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中的区域比较优势与发展思路
一、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江苏作为全国最快的省份之一,苏中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无疑形成江苏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苏中经济在江苏全省中比较优势的研究,来分析苏中地区的发展优势。
1、实力雄厚的集团苏中已经跨过初期化门槛,向中期工业化迈进,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有了长足发展,如春兰、亚星、金东等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春兰集团初步形成了家电、自行车、、贸易和投资四大集群的框架,创造出在10年间企业规模扩大600倍,资产增值700倍,效益增长500倍的奇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8年居全国同行首位。亚星集团通过与德国“奔驰”共同投资近1亿美元合资项目的实施,全面引进了国外客车先进技术及资本,新一代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高速公路客车在1997年正式投产,集团在全国大中型客车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5%。“江苏金东纸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8亿美元,该项目协议利用外资1997年度在全国排名第一,总投资排列第二,公司经营范围是生产、加工各类纸张、纸板、纸制品和相关产品,并销售上述自产产品,规模为135万吨纸,公司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造纸企业,所采用的造纸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宽、车速最快的大型纸机。
2、闻名全国的建筑铁军在苏中经济的产业组合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建筑业,成为其相应地市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市有400多家建筑企业、40多万建筑工人长年奋战在全国各地,1万多人在海外施工。
1998年,南通市的建筑施工产值超过300亿元,建筑业已占GDP的12%,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98年江苏省建筑企业前50名中,仅南通就占据了16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南通建筑业被誉为长盛不衰的“常青树”。1996年、1997年扬州建筑业分别完成产值130亿元,名列全国同行第二;1998年达141.25亿元,今年将突破150亿元。近年来,扬州市建筑系统年施工面积在1800万平方米以上,年竣工面积在900万平方米以上。都保持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全市注册具有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292个,其中资质一级企业9个,二级36个,三级87个,四级160个。
3、自我形成的特色市场在苏中地区,对小产品、配套产品,各地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与淘汰相结合,使一大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尖”的“四小”产品脱颖而出,用小产品开拓大市场。邵伯玩具配件厂生产的是每粒仅值几分钱的小产品,但其品种和产量近两年均为全国第一,雄居东南亚之首。围绕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牙刷,三笑集团引进国际一流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目前企业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个新产品问世,几年来开发出牙刷、牙膏、香皂等数十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多年来,三笑集团集中力量加快市场扩张,在城市市场开拓上,在25个省会城市建立了销售中心,组织了5000多人的推销大军,在国际市场上,“三笑”已进入50多个国家的市场,“一把牙刷闹天下”,三笑集团在小产品上获得了大发展。各地区以当地特产为特色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特色市场。
4、自主灵活的管理体制90年代以来,苏中各地(市)从本市市情出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本地业已形成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实施以大项目为载体的大推进方略”。在着力抓好“以大联小”的同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限选择,重点突破,实现“以大托小”“以高托大”的良性互动。扬州工业已形成“车、船、机、纺、线、化、特”7个主导产业,40多个产品夺得同行“单打冠军”。镇江充分发挥其区域优势,初步形成了化工、造纸、铝材、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其中江苏索普集团醋酸项目,江苏金东纸业等8个项目单纯投资都在10亿元以上,总投资达256亿元。目前镇江已经构造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工业部门和产品体系,形成了“醋、纸、链、罐、水纸”等强势行业,许多企业已成为全国乃至亚洲同行的排头兵。优化结构首先是优化产业结构,苏中应由工业化整体推进经济增长转入城市化推进经济增长。
二、发展思路
1、以技术创新为内在机制的后发展模式纵观江苏省中部的经济增长,在这几年的发展中既有数量的扩大,又有经济系统质量的改善。这种质量的改善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的,主要表现为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和资源耗费的降低,即用等量的资源可创造更多的财富。技术创新和后发展模式是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
在苏中确立了一套以技术创新为内在机制的后发展模式后,我们提出如下具体的战略措施。
——在长江火炬带中争份额推进苏中的科技化,要有一个载体,发挥其“基地”和“辐射”作用。苏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997年占全省的25.4%。1998年苏中因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实力增强有了更大发展,显示其科技力度、引资力度和配套力度很强,并博得了外商青睐。苏中在长江火炬带中的经济实力使苏中地区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在长江火炬带中争得了应有的份额。为了充分发挥“基地”、“辐射”和“窗口”、“试验区”等作用,苏中要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并加强自我开发能力,及时转移出一部分传统产业,使其真正成为苏中地区的增长极,带动苏北和相关地区的科技升级。
——在长江三角洲中显角色加快长江三角洲的开放开发,就是要逐步使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把长江流域经济带建成一条具有国际开放性的商贸大通道。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至关重要的是要搞好长江中游地区的开放开发,要把长江中游及其周边地区建成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高原地带”。因此,苏中的经济腾飞也必将对整个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以至于全国的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把苏中地区培育成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中心,便会形成与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区的相互支撑、相互接应、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易于聚集、易于扩散的新格局,能获得加倍的开放效应,尤其有利于三角洲统一开放性大市场的形成。
2、以组织创新为内在机制的区域战略联盟
——的战略联盟以苏中为中心的企业战略联盟,推动了苏南、苏北产业合作的转移。苏南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苏北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苏南、苏北通过苏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利用苏南、苏北各自优势实现的企业战略联盟,使各自优势产业得到联合与转移,显然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战略联盟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新特点:一是合作的空间由小到大,从血缘、亲缘、地缘内企业的联合,扩展到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二是合作的领域由窄到宽,从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产加销、经科教、农工商诸领域;三是合作的要素由少到多,从最初的简单劳动联合,发展到信息、技术、资金、设备、劳力、土地等多要素的交叉联合;四是合作的关系由松到紧,从松散的、间接的合伙经营,发展为紧密的、直接的利益联合。现在,苏南、苏中、苏北的企业摆脱了以往相邻市场开拓时交织着的“窝里斗”和“单干”的苦恼,企业战略联盟成为苏中、苏南、苏北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市场的虚拟联合“虚拟”的市场联合是“虚拟公司”将利用地理位置分散的设计,工程和制造集成的方式进行产品制造和服务。市场的虚拟联合把企业看成是可以流动的,其组织结构是动态的。市场的虚拟联合通过苏中的桥梁作用,使南北挂钩,还带动了有序的劳务输出,为苏中地方经济注入了新活力。1997年,江苏着眼于全省经济大局,在南北挂钩的基础上,全面部署南北合作产业转移。“九五”期间,全省实施南北产业转移工程100项,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施该项工程不到半年,已有28个项目初步列入产业转移示范工程。随着市场虚拟联合的逐步形成,市场竞争日益变得白热化。苏中经济能否在市场大潮中不断进取,除了资金、技术、资源等条件外,也需要尽快掌握市场开拓和营销策划的能力。
——城市的多边关系建立组织创新的苏南、苏北和苏中城市群新结构。这一结构要素从苏北的经济发展需要看,是要确立以扬州为一级“发展极”的城市群关系,如果从江苏的“海上经济模式”需要来说,应该建立以苏南、苏中、苏北共同为沿江经济一级“发展极”的战略,可以把苏中的扬州、镇江、南通、泰州,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新支点,这既是实施海上战略所必须的,又可以使苏南、苏中、苏北的城市群关系不是孤立存在,而呈互为依存状态,从而可以使苏北尽快摆脱农业发展单一状态,使县城和乡镇所在地尽可能增加规模,分流农业人口,迅速改变苏北农业人口超过80%局面,也使苏南的原料得以保障,这样,苏南、苏北的经济才有可能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这一道路的基本方式是建立“城市”。
3、以观念创新为内在机制的改革导向
——不求庞大,但求强劲。为缩小苏中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与“500强”的差距,前些年不少企业为做“大”而盲目兼并,组合,搞集团,不顾客观条件“拉郎配”的直接后果就是把一些本来效益较好的大企业反而给拖垮了。苏中企业不可一味求“大”,重组应坚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绝不可用行政手段把分散的资产“堆到一块”,因为无论多少小舢板都焊不成航空母舰。苏中的一些大企业的总经理明确表示,他们的企业不放弃追求进入“500强”的梦想,但要做“大”,首先要求“强”。
——不怕落后,但求奋起。苏中的经济发展,由于种种的原因,相比苏南经济的发展是暂时落后了。但落后和先进又是辨证的。苏中利用自身的优势,可以赶上甚至超过苏南的发展。为了和苏南的企业缩小差距,苏中一批规模企业、成长型企业还相继建立起自身的科研开发中心。
——分散风险,集成优势。二十一世纪的苏中企业要想在整个江苏的经济中站稳脚跟,并想获得发展,必须采取分散风险,集成优势的方法对企业进行整合。企业的集成是2000年以后苏中的成功企业所采取的选择战略。它们主要以面向任务的项目工作小组形式来组织生产活动,并赋予项目工作小组相应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企业为了避免混乱和不协调造成的灾难,必须由管理部门对项目工作小组和底层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