增长率可能接近8%。如果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力度(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不变,2001年GDP增长率可望保持7.5%左右。

  2、通货膨胀率。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率水平,受今年国际油价、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变动的滞后影响,我国2001年将出现以成本推动和政府调价为主因的价格水平温和回升。但国内潜在的供给能力依然很强,有效需求不足仍将制约价格总水平的回升,因此,价格涨幅不会太大,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1-2%。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如果政府国债投资保持1500亿元规模,加快放宽民间投资进入领域的步伐,适当改善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条件,并在改革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加上外商直接投资恢复性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1年可以达到8%左右的增长率。

  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于去年国家政策性提高收入的翘尾影响逐步消除,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效应趋于弱化,起主导作用的城镇消费热点尚不成熟,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仍在探索中,如果没有促进消费的重大政策出台,2001年消费需求增长率可能会略低于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将达到9%左右,实际增长率为8%左右。

  5、进出口总额。加入WTO对进口和出口都起到促进作用,但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要靠我们努力争取才能实现,而对进口的推动作用则是很容易实现的。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将增加对国外设备的需求,外商直接投资的恢复性增长也会带动进口上升,2001年进口商品总额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如果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东亚经济复苏势头不出现逆转,我国出口商品总额可以争取达到10%左右的增长,但外贸顺差可能进一步减少至100亿美元左右。

  在经济出现重要转机,经济增长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的情况下,2001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方面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需求调节政策,保持必要的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力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增加有效供给,切实将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

  根据当前经济运行的变化并考虑到不过多增加今后财政还债的负担,建议2001年积极财政政策保持原有力度,但国债用向可作适当调整。投资政策方面,可考虑将国债投资1000亿元和西部开发专项国债500亿元年初列入预算。前几年开工的国债投资项目尚余数千亿元工作量,今后两年每年1000亿元的国债投资主要保证已经开工的项目早日完工,发挥应有的效益,为经济进一步回升提供基础设施的保证。建议“十五”期间每年发行500亿元的西部开发专项国债,作为国家对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的启动资金。为了进一步发挥国债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建议适当增加财政对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贴息规模,2001年起应取消享受技改贴息优惠政策的企业所有制限制,技改贴息要坚持技术进步标准,对国内企业只要技改投资项目确实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准、市场前景良好的都可给予贴息优惠,要特别重视对装备工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企业化项目以及其它可以带动结构升级的技改项目的贴息支持。

  出口政策方面,基本保持现有的出口产品退税率水平,并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优化出口结构的要求,分批逐步实行按国际惯例的全额退税。要坚决规范整顿企业出口产品定价行为,制止部分行业、产品出现的国内企业相互压价的行为,并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起诉,建立国内反倾销机制。

  消费政策方面,2001年在省市县机关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人员分流后,可考虑适当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同时加快社会保障资金的社会化发放和适当提高城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适当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对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应抓紧统筹规划,确定方案,分步实施。

  要着力激发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使经济增长逐步摆脱对积极财政政策的依赖,形成可持续的稳定增长机制。投资方面,当务之急是将拟向外资开放的投资领域率先向内资企业开放,扩大民间资本投资准入领域,民间资本愿意进入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可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甚至由民间资本全额投资、自主经营、政府监管;金融领域要加快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和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上市、兼并重组,吸收民间资金,培育主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规范化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逐步实行股份制改造,以经营效益为主要考核目标,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鼓励银行用好、用活信贷资金,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改革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度,除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投资案仍须审批或核准外,国家产业政策允许而又不需要国家投资的项目,逐步实行投资项目备案制,形成“企业自主投资、银行独立审贷,银企自负盈亏、鼓励合理竞争”的投资新体制。

  外贸方面,要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抓紧清理和改革各级政府不符合国际规范的涉外经济体制、政策和做法,重点转向鼓励出口企业技术进步和出口产品升级,对出口企业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予以政策支持,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广泛开展WTO规则的宣传和培训,引导企业善于运用WTO规则趋利避害。

  消费方面,各地要进一步清理调整不适应形势变化的限制消费政策,积极发展消费信贷,着手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制度。落实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把购、租房补贴纳入工资中,清理住房二级市场的限制政策,做好住房市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清除限制汽车进入家庭的各种政策性障碍,将汽车由奢侈品定位变为居民耐用消费品定位,大幅度减轻居民买车用车的税费负担,鼓励汽车逐步进入居民家庭,将汽车培育为下一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后续消费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