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通货紧缩的深层分析
当前我国一方面物价走低,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需要更多的商品。造成这种低价滞销的局面不是一日之工,是长期的货币增值的必然结果。所谓的货币增值就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变大了。货币增值刚开始时,物价走低,消费过热,但是人们手中的钱是有限的,增值时间过长后便出现今天这种低价滞销的局面----即所谓的通货紧缩。针对这种局面不少人问,为什么不让物价偏高呢?为什么不给人们多发钱,让他们消费更多?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本文将重点分析物价为何偏低,人们为何不消费的深层原因,以便我们知道哪儿出了错,从而知道应该怎么纠错。
首先,近三年出现了国际性的通货紧缩,这加深了我国通货紧缩的程度。但是以我国现有的实力很难在改变国际通货紧缩上有所作为,对此,我国除了硬扛还是硬扛。这是没有法办的。我国系统自身的问题才是我国通货紧缩如此之深的根源,是我们必须关心的。
一、长期的“稳定物价----零通胀”政策是导致今天低价滞销的最主要原因
自1996年通货膨胀和1997年泰国危机之后,我国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政策抑制工资物价,并以“零通胀”而宣告大功告成。然而这个成功正是今天低价滞销的主要原因。“稳定物价”是违反经济的,经典的理论中也不曾有充足的理由支持这个论点。虽然“稳定物价”是国际上的通用政策,但是在国外一直有一条经验在打破这个政策。这条经验是“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毫无疑问,“零通胀”意味着我国丢掉了这条宝贵的经验。那么,物价为什么不能稳定呢?这里先介绍两个价格规律①。【注①:见曹国奇《价格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一﹞价格互动规律。一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要因此而上涨,且上涨总量与降低总量相等。工资因此而上涨。
﹝二﹞价格上涨规律。随商品品质不断提高,劳动对象品质不断降低,物价不断上涨。工资因此而上涨。
这两个规律是这样得来的:在生产领域不管是什么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必将表现出同样的要素消耗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这样为了保证多生产的商品卖得出去,最终必须给消费领域﹝终端﹞多发相应的货币----即涨工资。若不多发货币,则货币的购买力增强,货币增值。由于工资的这种上涨始终与商品数量同比增加,所以物价水平不变,只是价格总量﹝即总产值﹞增加了。同样的原理,当同样的耗费生产出更高品质的商品时,人们的工资必须上涨,以购买增加的品质。但是由于此时的商品数量还是原来那么多,所以物价上涨。
毫无疑问,“稳定物价”只反应了价格互动规律的一半,因为我们在稳定物价的同时也稳定了工资。显然,一旦工资稳定了,则还是原来那么多钱现在要买完更多的商品,其结果只有一个,物价降低,货币增值----即钱值钱了。这就是说工资一旦稳定了,物价不可能稳定,必须降低。我们之所以总是发现工资稳定了物价便稳定了,大概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短期内这种物价降低的幅度太小,我们察觉不到;二是现有的物价统计方法都不全面,出现了遗漏;三是贮藏货币退出贮藏状态缓冲了这种物价降低;四是最大利润法则会延缓了的降价行为。这种延缓现象是导致实际工作中坚信“稳定工资便稳定物价”的实践原因。
经典理论认识不足是我们坚信“稳定物价”的理论原因。经典理论中没有认识到价格互动规律,认为工资上涨了物价一定上涨,且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等同起来,所以提倡稳定物价与稳定工资同时进行。毫无疑问, “适度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与价格上涨规律是相吻合的,但是“稳定物价”则完全与这个规律背离。
自凯恩斯之后,西方国家没有真正地“稳定物价”,而是“适度通货膨胀”。这使价格上涨规律得到了部分满足。在工资方面,西方国家也大多制订了以“最低工资”为中心的一系列法案,使得工资能随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上涨。毫无疑问,这两方面基本上反应这两个价格规律的内涵。然而,我国则不然,实现了所谓的“零通胀”。在近几年的工资方面,若将农民也算在内,最大的可能是我国的工资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降低,稳定工资也没做到,高速的经济增长率背后居然(可能)是生活水平的倒退。这严重地违反了这两个价格规律,且持续的时间特别长。生产的目的在于消费,工资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增涨严重地违反了这一原则,从而问题沉淀下来,来个大爆发,出现低价滞销。应该说今天的低价滞销有这么平稳,是得益于中央的架驭能力还行,否则会更糟。
须特别一提的是:﹝一﹞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始终掌握发工资的主动权,这样在最大利润法则的制约下企业总是倾向于支付最少的工资,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工资是不具备自主上涨倾向的,工资的上涨总是以经济动荡,如罢工、游行、经济危机等为代价的。这便要求政府介入,迫使工资随经济的发展不断上涨。﹝二﹞我国一直在推行“低工资促出口”的政策,这制约了工资的上涨。其实进出口仅占国民经济的零头,这种政策是捡了芝麻丢西瓜的政策。储备外汇同储备金子一样是低用的,国际竞争力不是靠廉价劳动力来维序的。
二、经济系统失配是造成今天低价滞销的另一个祸首
我们习惯将经济系统失配称为经济结构失调,这不准确。在正常的经济系统中,消费积累关系、生产结构、消费结构(终端)三方面是相互匹配的,否则经济系统就会混乱,造成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②。【注②:究竞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失配自身往往不作主,而是取决于其它因素的诱导。】其中,消费积累关系指生产与消费在量上的关系,由社会平均利润率决定。这里先分析经济系统失配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过快是经济系统失配的一个重要原因。消费积累关系、生产结构、消费结构这三方对经济增长﹝或倒退﹞的反应速度是不一样的。消费积累关系的反应速度最快,但是其变动往往不直接表现为账面的利润率变动,而是往往以货币的增值和贬值间接地表现出来﹝货币增值使积累率偏低,货币贬值使积累率偏高﹞;消费结构的反应速度居中;生产结构由于受投资、转产、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反应速度最慢。当经济发展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将提高,但是各种消费品在量和质上的变化却与此不一致,从而消费结构发生改变。,经济发展越快,消费结构变化也越快。但是,生产结构的反应速度太慢,跟不上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于是二者间的失配。
由于经济系统有一定的免疫功能,所以会自动调整失配。然而经济系统运行的最高准则是效益二字,而恢复原来匹配状态的代价太大,且几乎不可能,所以会作出另一种选择,三方都作调整,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一个新的匹配状态。由于消费积累关系的反应速度最快,所以即使经济系统的失配与它没有关系,但是在建立新的匹配过程中它的变动也是最剧烈的----以使调整时间最短,从而表现出货币增值或货币贬值。毫无疑问,我国当今消费积累关系的变动是以货币增值表现出来的。
﹝二﹞价格差规律③【注③:见曹国奇《价格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是造成经济系统失配和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该规律是由于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在各部门﹝或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若以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的更新速度为标准,则凡发展快的部门﹝或地区﹞其商品的价格偏高,表现为利润率和工资偏高;凡发展较慢的部门﹝或地区﹞其商品的价格偏低。目前最大的价格差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该规律的作用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它使得经济系统的领头羊----高新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坏的一面是它与平均化规律相悖,打破经济系统的均衡态,制造了贫富差距。与计划经济相比较,价格差规律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自由度极大,几乎没有制约,其对经济系统的破坏行为只有到了平均化规律无法忍受,采取了惩罚行动时才告停止。但是平均化规律的惩罚是严厉的,轻则是通货膨胀﹝紧缩﹞、经济危机这种小儿科,重则是恐怖、战争这样的脑手术。因此我们对价格差规律不能掉以轻心,政府应主动介入经济,以抑制它的作用。
毫无疑问,我国近几年几乎没有任何抑制价格差规律的举措,居然将农业完全交给了市场,居然阻制价格偏高商品的价格降低﹝如电器、电力、电讯﹞。这是很可怕的,我国必须尽快在这方面有所行动,必须注意到美国在补贴农业问题上的决不让步的理性行为,再不能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了。价格偏高行业的价格大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不会造成通货紧缩。这里关键在于价格偏低商品的价格因它们的价格降低而上涨没有,工资因它们的价格降低而上涨没有。这两个上涨保证了,彩电行业再怎么价格大战,要降低到目前这个程度是不可能的。
﹝三﹞政府行为不当是系统失配和普遍供过于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为实现高速,一直在奉行“傍大腕”策略,不管是政策投入还是资金投入都是扶强不弱,扶大不扶小,唯利是投,是典型的行为。在市场经济初期,国家需要培养一批领头羊以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傍大腕”策略是必需的,但是在领头羊培养起来后还奉行“傍大腕”策略就不对了,这是和企业抢饭碗。我国现在的情况是,企业和政府扎堆了,走到一起去了,贫弱低利的行业、地区和中小企业没人理,要钱没钱,要政策没政策。这不仅加深了经济系统的失配,而且扩大了贫富差距和相对加大了失业率。同样一笔投入﹝政策、资金﹞投在贫弱的地方,由于采用的文化信息量较少,从而创造的价值(GDP)的确少了许多,但是其平衡经济系统的意义重大,其缩小贫富差距的意义重大,其增加就业量的意义重大;但是整个经济系统因平衡后而多创造的价值﹝GDP﹞远大于这种少创造的价值﹝GDP﹞④。【注④:见曹国奇《价格论》之价值创造定律,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
政府的真正经济职能不是挣利润,挣GDP,而是平衡经济系统。政府挣利润干啥?政府只是一个平衡器。一个平衡的经济系统才是健康强壮的经济系统,才经打,而一个不平衡的经济系统便是一个虚弱的经济系统,不经打。我国现在的GDP增长速度高极了,而百姓的收入上不来,这完全是虚胖。在加入WTO的今天,我国这种虚弱的经济系统是不经打的,很难保证我国不是下一个泰国和阿根廷。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扩张财政都是生产性的,所以这是加深商品普遍过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投资需求虽然要按乘数原理拉动需求,但是这短暂的,因为稍长期上投资需求又将按同样的乘数原理产生供给。所以在工资上不来的情况下,投资需求最终反而加深了需求困难。扩张财政是以工资同步上涨为前提的,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能自主上涨工资的机制。我国没有真正弄懂凯恩斯理论,这就是1999年我国一度止住了物价走低,而几个月后物价又继续走低的原因。扩张财政的根本任务在于平衡经济系统而非增加GDP,增加GDP只是必然的结果。在我国当前,直接给人们发钱来刺激终端需求才是现实的,这同样能按乘数原理拉动经济,从而增加就业量。经典理论中往往强调工资上涨降低就业量,这是片面的。真正的就业量是这二者的差值。
三、贫富差距是加深低价滞销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的贫富差距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即个人和部门﹝或地区﹞。除上面的原因外,造成我国贫富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还有三个方面:一是钳位效应。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交往十分密切,从而与发达国家密切者及易富裕者的富裕程度被钳位到更高的水平。譬如工资,若没有钳位效应时的高收入为20万元/年,则有钳位效应后的高收入必将大于20万元/年。二是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是造成城乡差别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对我国城乡差距的形成而言,二元体制的作用比价格差的作用还大。三是贪污和暗收入。
贫富差距过大是当今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人的本性和心理上讲,人们具有竞相消费的天性和习惯。但是消费竞争的程度与贫富差距成反比。当贫富差距为零时,消费竞争最充分,从而消费量最大,存钱率最低。反之,消费竞争受阻,存钱率很高。当贫富差距过大时,富者在获得一定消费优势后,尽管还有更多的消费等着他,但是他己没有消费的动力,转而存钱;穷者由于太处于消费劣势,玩不起,只有退出竞争游戏,转而存钱,以图其它或将来。穷人只有在绝对贫困时才不存钱。
消费竞争不充分才是存钱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在我国阻得消费竞争的另两大因素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习惯和社保低劣。经典竞争理论中主要考查的是生产竞争,几乎没有考查消费竞争。在发展成“生产力大于消费力”的今天,“促消”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将是政府工作的重点。现在“促消”比“促产”重要。
四、政策建议
当今的大势是生产力大于消费力,这决定了政府经济行为的重点是“抓改革促消费”而非“抓改革促生产”。凯恩斯强调扩张财政的重点是投资需求,这是由于他所处的大势与现在不同。那时是饥饿市场,“生产创造需求”还是很管用的,但是世道变了,现在是饱和市场,生产不怎么创造需求。现在扩张终端消费很重要,而在我们这个勤俭持家的国度里扩张终端消费显得更加重要。在此我们必须看清政府的地位,以明确政府该做什么。经济系统养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生产,一个是消费﹝终端﹞。政府是管家,一边给这个儿子发工具,一边给那个儿发钱。现在是消费这个儿子的钱不够,也不会花钱,所以管家得给这个儿子多发点钱,然后再打两板子让他去花钱。所以:
﹝一﹞可考虑给农民和城镇贫困者发一定的定向购物券,先将物价激活再说。人为制造通货膨胀始终是解决通货紧缩的有效办法。
﹝二﹞给农业补贴。由于加入了WTO,保护粮价的政策已行不通,我们只有硬性补贴农产品的选择。
﹝三﹞顺势起动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险。一下子发很多钱给农民养老是不现实的,但是每月发三五块钱其意义也非常重大。
﹝四﹞增加城镇社保投入,同时在全国统一实行重大疾病保险制度,并由政府统一买单。据网上学者林昙估算,由政府统一买单可节约保险费40%。
﹝五﹞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限定最高工资,同时强令工资上涨。在当前应实行工资倒长制,即低工资多长一些,高工资少长一些,再高工资不长。
﹝六﹞应调高个人所得税的起步价,同时加大极高收入的税率。800元的起步价太低,极高收入的税率也太低,这不利于纺锤形工资结构的形成。
﹝七﹞对大量个人存款和大额不动产征高税,以迫使富者消费或投资,打击真正的食利者。
以上﹝五﹞~﹝七﹞条中应采用比例制,保证法令的灵活性。像800元起步价这样的数字制条例是没有灵活性的,不能与时俱进。其制订的那一年是合理的,可是几年后便不合理了。我们可以以平均工资为比例基点,超过平均工资的多少倍数便开始征税,超过更多的倍数便封顶。我国许多政策条例都是因为采用了僵化的数字制而没法执行的。我们应大力推行法令比例化。
﹝八﹞大力扶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同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发展中小银行。目前的大银行不适合与中小企业打交道,因为交易成本太高。
﹝九﹞己有的筹集财政措施是不能保证财政需要的,国家可印钱充实财政。只要印钱适度,货币既不增值也不贬值,其原理同政府储备外汇相同,但用途相反⑤。【注⑤:见曹国奇《价格论》之价格趋动,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