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购买力平价理论:概念、证据与运用(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郑超愚 张南松 张瑶 时间:2010-06-25

 

  (二)结构稳定性与变量代表性检验

  以基于样本集I的动态PPP理论结构方程式Y/YPPP=C0+C1.Y-C2/Y的估计结果Ⅰ,作为动态PPP理论的基准计量模型。通过附加时间趋势和非人均国民总收入变量而对动态PPP理论结构方程式Y/YPPP=C0+C1.Y-C2/Y重新估计,检验其基准计量模型的结构历时稳定性和变量充分代表性。

  定义虚拟变量DRIFF,2004年DRIFT=0而2003年DRIFT=1;使用表2的GDP增长率指标GROWTH和商品服务贸易占GDP比重指标TRADE,分别指示国家或地区的增长速度和贸易依存度,建立动态PPP理论基准计量模型从2003年到2004年的结构稳定性检验以及(单一)人均国民总收入变量的代表性检验的备择假说:

  (1)基准计量模型的截距项跨年度漂移从而其结构历时不稳定,附加截距项变量DRIFY因而具有解释能力,即零假说Ha:

  Y/YPPP=C0+C1.(Y.USD)-C2/(Y.USD)+C3.DRIFT;

  (2)基准计量模型的系数项跨年度漂移从而其结构历时不稳定,附加系数项变量DRIFT因而具有解释能力,即零假说Hb:

  Y/YPPP=C0+C1.(1+C3.DRIFT).(Y.USD)- C2.(1+C4.DRIFT)/(Y.USD);

  (3)基准计量模型忽略经济增长速度变量的解释能力从而其变量代表不充分,附加增长率变量GROWTH因而具有解释能力,即零假说Hc:

  Y/YPPP=C0+C2.Y-C3/Y+ C3.GROWTH;

  (4)基准计量模型忽略贸易依存度变量的解释能力从而其变量代表不充分,附加贸易比重变量TRADE因而具有解释能力,即零假说Hd:

  Y/YPPP=C0+C2.Y-C3/Y+C3·TRADE。

  基于样本集Ⅲ而使用OLS方法依次估计零假说Ha与Hb,基于样本集Ⅰ而使用OLS方法依次估计零假说Hc与Hd,以观测所附加时间趋势和非人均国民总收入变量的统计显著性及其对基准计量模型的结构方程形式和总体拟合程度影响,最终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与表3的估计结果Ⅰ比较,表4从Ha到Hd的各种零假说的总体拟合程度改善微弱,人均国民总收入变量回归系数C1与C2无明显变化,而时间趋势与非人均国民总收入变量回归系数C3与C4无法通过显著性统计检验。表4的单方程检验结果拒绝从Ha到Hd的全部零假说,即动态PPP理论的基准计量模型是从2004年到2003年结构历时稳定的,并且既有人均国民总收入变量能够充分代表经济增长速度变量和贸易依存度变量的可能解释能力。

  四、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的情景预测

  (一)可形式与情景预测方法

  依据动态PPP理论的基准计量模型,在样本集Ⅰ中排除拟合离差在1标准差以上的奇异样本点而形成包括2004年度132国家和地区而容量132的样本集W132。基于样本集W132,使用OLS方法重新估计动态PPP理论结构方程,取得有良好统计性质的动态PPP理论可计算形式(5)。

 

  (26.68627)  (29.00631)  (-5.312966)

  R2=0.902361  adj R2=0.900848   S.E.=0.094662

  图3为基于样本集W132的变量Y/YPPP对变量lnY的散点图轨迹及其拟合曲线。对于样本点,Y/YPPP指标实际值=0.25466893,Y/YPPP指标拟合值=0.36542406,而相应拟合离差=0.1107551。

 

  依据动态PPP理论的可计算形式=C0+C1.Y-C2/Y,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基本驱动力量是双重的,包括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增长△YCN通过边际增长机制△()=C1.△YCN-C2/△YCN必然导致中国Y/YPPP指标增加,以及拟合离差收缩可能导致中国Y/YPPP指标朝向世界趋势=C0+C1.YCN-C2/YCN增加。

  区别人均国民总收入的高速增长情景与低速增长情景以及历史拟合离差的全部消失情景与全部保持情景的组合类型,使用图4的情景预测方法预测2006—2010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趋势;其中,FAB连线平行由式(4)表示的世界趋势线,AC以及BD垂直距离与拟合离差相等。如图4,从2004年初始位置F出发,至2010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从YCN_04水平增加到YCN_10水平,而中国Y/YPPP指标与世界趋势的拟合离差

或者完全保持2004年拟合离差距离面或者完全消失,共同界定以位置A(低速经济增长而拟合离差保持)、位置B(高速经济增长而拟合离差保持)、位置C(低速经济增长而拟合离差消失)与位置D(高速经济增长而拟合离差消失)为极限的2010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分布空间。

 

  (二)2006—2010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趋势

  表5为2010年人均GDP水平的情景预测过程;其中,2006—2010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的下限假设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和社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预期目标值,其上限假设参照十五计划时期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的计划目标为7%而实际完成目标为9.5%的经验,在下限假设基础上增加2百分点。

 

  依据动态PPP理论的可形式=C0+C1.Y-C2/Y,与2010年中国人均GDP水平YCN_10对应的世界趋势=C0+C1.YCN_10-C2/YCN_10,其下限值为0.38853008,其上限值为0.39438096。结合2010年拟合离差==0情景假设而区分极限情景A、B、C与D,能够计算2010年中国人均GDP与购买力平价人均GDP的相对比率,进而通过比较,能够预测以2004年美元(国内)购买力为计价标准的2010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

  表6为2006—2010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趋势的情景预测结果。表6同时使用按GDP价格指数核算的实际汇率指数I与按CPI价格指数核算的实际汇率指数Ⅱ,报告2010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水平以及2006—2010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累计幅度和年均速度。

 

  五、结语

  动态PPP理论容许人民币实际汇率偏离传统PPP理论平价水平即≠1,并且容许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传统PPP理论平价水平的偏离程度,不同于世界范围内实际汇率偏离传统PPP理论平价水平的历史趋势即。基于国际横截面数据的动态PPP理论基准计量模型的拟合离差,与人民币实际汇率时间序列误差-修正模型的短期误差项不同,不具有均值回复的内在倾向。

  200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承受着日益严重的升值压力。巨额并且持续扩大的国际贸易顺差以及加速积累的国家外汇储备,有着包括国内贸易发展方式、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在内的多层面原因,然而也真实反映国内储蓄相对过剩以及人民币汇率相对低估的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周小川,2006)。面临高储蓄比率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设计应该遵循凯恩斯主义研究路线,建立以增加国内投资需求为轴心的需求管理政策体系,通过调节有效需求(而不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实现高储蓄潜力向高资本形成的有效转化,促进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

  若向高速经济增长情景与拟合离差消失情景的可能性倾斜而加权平均表5的实际汇率预测结果,在情景=8.6%与=6.6%间以及情景=0与间按2/3:1/3分配发生概率,2006—2010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将年均升值约6%而累计升值约25%。在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而=-6%的背景条件下,中国需求管理政策的中性取向应该符合工资、价格、汇率动态调整的一致政策目标:

  (1)通货膨胀目标:参照欧洲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泰勒规则的2%价格稳定目标,设定4%通货膨胀率目标即∏N=4%,从而通货膨胀率的国内国际差距为2%即∏N-∏N=2%;

  (2)名义汇率目标:设定4%名义汇率年均升值率目标即,从而2006—2010年间人民币名义汇率累计升值约20%;

  (3)实际工资目标:假设实际工资上涨速度延续十五计划时期的历史趋势而与劳动生产率进步速度相同,设定10%实际工资年均上涨率目标即=10%,从而2006—2010年间实际工资率累计上涨约60%;

  (4)名义工资目标:设定14%货币工资年均上涨率目标即

,从而2006—2010年间货币工资约累计上涨90%。这样,按潜在GDP年均增长9%一10%而实际通货膨胀率4%核算,2006—2010年间国民收入中工资收入比重将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