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所有权与中国工业经济效率
已有的对于改革以来效率的理论研究,大都基于产权经济学理论,集中于分析中国不同所有制工业的比较效率差别,及其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些研究通常得出如下的结论:国有产权的效率低于私有产权,非国有企业具有比国有企业更高的比较效率优势。因此,企业财产的公有制被认为是导致国有企业相对效率低下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不存在市场失灵的竞争性市场上,理论和实证都支持这样的结论,私有产权比公有产权更有效率。但在原来不存在市场制度和市场制度不完善的转型经济当中,这一结论并不是强有力的。对于没有采取大规模私有化的转型经济,产权理论的观点并不能够有效解释在产权不完善和制度环境不完善下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转型中的中国工业增长是在微观企业产权改革严重滞后下进行的。按照产权理论的逻辑,在国有产权没有进行大规模私有化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效率改进似乎是不可能的。但中国的现实是,改革以来不仅非国有企业的效率得以改进,而且国有企业的效率提高也是不争的事实。例如,谢千里等(1995)的统计显示,在1980~1992年间,国有工业企业的TFP 年均增长率是2.5%;林青松(2003)的显示,在1992~1996年间,国有工业企业的TFP 年均增长率是3.12%,在1996~2001年间是1.79%。显然企业产权并不是转型中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起点和根本决定力量。
进一步,如果认为产权改革是重要的,那么仅仅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是否一定会带来经济绩效的改善呢?产权改革只是改变了经济主体的激励,产权改革能否促进经济效率的改进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如果产权改革不能与竞争相伴,那么在垄断市场的情况下,私有产权不仅不会带来经济效率的改善,反而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显然,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状况对不同所有权企业的市场行为导致的经济绩效差异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且产权理论也无法有效解释在行业层次上,不同所有权工业之间的利润率巨大差异;在某些行业尽管国有所有权工业企业效率低下,但是其经济效益也可能较高;而且在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的产业市场当中,非国有企业的进入竞争不仅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且两者的竞争还影响到私有企业的目标和行为,从而对市场绩效产生影响。
改革以来,中国工业行业绩效变化一个重要特征是行业利润率的持续下降。那么在中国工业财务绩效持续下降的同时,中国工业的生产率是否也在下降呢?改革以来,许多学者都曾对中国工业中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 进行过估计(注:对此问题的一个全面的综述性分析是由张军(2003)给出的。),对于整个工业生产效率的代表性经验估计主要是由陈宽(1988)、张军(2002)等给出的,这些估计结果显示的一个共同结论是,尽管改革以来整个工业的财务绩效在下降,但是中国工业的生产率得到迅速的提高,这说明中国工业的整体效率是在上升的。这样,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工业整体的市场绩效变化表现出效率和利润率背离的一个悖论现象,这与经典产业组织理论的效率和利润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明显不同。
二、理论框架与假说
(一)SS-C-P分析框架
以贝恩为代表的正统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将结构—行为—绩效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但是SCP 框架及其基本结论是建立在产业组织具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和私有所有权的假设基础上的。正如贝恩(1968)所说,“产业组织理论是将建立在私有企业和自由市场基础上的制度和政府体制作为前提假定的”,“产业组织分析的基本单位——企业是指私人拥有的商业组织,它主要从事追逐利润机会的生产活动。”“在自由市场上,每个企业都根据自身的利益来从事买卖活动,私有企业和市场竞争是产业组织分析的基础。”显然,“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是以非规制的自由市场上的私有企业有效运营为基础的,它并不来分析其存在的政治和政府体制。至少大多数人相信产业组织的变化并不会引起私有企业和自由市场基础的改变”(贝恩,1968,p39)。正统产业组织理论在解释具有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产业组织绩效时无疑是有解释力的。在市场经济当中,对利润来说,市场结构是内生的,企业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长期来看,市场结构显然受到市场行为的影响”,因此,“这些研究当中的所有变量都是内生的”(Schmalensee ,1989,p952)。
但对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渐进转型的中国来说,由于不同行业市场化进程的不同,以及国有所有权和非国有所有权之间存在巨大的制度差异,中国工业行业实际上是由追求非利润最大化的国有企业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非国有企业组成的“混合经济”体制。正统产业组织理论将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看作是决定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对于转型经济国家,这些因素并不足以解释产业市场绩效的差异。因为在转型经济中,所有权的变化和产业组织变化之间存在彼此相互影响的关系,抛开所有权结构的变化来分析市场结构的变化,或者抛开市场结构的变化来分析所有权问题,都无法有效解释转型中的中国产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变化。因此,在解释中国产业组织绩效时,建立在完善市场体制基础上的SCP 范式必须加以修正。
国内学者马建堂(1993)较早指出,影响企业行为的深层次因素是所有制内部结构,并进行了实证检验;金碚(1999)则建立一个将制度体制作为外生变量的SCP 分析框架;刘小玄(2003)则明确地将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的相互作用作为分析中国转轨经济市场绩效的重要内生变量。显然,要有效解释中国工业组织的变化,所有权结构是一个内生变量。根据“任何一个结构性变量的加入都应该有助于解释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贝恩,1968)的原则,在分析转型中的中国产业组织绩效时,将所有权变量内生化,形成“所有权结构(S )、市场结构(S )—企业行为(C )—经济绩效(P )”的SSCP分析框架将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注:贝恩(1949,1968)最早指出,产业组织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结构、组织和所有权”。集中度是指少量单位对整个经济资源的大比例所有和控制,因而所有权集中度、决策和控制的集中度和企业行为控制的集中度是集中度的三个核心问题。)。
对于中国工业市场绩效来说,市场结构和所有权结构是两个基本的决定因素,所有权结构和市场结构是相互影响的,所有权的变革会带来市场结构的变化,市场结构的变化也会促进所有权结构的改变,二者的不同组合模式带来了不同的市场绩效。市场结构和所有权结构不仅直接影响市场绩效,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市场行为对市场绩效产生影响。所有权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行为目标,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行为选择方式,进而决定了市场绩效状况。因此,市场结构和所有权结构决定了企业市场行为;在市场结构和所有权结构给定的情况下,企业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
(二)理论假说
本文的基本假说是:市场竞争和所有权共同决定了产业绩效。企业所有权的变化对企业行为和绩效有重要影响,因为所有权的改变将会改变企业决策者面对的激励结构、行为和管理活动。所有权的配置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企业所有者的目标和经理绩效监督系统。竞争是推动产业经济绩效改善的重要力量,竞争程度提高不仅激励企业改进效率,而且还推动了所有权结构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并带来一系列更有效率的新的制度安排和更高效的产业组织的出现。
第一,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市场结构的核心是垄断和竞争的关系问题,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企业的市场行为选择,并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有效的市场竞争会促使企业采取效率导向的企业行为,这不仅会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会激励企业经营者提高运营效率。因此,有效的市场竞争会促进市场绩效的改善。垄断和无效的市场竞争行为不仅会恶化资源的配置,而且会使经营者缺乏提高运营效率的激励,带来较低的企业内部效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短期的价格升降和长期的生产能力调整会带来较理想的市场绩效。但是由于竞争和规模经济的矛盾会带来“马歇尔冲突”问题。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产品差别化形成的不完全替代性,企业的行为更多的是进行非价格竞争,但是同时会带来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非价格竞争的问题。在垄断市场上,垄断企业的效率激励较弱,会产生配置的效率问题和X 非效率问题。在寡头市场上,少数几家大企业占据市场,在某些行业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策略性行为是主要的行为选择,但是长期的策略性相互作用会导致企业之间的串谋和排斥进入的行为,这会降低市场绩效。
第二,所有权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往往被假设具有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利润最大化目标成为理论分析中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是一个更为根本的事实是,企业本身是不会有目标的,只有个人才是有目标的(海和莫瑞斯,中译本2001,P409)。企业作为一种契约性制度
安排,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的联结(Jensen &Meckling ,1976),企业内部不同利益主体——股东、经理、员工等的利益追求和相互作用是企业总体目标和总体行为的根本决定力量。不同的所有权结构以及相应的治理结构会具有不同的激励约束体制,从而形成不同所有权企业的不同行为目标和市场行为选择。一般说来,传统的国有企业是高度政企合一的企业制度,服从国家的偏好和完成国家的计划指标是主要的行为追求,企业行为具有被动性和受约束性,因而缺乏有效的效率激励,市场绩效相对较低。转型中的放权让利改革和部分民营化改革使传统的国有企业具有了一定的利润动机。但是由于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出现了经理拥有控制权的现象,企业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不计成本扩张和进行恶性价格战的倾向。在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市场绩效可能并不会明显改善。相对说来,私有所有权企业由于相对有效的治理机制,企业的利润动机较强,企业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效率取向。在有效竞争的市场上,它会采取追求效率、追求高市场份额的行为,并促进了市场绩效。但是在无效竞争的市场上,私有所有权企业会具有排斥对手以寻求垄断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的倾向,这可能会恶化市场绩效。
第三,市场结构和所有权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有效的市场竞争和有效的所有权的结合可以带来市场绩效的提高。垄断、无效的竞争和低效率的所有权可能会带来较低的市场绩效。当所有权结构的改变不能与有效的市场竞争相伴的时候,所有权变革并不一定会促进市场绩效的改进。无效的所有权结构和竞争的市场相结合的时候,尽管竞争可能会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却可能会使企业产生严重的运营非效率和竞争行为扭曲。在渐进转型的中,有效的市场竞争和有效的所有权安排的结合会带来较高的配置效率和内部效率;无效的市场竞争和低效的所有权安排的结合会带来较低的配置效率和内部效率;仅仅引入竞争而不改变所有权结构会促进配置效率的一定程度改善,但是并不会促进内部效率的提高;仅仅进行所有权变革而不打破传统的垄断市场结构,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内部效率,但由于缺乏市场竞争,这种改进是不确定的,而且可能会恶化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四,市场结构和所有权结构的相互影响。
市场结构和所有权结构也存在互相的影响。在渐进转型的经济中,垄断的市场结构往往产生垄断的受益集团,改变其所有权结构的改革成本相对较高,这会使垄断行业的所有权变革放慢,市场竞争会迅速消除垄断租金,所以竞争的市场则促进了所有权结构的优化;国有所有权往往是和垄断市场联系在一起的,非国有所有权往往是和竞争性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不同企业的市场行为也使市场结构和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呈现出多样性。
第五,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对市场结构和所有权结构的反向作用,在位主导厂商的过度沉淀性资本投资和提高对手成本的进入阻止行为会使市场的垄断性增强。相反,如果新企业具有更高的效率优势和更强的市场导向与利润动机,新企业的进入会明显增强市场的竞争性,促进市场结构的改变。同时如果新企业的进入竞争迅速侵蚀了在位厂商的垄断利润,并减低了相关利益主体的垄断租金的预期值,则进入竞争会明显促进不同的制度设计主体加快所有权改革,促进所有权结构的优化。在渐进转型的经济中,不断强化的竞争是促进所有权改革的重要力量。另外不同的市场绩效也会对市场结构和所有权结构产生影响。市场垄断利润越高的行业对新企业越有吸引力,在位主导企业的阻止进入的激励越强,所有权变革往往明显滞后。市场进入壁垒越低的行业,垄断利润丧失得越快,所有权变革往往较早得以推进。
三、实证检验
(一)模型与数据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评价市场绩效的指标通常是收益率、价格—成本加成、托宾比率。这三个指标实际上主要反映市场静态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体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这些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资源配置效率情况。但由于渐进转轨中所有权变化的行业非均衡性,直接对所有权和利润率关系进行估计会带来同时偏差(Simultaneity Bias )的问题,很难反映产业运行的真实状况,它们更多地反映了所有权差异对整个的影响情况。而且采用利润率指标的分析多是以横截面的方式进行分析,动态的利润率往往波动性较大,因而,利润率无法有效反应市场进入竞争和所有权变革对市场绩效的动态改进,它们提供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难以全面准确反映工业经济效率的改进及其相关因素的贡献。因此,利润率并不是判断转型中工业市场绩效的最有效指标。从动态来看,经济效率的改进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和市场绩效的持续改善是最关键的。经济转型的一个根本的目标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因此评价竞争和所有权的影响,生产效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生产率指标不仅可以反映竞争、所有权对工业绩效的动态影响,而且它还消除了利润率指标可能存在的不精确性问题,更准确反映竞争、所有权对中国工业动态效率改进的影响。所以本文从经济效率的角度,采用1980~199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竞争、所有权和二者共同作用对转型中的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的影响进行计量检验。
根据前文分析,工业效率影响因素的基本方程是:TP=f(k/L ,com ,own ,com ·own,u),其中使用的是线性模型。TP表示产业效率,com 表示市场竞争性,own 表示非国有所有权的比重,com ·own 表示非国有所有权和市场竞争的共同作用,u 是随机项。
反映产业经济效率的最好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TFP ),但由于改革以来中国统计数据的缺乏和不同经济周期数据波动性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并没有提供一个可以比较的资本数据,所以建立一个时间序列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的准确性往往受到影响。这里选择工业总产出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来作为衡量工业经济效率变化的指标。其中工业总产出采用张军(2003)的价格指数,对工业总产值指标经过价格缩减,得出真实工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用真实工业总产值除以劳动力人数来表示。
反映市场竞争性的最好指标是市场结构指标,通常比较精确的是赫芬达尔指数,但由于中国改革以来的统计数据只在个别年份提供了行业企业数据,因此无法获得衡量市场集中的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根据古诺模型分析,随着市场企业数量增多,市场竞争性逐步增强,竞争性市场上企业数量是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转型经济中,中国工业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非国有企业的大量进入本身就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性;而且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出于地区利益考虑,各个地方政府所投资兴建的企业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注:江小涓(1999)曾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因此,我们选择工业企业数量作为反映市场竞争性的指标。所有权的变化主要采用非国有所有权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来表示。
在转型中,竞争和所有权并不仅仅是单独起作用,二者之间的共同关系也会影响到市场绩效,因此我们用com ·own 表示非国有所有权和市场竞争的共同作用。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建立如下的待估计多元回归方程:
LnY=α+β[,1]Lnk/L+β[,2]com+β[,3]own+β[,4]com ·own+ε(1)
Y/L=α+β[,1]Lnk/L+β[,2]com+β[,3]own+β[,4]com ·own+ε(2)
其中LnY 表示总产出增长率,Y/L 表示劳动生产率,com 表示市场竞争性,own 表示非国有所有权的比重,com ·own 表示非国有所有权和市场竞争的共同作用,是随机项。所有的变量数据均来自《统计年鉴》1980~1997年的相应年份,其中总产值和固定资产分别采用张军(2003)给出的总产值价格指数和固定资本价格指数进行了换算,变量的定义和数据的描述性分析见表1.
(二)计量检验结果
表2为OLS 回归估计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1)市场竞
争和工业总产值增长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反映了市场竞争是促进中国工业总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非国有所有权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呈明显的正相关,国有所有权与增长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反映了以国有所有权比重下降和非国有所有权比重上升为特点的所有权变革也是促进工业总量增长的因素,国有所有权对工业总量增长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可能起阻碍作用。(3)在不考虑竞争和所有权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对劳动生产率呈明显的负相关,这反映了市场竞争可能降低劳动生产率。(4)在不考虑竞争和所有权共同作用的情况下,非国有所有权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呈明显的正相关。反映了以国有所有权比重下降和非国有所有权比重上升为特点的所有权变革是推动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改进的一个重要因素。(5)竞争和所有权的共同作用与劳动生产率呈明显的正相关,这反映了竞争和所有权的共同作用是促进劳动生产率改进的重要因素。
综合计量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市场竞争和所有权变革都各自促进了工业总量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有权变革始终是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市场竞争只有在和所有权结合时才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充分的竞争和有效的所有权结构的结合对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是有改进意义的,竞争和无效的所有权组合并不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反而会恶化经济效率。可见,所有权结构与市场竞争之间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在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必须进行所有权改革,竞争的市场与有效的所有权结构的有机结合是转型经济效率提高的关键。
四、结论
通过采用1980~199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的分析显示,市场竞争和所有权变革都各自促进了工业总量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充分的竞争和有效的所有权结构的结合对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是有改进意义的,竞争和无效的所有权组合并不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反而会恶化经济效率。可见,所有权结构与市场竞争之间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在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必须进行所有权改革,竞争的市场与追求效率的企业行为的有效结合是转型经济效率提高的关键。
本文分析的基本政策含义是:中国应继续强化竞争和深化所有权改革,建立一个不同所有权企业有效竞争的市场体制。为此进行的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开放垄断、资源性行业等垄断性行业的进入管制,为不同所有权主体创造公平竞争条件,以及建立反垄断司法体系等是重要的政策选择。
「」
[1]Bain ,(1959),Industr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2]Bain ,(1968),Industr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3]Chen ,Kuan,Jefferson ,and Rawski,(1988),"Productivity Change in ChineseIndustry:1953-1985",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2:570-591.
[4]Jensen and Meckling,(1976),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305-360.
[5]Schmalensee,(1989),"Inter-industry Studies of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In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ed.Schmalensee and Willig ,North-Holland.
[6]多纳德·海,德里克·莫瑞斯,钟鸿钧,王勇,等译,张维迎校: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出版社,2000年。
[7]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8]林青松。改革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1995(10)。
[9]刘小玄。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J].经济研究,2003,(1)。
[10]马建堂。结构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1]谢千里,等。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可靠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5,(12)。
[12]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2,(5)。
[13]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J].经济学季刊,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