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入世两年回顾与今后挑战和任务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汪尧田 时间:2010-06-25

2001 年 12 月 11 日成为 WTO 大家族的一名正式成员以来,已经渡过了两个年头时间。两年间,中国对外贸易事业气势如虹 , 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连上新台阶 , 引进外资再创新高 , 外资进入的重点领域已从劳动、资源密集型等成本主导型投资逐步转向 IT等先进行业、跨国公司地区研发和运营中心这类战略主导型项目 , 国际投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中国大陆聚集 , 蕴藏在中国的各种潜在优势获得空前激发,带动了我国新一轮经济贸易大发展、大飞跃 , 其规模和质量都是史无前例的。

一、入世两周年回顾

回顾从我国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合法地位之初到完成入世谈判 ,16 年间 , 我国理论界就对外开放问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思想大讨论、大辩论。 党中央坚持改革开放大局不动摇 , 引导谈判顺利渡过一次次危机。 党中央更是从把握住中国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大方针 , 从全局和长远观点权衡利弊 ,表现出一个大视角、大胸襟、大开放的崛起大国的风范 , 终于完成了这场被称为 20 世纪最困难的谈判。

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这个谈判 , 当时一些被看作负面和压力的开放承诺 , 现在许多方面已经变成动力和机遇 , 特别是成为促进我国沿海发达区域率先发展的有利条件。我国通过谈判取得一些经济上的自主权、一些过渡期条件和一个缓冲期 , 从而保证了我国产业能够较顺利地适应市场开放后的新形势。

二、后过渡期的挑战

我国入世承诺到 2004 年要基本兑现 , 只有个别承诺到 2005 完成过渡期。某些过渡期还需要较长期间完成 , 如为期 12 年的特定产品过渡期保障措施、为期 15 年的反倾销非市场经济待遇、为期 8 年的过渡期贸易政策审查制度和延续到 2008 年的纺织品特殊保障制度等。 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的挑战 : 较之前过渡期 , 外部市场的冲击力度明显加大 , 而一些约束性条款仍发生作用。要继续保持入世以来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 , 必须未雨绸缪 , 早做准备。

温故而知新 , 应对好后过渡期的挑战 , 关键是要加强对开放的承受力 , 而加强承受力的关键是加紧完成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整合和完善 , 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竞争力。党的十六大已经提出我国将在 2020 年完成建立比较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目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最重要意义在于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世贸组织规则体系的实质就是规范各成员方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 , 这套规则在乌拉圭回合以后变得更为内部化。而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 又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一些新的议题 , 甚至在某些新领域进行新规则的创制。 随之而来的是要求各成员对其国内与贸易有关的制度进行相应调整和完善。对我国来说 , 这种规则和体制上的促动意义将远远大于开放所带来的效应。因为这些规则为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提供了比较有效和稳固的模式 , 在这种行为模式 下 , 各种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力得到释放 , 国内各种蕴藏的经济潜力相继获得迸发 ,“各种财富的源泉得到充分涌流”,这就能够保证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持久的动力和不可限量的前景 , 以应对入世过渡期的各种挑战。

三、应对入世的任务

( 一 ) 对市场整合

目前国内某些地区存在“对外开放 , 对内不开放”的做法。对国内不同所有制、投资来源地的企业在捐税征收、 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存在某些地方保护和区域歧视性政策 , 在信息提供方面更是存在严重不对称。 这种市场人为分割是为了保护本地企业免受来自外部的竞争 , 其结果是既难实现国内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 , 也必然造成市场的错误讯号 , 最终使入世的效益大打折扣。 因此我认为可以在国内推行一种“中国贸易组织”的观念 , 让 WTO 的无歧视国民待遇、透明度、互惠等原则首先在国内各类经济主体之间得到实施 , 在实现我国产业布局的全国一盘棋基础上来参与“全球一盘棋”。其前提是切实推动新一届人大机构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在各地落实 , 推进各地政企分开 , 淡化企业属地化特征 , 促使企业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市场全球化的基准进行改革 , 提高竞争力。

在市场分割的情况下 , 即使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相当困难的 ,而从长远看 ,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健全可以将这种优化配置的过程逐步深化到整个产业活动范围 , 使全国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有效。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条件下 , 省市之间可以发挥各自所长 , 在产业链上有不同 的定位 , 各司其职、相互协调而不会出现功能上的重复。目前国内产业雷同 , 重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 , 甚至像物流这样典型的讲究规模效益和统一标准的新产业 , 现在也出现了区域和产业间的条块分割情况 , 结果使整个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受到严重制约。这种“诸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疲弱。 在交通、通讯发达的 ,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 实现城市之间功能的分化和分工是必然趋势。

( 二 ) 建立起市场保护机制

随着入世过渡期完成和承诺的逐步实施 , 国外产业在今后几年的冲击力将明显加强。入世后第一、二 年 , 虽然关税总体水平下降 , 但在结构上还可以对某些产品继续实施保护 , 关税下降的负面影响没有原来预期的大。其中关税配额管理措施的实施也存在滞后期 , 一些实施进口配额管理的产品在计划期不能使用完配额。这种现象属于一种过渡情况 , 我国市场开放承诺主要集中在入世第三、四、五年实施 , 届时关税配额管理措施的规范化也将完成 , 国际和国内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强 , 国际经济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 这从 2003 年进口增长达到 40% 以上 , 第二季度出现六年来首次贸易赤字便可察觉其端倪。此外 , 、通讯、、饭店、分销、、专业服务等都将逐步放松数量限制、地域限制、客户限制和股权限制 , 这不仅给相关行业带来竞争压力 , 而且将影响到我国整个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和环境。为此 , 亟需建立完善的、反映敏感的国内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根据世贸组织提供的多边贸易自由化框架 , 一旦发现国内产业受到损害 , 就可启动世贸组织允许的各种例外和保障措施 , 其前提是提出准确的国内产业损害情况。目前我国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临时性贸易措施法规体系和运作机制 , 按照严格的规范对国外进口进行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调查、裁决和采取措施。 但是不论从这些保护措施的产业覆盖面还是保护方式来看 , 保护机制都还不足 ,实施上程序要求很多 , 但如果像印度那样频繁实施也容易造成打击面过宽 , 引起实施对象国政府的抱怨甚至报复行为 , 同时在保护范围和程度的把握上也较困难。目前国际上的潮流是更多地运用技术标准、防疫检疫措施等作为市场保护的工具 , 使保护措施不是针对某国的一大类产品 , 而是对准可能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和使用安全、人类及动植物健康损害的某些特定批量的进口 , 这样的进口保护机制可以随时实施 , 也不会有什么副作用 , 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反应迅速的保护机制。

( 三 ) 市场机制建设是市场的效率建设 , 其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入世 , 使改进政府管理变得更为紧迫。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 传统的思维、习惯、做法积重难返 , 作为转型的市场经济国家 , 在行政体制上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有很大差距。很多地方政府管理的方式带有计划经济色彩 , 诸如行业限产的规定由政府颁布 , 大型企业乃至地方主要企业的管理人员由政府任命 , 甚至出于追求政绩、逃税漏税等地方保护动机 , 对企业投资、兼并等活动、财务数据等进行干预 , 这些行为妨碍着我国企业成长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 妨碍它们走向世界的步伐。然而 , 政府管理市场行为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存在缺少制约机制 , 也缺少可供参照的模式。世贸组织的规范提供了这样的机制和模式 , 政府进行市场管理的规范包括 :

1、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更加透明、规范和具有可预见性 , 使企业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经营活动 ;

2、政府应当实施无歧视原则 , 让市场这一无形的手来分配资源和机遇 ;

3、政府实行贸易便利和效益原则 , 行政成本大大降低 , 政府审批、监管的方式尽可能简便、期限尽可能短、还要充分利用化手段 , 缔造政府 , 实行网上咨询服务、网上审批 ;

4、政府应能提供优质价廉的公共服务产品 , 降低企业经济运行成本 , 提高其竞争力 , 使企业的外部环境大大优化。政府经历这番改革 , 就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可与发达国家媲 美的外部竞争环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