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中的主要可调控变量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5

在设计宏观调控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先对各变量进行一些研究,搞清除它们的变化对国内总供需的影响机器方向。这里我们选择了20多个有代表性的变量。需要指出,有些变量的变化直接对国内总需求发生影响,有些直接对供给发生影响,还有一些是双向影响,但双向影响的变量在多数条件下都会有一个影响的主要方面,虽然另一方面的作用会对主要方面产生抵消作用,但其方向是不会变化的,因而可以根据其影响的主要方面来确定它对国内总供需的影响。同时,由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反的方向,增加需求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减少了供给,增加供给实质上是减少了需求,所以我们在研究经济变量的时候,为了简化,主要从它们和总需求的关系上分析,这并不影响对供给的分析。

  1、工资率

  工资率生产对劳动报酬的支出,或者是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工资支付比率。对于企业来讲,工资率提高就会扩大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对于政府来讲,提高工资率就等于提高了政府的经常购买,对于事业单位来讲,工资率的提高也意味者费用的增加。对于居民部门来讲,提高工资率就会提高现期收入进而扩大可支配收入,当其它条件不变时,用于消费的支出和储蓄额就会上升。这样,一方面是企业和其它生产者成本加大,扩大生产的积极性降低,对国内供给发生负影响,另一方面是居民收入扩大,形成扩大国内需求的动力和条件。

  工资率的提高对供给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但对需求的扩大则还取决于很多其它因素。首先,提高工资率直接提高消费需求,是否提高储蓄水平则受消费倾向的的制约。如果原来的消费倾向不变,扩大了储蓄,也不一定能直接扩大投资需求,这是还要看银行的存贷款差额的变化。如果银行的货币投放量相对于国内生产的弹性不变,工资率的提高就会对投资需求也产生扩大的影响。所以,工资率的提高的作用是直接提高消费需求,间接扩大投资需求,同时抑止国内供给。

  2、生产税率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国内各种税收分为生产税、收入税和资本税三种,生产税有增值税、产品税等,它们的变动对国内总供需产生直接的影响。

  生产税虽然是一种间接税,但是当生产税率提高的时候,生产企业的是直接的税收支出的承担者,有些能转嫁到消费者,也有些很难转嫁,特别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更是如此。这样,生产企业就成为大量生产税的最终承担者,生产成本扩大,对生产形成一种压力,迫使其萎缩生产。减少国内供给。同时,财政增加了税收,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或者用于扩大经常性支出,或者用于扩大资本支出,形成最终需求的扩大。生产税的变动本质上是一种收入或价值的转移,当生产税率提高后,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价值总量没有发生变化,但其结果是使用于生产中中间产品的支付减少,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支付能力扩大,所以它对供给是抑止作用,对需求是扩大作用。

  3、收入税率

  收入税可分为企业收入税和个人收入税两类。由于征收的主体不同,其对国内供需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企业收入税是对企业征收,从企业的收入中扣减,提高企业收入收入税率后,一方面是财政扩大了收入,这和生产税的扩大一样,另一方面是企业赢利水平下降,使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能力收到影响。如果从长期效应上看,扩大企业收入税和扩大企业生产税对国内供需的影响是一样的。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差别:生产税直接对当前生产起作用,而收入税的作用重点是以后时期的投资水平。由于二者都同样影响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以后时期的投资减缩同样会减少供给,所以收入税的提高对国内供给的抑止和对国内需求的扩大作用是肯定的。

  个人收入税的主体是居民个人。该税率提高后,居民的收入减少,财政的收入扩大,从居民这个角度看,由于居民是消费的主要支付者,其收入减少的直接效果就是减少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财政扩大这部分收入以后,一般不会100%地完全用于消费支出,更多的情况下是主要扩大投资支出。这样,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个人税的扩大对需求总量并不能发生影响,它的结果是缩减国内需求,同时扩大投资需求。

  4 社会保障和福利支付

  社会保障和福利支付主要是指财政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社会团体的福利支付。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劳动就业保障、离退休职工的保障、复转军人的保障,残疾人的福利、学生助学等

  一系列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会进一步发生变化,它也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可调控变量。根据社会保障和福利支付的来源看,当社会保障和福利支付扩大时,财政及有关部门的支出就会扩大,居民部门的收入就会相应扩大,这就增加了国内消费需求,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于财政和相关部门要相应减少其它支出,主要是投资支出,这就又会使得投资需求缩小。

  5、国债发行量

  发行国债是财政调节收人和支出以及收支结构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国内范围,国债的发行有两个不同的渠道,一是对公众发行,二是对银行发行。在对公众发行国债的条件下,公众有可能作出两种选择:一是减少当前的消费来购买国债,二是减少储蓄(银行储蓄和证券投资)购买国债,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就会减少居民的消费需求,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就会减少企业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财政的支出也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扩大消费需求,二是扩大投资需求。所以在总量上,其它条件不变时,扩大国债的发行不一定能够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但它能改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结构。如果居民用减少消费的办法实现国债的购买,而政府有用国债加大了投资,这就减少了消费需求和扩大了投资需求。如果政府用它来弥补了经常支出的不足,就只能是减少个人消费和扩大公共消费。消费需求总量不会发生变化。

  对商业银行发行国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商业银行必须从其存款来源中支付,或者是相应减少贷款。这样,从银行角度看,由于其贷款减少,对全社会的投资需求就有一个下降的影响,如果政府把这部分资金用于公共投资,则又会扩大投资需求。二者在总量上就会相互抵消。最后的作用是减少社会一般性投资,扩大公共投资。所以它对国内需求的影响是对改变投资需求的内部结构。

  当然,如果其它条件是可变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例如,在商业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条件下,一部分贷款投放不出去,成为不能实现的需求,此时购买国债则可以使这部分资金变成现实的投资需求,实际上也扩大了投资需求。

  6、财政支出

  在财政收支平衡条件下,财政支出的总量并不能扩大和缩小总需求。但财政支出的结构会改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结构。

  财政支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常性支出,包括政府的日常性支出、公共消费产品的购买、经常转移等,另一部分是资本性支出,就是政府的公共性投资支出,包括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环境改善方面的投资以及政府的储备物资的购买等。这两部分支出的变化对国内总供需的影响是不同的。

  经常性支出的扩大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其中既有个人消费需求,也有公共物品的消费需求,资本性支出的扩大则扩大投资需求。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

二者是此多彼少的关系。扩大了投资,消费就必须减少,扩大了消费,投资就必须减少。所以在需求结构需要调整时,适当调整财政的支出结构就能很显著地产生效应。

  7、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是宏观调控中应用最普遍的的一个经济变量。政府在很多时候都会应用财政赤字或财政盈余来调节国内经济。然而,财政赤字或盈余对国内总供需的关系到底如何?其中有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讨论。

  财政发生赤字的时候有两种弥补方式,一是通过举债即发行国债来弥补,二是通过向银行借款来弥补。如前所述,财政发行国债对国内总需求是不会发生总量影响的。因为如果对居民发行,是把居民口袋的钱搬到财政使用,货币总量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是对银行发行,是把对企业的贷款转移到财政使用,也不会发生总量变化。

  财政对银行借款弥补赤字,如果银行不因此而增发货币,只是把本来应该增加贷款的数量借给财政使用,那么财政赤字同样不会使需求总量得到增加。这是由债务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债务关系本来就是如此。一方是债券人一方是债务人,债务并不能创造新的需求。只有在银行因为财政的借款而增加货币发行量时,财政赤字才会扩大国内需求。

  我们说财政赤字不能引起需求扩大,并不是认为财政在需求调控中没有作用,而是说要发挥财政的作用,必须和货币调控相互结合。

  8、居民储蓄存款

  居民储蓄存款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支出以后的所形成的,居民储蓄量的大小首先决定于可支配收入的多少,同时又受可支配收入中的消费支出的比例的限制,在可支配收入一定时,消费支出多了,储蓄就会减少,是此多彼少的关系。当市场上人们的消费意愿加强时,储蓄相应缩小,市场消费意愿减弱时,储蓄相应增加。

  居民储蓄增加以后,银行的资金来源扩大了,如果存贷比率不变,银行相应地贷款投放也会增加,这就扩大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正常情况下就会扩大国内投资需求。所以储蓄扩大的直接效果就是投资需求扩大和消费需求减少。

  9、银行贷款

  可以把银行贷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贷款,另一部分是消费贷款。消费贷款的比例虽然很小,但其性质和功能与企业贷款截然不同。

  企业贷款是一种生产性质或投资性质的贷款,当企业从银行得到更多的贷款时,首先是使投资者能够有更多的资金购置资本物品,这就扩大了资本需求,由于生产企业资本的扩张,相应地生产量也会扩大,这就有形成了供给的扩大。因此企业贷款的扩大对供需的影响是双向的。然而对供给的扩大需要一个滞后期,而对需求的扩大则是现期实现的。

  消费贷款是银行对消费者的特定用途的资金贷款,如住房贷款购买汽车的贷款等。这种贷款的扩大直接扩大了消费需求。

  10、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按照的规定,各机构都必须把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的比率存入中央银行的那部分资金。

  存款准备金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的清偿能力,从而保证存款人的利益和银行本身的安全,防止银行大批倒闭。后来,由于中央银行有权随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因而调整存款准备率就逐渐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控制信用与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重要工具。

  存款准备率的变动与银行现有准备金、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成反比例关系,同市场上的长短期利率的变动成正比例关系。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针对的繁荣与衰退以及银根的松紧情况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时候,在相同的存款数量下,商业银行可投放的贷款数量就需要减少,就得收缩信用及货币量,降低存款准备率时,银行及金融体系就能够成倍扩张信用和货币供应量。所以,提高准备金率本质上是一种货币回笼的手段,而货币的收缩则会使国内商品需求得以收缩。

  11、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可凭商业票据对进行贴现放款,因而它们手中经常持有大量的商业票据。如果商业银行感到资金短缺,可以用这些票据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即再次对这些票据进行贴现),以取得所需要的资金。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扩张或紧缩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再贴现率的高低,也代表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的高低。

  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融资的成本提高了,因此它们必然要调高对企业贷款的利率,从而带动整个市场利率上涨,这样借款人就会减少,起到紧缩信用的作用。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就可以起到扩大信用的作用。所以再贴现率的变动直接对货币供应量其作用,进而对国内总需求发生影响,当再贴现率提高时,就会降低总需求,当它降低时则会扩大总需求。

  12、银行利率

  在对利率与总供需关系的研究中,应该对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加以区别。存款利率主要调节存款,贷款利率主要调节贷款。虽然二者之间的变动在方向上通常是一致的,但是有时候在变动幅度上可以不同,因而,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也就可以成为调节供需的关系的一种工具变量。

  银行利率的变动不仅对银行存贷款有直接影响,它也对债券利率产生影响,其它货币的市场价格也会随利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动。所以利率的对市场反应非常灵敏的一个经济变量。

  存款利率上升时,人们的储蓄愿望就会加强,导致银行储蓄增加,下降时,直接引发储蓄下降。贷款利率上升时,企业从银行的贷款就会收缩,降低利率时贷款扩张。一般情况下,当存款利率变动时,贷款利率也会同方向变动,因而当存款利率上升时,贷款利率也会相应上升,这样利率上升的结果就是存款上升和贷款下降,利率下降时就会引起存款下降和贷款上升。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于利率水平上浮引起存款增加和贷款下降,一方面是居民的消费支出减少,另一方面是企业生产成本扩大,它会同时抑止供给和需求。利率水平的降低则会引起需求和供给的双向扩大。但是由于对利率水平的变动首先是在货币市场反应最灵敏,其次才是实物的商品市场,因而降低利率的直接作用是存款减少和银行投放贷款的意愿减弱而企业增加贷款的意愿加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表现为扩张需求的效应大于抑止供给的效应。总体效应是需求扩张。利率提高时,存款增加,银行贷款意愿加强而企业贷款意愿减弱,此时的效应就是需求直接减少和供给同时减少,但需求减少的效应大于供给减少的效应。总体效应是需求缩小。

  由于存贷款利率的调整有双向效应,往往会在不同的情况和条件下发生不同的组合效应,所以如果把它们和国内总供需结合考虑的时候,应该同时还考虑存贷款利率之间的比率。

  13、货币投放量

  货币投放量主要是指流通中货币投放量,即由银行收支差所引起的现金净投放。对货币投放量的控制是宏观经济调控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正常情况下,货币投放量应该是经济增长率的一个比率。然而实际上各种其它因素都可能引起货币投放量的变动。这些因素主要是货币的流通速度的变化,市场商品供需状态的变化等。在某些条件下,财政的赤字或盈余、国际收支状况也可以引起货币流通量发生变化。

  很显然,一个国家如果货币投放量增加,就会引起国内需求扩大,货币投放量减少,就会引起需求缩小。

  需要指出,货币投放量从根本上制约着全社会的需求和供给。财政。国际收支等变量的变化可以促使需求扩大和缩小,但它们会受到货币投放量的制约。在财政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的条件下,货币投放量的变化能够引起需求总量的过剩或不足,在它们不平衡的时候,只要正确运用货币手段,也会使总供需保持平衡。

  14、股票发行量

  发行股票时,消费者把手中的储蓄投放到股票市场购买股票,上市公司因此筹集到了大量的资金增加他们的投资。所以股票的发行和购买过程是一个资金从消费者手中向投资者手中转移的过程。扩大股票发行量不能增加新的总需求,但会调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之间的比例。

  股票的发行包括首次发行和上市以后的扩大的股本。致于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则是投资者之间的相互转移,不能引起总需求的变化。不过,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指数升高时,会吸引更多的消费基金转化为投资基金。

  一般来说,股票发行量增大,股市扩容速度加快,就会减少消费需求而扩大投资需求,相反,股市扩容速度减慢,则会使消费基金转化为投资基金的速度减慢。

  通过股票发行量对国内总供需调节时,应该同时考虑债券市场和银行信贷。这三中工具都能够时消费基金向投资基金转化,只有三者配合,比例适当,才能发挥比较好的调控效果。

  15、进口和出口

  国际收支是调节国内经济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中进口和出口又是国际收支中最主要的部分,进口和出口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对国内总供需产生重大的影响。

  当一国商品出口时,货物流向国外,货币流向国内,流入国内的外币变成银行的外币存款,当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从银行兑换成为本国货币在国内市场使用。当商品进口时,实物流向国内,货币流向国外,或者用本国货币支付,或者用外汇支付,如果用外汇支付,则需要通过银行把本币兑换成外币,本币流向银行,外币流向国外。因此,商品出口一方面是减少了国内供给,另一方面是扩大了国内需求,商品进口则是在增加国内国内供给的同时缩小了对国内的商品需求。

  我们可以把商品的进口和出口分为消费品和投资品两类,消费品的净出口减少国内消费品供给和扩大总需求,投资拼的净出口则减少国内投资供给和增加国内总需求。

  16.国外借款

  国外结款是国际收支资本帐户的项目。国外借款一般用于投资支出。当一国从国外获得净借款时,可能在本期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也有可能通过银行兑换成本币形成国内市场的需求。在前一种情况下,它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是增加供给和增加需求同时发生,对总供需平衡没有什麽影响。后一种情况下,它就不会增加国内的供给而是单纯增加国内需求。所以在有净借入的情况下,一般会扩大国内需求。

  17、外汇储备

  国际储备包括一国的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在一个时期内,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变动的主要是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由国际收支发生差额引起的,在国际收支帐户中,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都会发生差额,但如果二者方向不同,就会相互抵消,只有在国际收支帐户上的所有项目综合起来发生综合差额,才会引起国际储备变动特别是外汇储备变动。

  当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流入国内的外汇量大于流出的外汇量,外汇储备就会增加,当发生逆差时,外汇储备减少。一国当前持有的外汇储备是以前各时期一直到现期为止的国际收支顺差的累计结果。外汇储备本质上一种对国外的需求,拥有外汇储备就可以在以后时期购买外国的商品,然而在现期,储备外汇还没有支付到国外以前,则有相当数量形成对国内的市场需求。

  外汇储备或者在经常项目上形成,或者在资本项目上形成,当外汇流入国内的时候,拥有外汇的企业或其它单位可能要把它兑换成为本币使用,比如用来在国内市场购买原材料等,这样就形成了对国内市场的需求。国内企业从国外购买商品时,首先要把本币兑换成外汇,支付到国外,这就又形成了国内市场本币的减少,相应会减少国内需求。因而,扩大外汇储备会增加国内需求,减少外汇储备就会增加国内需求。不过,无论增加和减少,都必须通过国际收支实现。

  需要强调,一个国家除了储备外汇外,还有一部分非储备外汇,即使通过国际货币市场单纯进行货币交易而增加或减少的外汇。它和储备外汇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不是通过国际收支帐户实现的。很多时候,人们可能需要进行货币兑换,当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卖出持有的外汇时,外汇流向国外,本币流向国内,当买进外汇时,本币流出,外币流入。所以非储备外汇减少就意味者国内需求增加,非储备外汇增加就意味者国内需求减少。它和储备外汇在方向上是不同的。

  外汇数量的变动是否能够影响国内需求,最终取决于银行是否增加本国货币的投放量。因为银行可以在存款、贷款、财政借款以及金银占款等项目上综合调整。

  18、汇率

  汇率变动是国际市场商品和货币供求关系的综合反应。当汇率降低时,本币贬值,国外的本币持有人就会抛出本币,或者加快从国内市场的商品购买速度,对于国内来说,一方面是流回国内的本币增多,另一方面是从国内流出的商品增多,出口量扩大,这就形成了国内需求的扩大和供给的减少。当汇率提高时,本币升值,国外对本币的需求增大以及流出增加,同时对国内的进口增加,这就一方面使国内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使国内供给增加。总体效应就是:降低汇率会扩大国内总需求,提高汇率会缩减国内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