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与产权激励功能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吕明瑜 时间:2010-06-25

摘 要: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作为技术创新成果公共属性特征的重要表现,对社会的具有积极促进与消极阻碍双重作用。而技术成果产权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产权激励机制,则是克服技术创新溢出效应消极作用的重要途径。其在技术创新的各种激励手段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产权激励
  

  在各市场主体技术差距客观存在的条件下,源于技术创新的示范、模仿和传播,或者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产生不可避免。这种溢出效应在通过降低创新成本的方式为增加社会财富和社会成员福利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会使创新者利益受损,危害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本文从分析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表现形式、主要特点、影响因素和作用等基本问题人手,探讨技术创新产权激励的重要功能,提出通过技术成果产权化,并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产权激励机制,以克服技术创新溢出效应损害技术创新动力的弊端。
  
  一、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
  
  技术创新成果的公共属性特征,又称为技术创新的“外部性”。这一外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技术创新溢出的渠道多种多样,主要有技术许可、专利技术的公开、公开出版物、召开技术会议、与创新雇员交谈、雇佣创新企业的雇员、产品反向工程、独立进行研究和开发等。从获得技术创新信息的角度看,技术许可、产品反向工程及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是最有效的渠道,但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其他方法效果欠佳,相对也廉价得多。
  1.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表现形式
  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产业内与产业间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 (1)产业内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创新者在其创新成果的推动下,市场份额扩大,利润增加,竞争优势增强。这给同行企业以刺激和启发,他们或者进行新的创新,或者进行模仿、学习,促使自己的产品质量与性能有较大的改善。这就是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溢出效应。一个企业在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减少了其生产成本;而由于溢出效应的产生,其他末在该方面投入的企业的成本也会减少,这便产生了“搭便车”(hee—rider)问题,它会促使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减弱。(2)产业间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不同产业间的产品各不相同,但所用的资源却往往有许多是一样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各行业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因此,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同样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产业之间。一个典型的例证是,机芯片速度的提高,使得新一代的计算机创新产品具有更高的速度,从而大大改进了自动控制、通信等产业领域的技术。就自动控制和通信产业来说,这两个产业内的技术创新有时是以计算机产业的创新为前提的。这就是说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创新效应溢出到了与之相关的自动控制与通信产业。
  其二,国内与国际间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1) 国内技术创新溢出效应。技术创新在一国范围内的扩散,会使该国原来领先的行业加速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从而巩固该国在某些特定优势产业中的领先地位。(2)国际间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公司,进行技术展示,引进新技术诀窍、培训当地劳动力,为当地供应商、分销商提供标准化技术结构等,都是国际技术创新溢出的重要途径。
  2.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特点
  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溢出方向的确定性。一些技术含量高,与其他产业相关度大的产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也较大。仪器产业具有最大的溢出效应,其对化学产品的溢出效应高达92.6%;化学与电器工业的技术创新较多地溢出到非电器产业;而非电器产业的技术创新较多地溢出到运输设备产业。二是收益率的不等性。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使产业的技术创新给投资者和社会带来了不同的收益。首先是创新者不可能获得由创新带来的全部收益,必然有一部分让位于社会;其次,对于不同的产业,投资者与社会的收益率也是不同的。如:科学仪器产业的社会收益率是投资收益率的约8倍;运输产业的社会收益率为投资者收益率的1.37倍(杨武,1999)。技术创新溢出的这些特征对制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企业政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技术溢出效应受如下因素的影响:(1)技术创新成果产权的保护水平。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水平越高,越能有效地抑制技术创新溢出的速度和范围;如果没有严格的创新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成果将会快速地扩散到任何人需要的地方。(2)创新技术的复杂程度。创新技术越复杂,模仿难度越大,溢出速度越慢,范围越小,反之,就会迅速大范围溢出, (3)溢出接收方的能力。溢出接收方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吸收溢出越快,吸收后的效应也越大。(4) 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状况。市场需求越大,模仿企业就越多,溢出效应也越大。(5)技术创新的平均收益率。创新的收益越高,溢出效应就越大。(6)技术创新信息扩散的速度。信息扩散得越快,获得信息的企业越多,模仿者就越多,它将促进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
  4.溢出效应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和消极阻碍双重作用。一方面,由于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存在,获得溢出收益的企业可以减少创新成本,提高技术水平,为市场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创新产品,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和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具有较好的社会收益。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使创新企业不能得到全部的创新收益,边际收益下降。当企业的创新收益小于创新成本时,其将因失去创新动力而不再创新,而对无偿获得溢出效应的企业来说,等待其他企业创新的动机加强,从而在根本上抑制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如,我国哈尔滨中药二厂通过技术创新,开发、研制出治咳新药——消咳喘,产品上市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销售很好,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很受鼓舞。但好景不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竞有20多家企业先后推出与哈尔滨中药二厂完全相同的消咳喘,在众多厂家的低成本优势和强大的销售攻势之下,作为开发、研制者的哈尔滨中药二厂的产品销售额和利润一路下滑,陷入困境(高卢麟, 1996)。如果长此以往,听之任之,大家都去等待模仿,谁还愿意去创新?研究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针对溢出效应对技术创新的消极影响,构建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和保护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于是,产权制度安排作为控制事物外部性的重要手段,在技术产权创新激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产权理论与技术成果产权化问题
  
  研究产权理论与技术成果产权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技术成果产权化是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产权激励机制的前提和基础,是克服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弊端,发挥技术创新中的产权激励功能的重要手段。
  产权是法定主体对资产所拥有的多项权利的总和。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作为一种物权,它具有排他性。产权体现以下两方面质的规定性:(1)产权是依法占有财产的权利,它与资源的稀缺性相联系,它通过人与物的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产权的行使会受到社会的约束或限制,产:权主体应在或契约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具体权利(孙月平,2002)。产权是所有权,却并不完全等同于所有权,如,所有权强调权利主体对其财产的支配与控制,而产权则强调权利主体是否有权利利用自己的财产去受益或损害他人的权益。德姆塞茨曾在《关于产权理论》一文中指出:“所谓产权,就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H·德姆塞茨,1999)。
  产权理论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以科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者在对系统微观经济学和标准福利经济学的根本缺陷进行思考和批判中形成的。科斯认为:市场运行是有缺陷的,它集中体现在所有权权益的外在性小。即使是私有制明确了所有权的归属,但由于所有权范围有交叉,产:权界区含混,所有权权益的外溢不可避免,因而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摩擦和障碍,经济运行必须付出交易成本。也即是说:在实际的经济活动和市场交易中,即使所有权是明确的,所有权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发展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产权理论来分析由公共财产所引起的后果,以及“给未被认可的权利确定所有权”。
  我国学者在研究和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的过程中,对产权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产权的概念可以理解为财产的最终所有权(价值形态的财产所有权) 和法人所有权(实物形态的财产所有权),以及二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产权的存在形式就是有关财产客体、财产主体、财产占有方式以及由外在性引起的两种所有权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的规定。产权理论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运用产权理论保护财产主体的利益。一般来说,财产所有权的排他性和完整性决定了财产主体具有收益权,收益权可以保护财产主体利益。但当共同财产出现(或称外在性现象产生)使得所有权的完整性与排他性失效.财产占有主体的权益不是受损就是受益,因此,只有界定共同财产的主权,即将两种平等权利之间不清的权责利关系划分清楚,所有者权益才不会受到损害。其次,可以约束财产占有主体的经济行为。产权表现为两种平等权利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产权一经界定,所有者与使用者的权益就不得侵犯。如果所有权主体的活动影响到使用权主体的权益,就要受到产权合同或法律制约。产权对财产占有主体经济行为的约束功能,能够稳定社会秩序,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再次,可以促使高效率利用资产。我国的国有企业没有财产所有权,不能充分地享有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置四项权利,因而难以进行全面的、自主的经营活动,其结果不只是财产使用主体处于被束缚和缺乏活力的状态,就是财产的客体也处于呆滞、不能转让、不能流动的状态,成为闲置资产(李家周,2005)。如果运用一定的形式(如股份制形式),通过产权界定,能够实现传统意义的使用权主体向最终所有权主体转换,使二者既有动力又有可能实现资产的高效率利用(何斌,2004)。

  根据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的相关理沦,产权的形成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内在化的所得大于内在化的成本(R·科斯,1994)。分析法学将其诠释为“由私人所有的应该是具有对抗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而由公共所有的应该是具有非对抗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准确地说,所有权应该赋予任何一种资源,只要被称为财产的一组权力将带来使用那种资源的更大效率并由此增加社会财富,只要建立和履行这些所有权的代价小于收益”(罗伯特·考特,1991)。因此,技术成果产权化的决定因素有以下两个:(1)技术成果产权化是否富有效率; (2)建立和履行技术成果产权的费用是否少于收益。当技术成果产权化富有效率并且其收益超过成本时,技术成果即具有私人产:晶的品格,宜于为私人所有。为此我们首先需要考察技术成果产权化的效率问题,这似乎是一个已被证实了的问题,技术成果产权化给予技术成果的创造者以物质的与精神的双重回报,从而大大激励了技术成果的创造活动,如同 “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薪”(郑成思,1997),社会财富也因此增进。19世纪放眼看世界的日本人当时便道:是什么使美国富强?是专利!其次,我们需要审视技术成果产权化的成本问题,由于技术成果具有可共享性与可传播性,因而拥有强烈的外部性,因此,技术成果产权化的成本必然是高昂的。然而技术成果是极其稀缺的资源,它对于社会经济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推进日益重要,当技术成果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时,技术成果产权化的所得势必高于其成本。因此,技术成果产权化是的必然。当然,不能忽略的一个前提是技术成果产权化的制度设计必须合理。即一国的技术成果产权化制度必须与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吻合,能够客观地反映该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需求(吴汉东等, 2002)。
  
  三、产权激励是解决技术创新动力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是指通过确立技术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关系来保证技术创新者获取应有的创新收益,克服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对创新动力的消极影响,激励技术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维护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活力,提高社会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
  经济学家诺恩曾指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因为该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也就是说,没有从制度方面去保证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应该得到的最低限度的报偿或好处(道格拉斯·C·诺思,1991);“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技术创新需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制度的创新”,“一套鼓励技术变化,提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使之接近社会收益率的系统的激励机制仅仅随着专利制度的建立才被确立起来”(道格拉斯·c·诺思,1991)。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在人类技术进步的长河中,正是产权激励机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给技术创新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与活力,带来了技术的巨大进步。在英国的产业革命中,当时先导产业——棉纺织业中的许多发明,如水力纺织机、瓦特的蒸气机等,都是在体现技术产权宗旨的专利制度的保护下创造出来的;1851年,处于产业革命重要时期的法国,为激励技术创新,一年内颁发了大约2000 件发明和专利的特许证;德国专利保护制度对其科学与发展的贡献世人有目共睹,金西顿认为,德国1877年《专利法》为其从1850年的穷国跃升为 1900年的富国起了重要作用;日本的专利制度以完备著称,从而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利申请国,完善的技术产:权保护,使日本创新极为活跃并根植于经济增长之中,日本也藉此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发展成为超级经济大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受到日本强有力的挑战,竞争力下降,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为扭转被动局面,美国政府通过破产、兼并、重组等产权配置手段,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进行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性调整,强有力地刺激了技术创新,在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推动了美国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超历史记录的强劲增长(李时椿,200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信息、知识及劳动力要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早已超过了物质资本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本世纪初,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为5%~20%,而现在已上升为 60%~80%;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也达到了10%~30%,而物质资本增加所作的贡献只有10%左右。显然,科技成果的所有者、劳动者应当拥有对科技成果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权利,应当能够获取技术创新所应带来的创新利益,消解“搭便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其技术创新的智慧和积极性。而技术创新的确立与保护,正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产权规定了人们与创新成果的所有关系,使技术创新者的创新权益得到法定的认可和充分、有效的保障,使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对创新者利益的损害得以有效的控制或消除,这使产权成为激励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制度,产权的明确界定及结构优化对资源配置和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产权的法权性、稳定性使人们具有一种安全感,技术创新在这样一种制度氛围中会获得强大的激励,创新者从产权激励中获取的利益保障,会转化为推动技术创新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在技术创新的市场激励、政府激励等诸种激励手段中,产权激励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
  11]杨武.技术创新产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高卢麟.总结经验,认清形势,大力推进企业专利工作[N].专利报,1996-11-04.
  [3]孙月平.产权制度改革中技术股份化问题研究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H,德姆塞茨.产于产权理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0,(6).
  [5)李家周.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5).
  [6]何斌.关于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学院学报,2004,(1).
  [7)[美]R·科斯、A·阿尔款、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9]郑成思.版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0]吴汉东,胡开忠,等.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出版社,2002.
  [11][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12]李时椿.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核心:产权激励[J].江汉,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