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市场失灵的表征分析
改革开放后,市场给我国经济的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是不是引入市场机制后,就一切都依靠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呢?是不是有了市场调节后,政府就无所作为了呢?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即存在市场失灵问题。
市场失灵一词源于西方经济学,是指在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等场合或领域,市场机制丧失了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把它定义为“在一个价格体系中阻碍资源有效配置的不完全性。”在完全竞争和不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市场将会使用其可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地生产出有用的物品和劳务。但是,在存在垄断、污染或相似的市场失灵的地方,看不见的手的显著效率特征可能遭受破坏。
现阶段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在自由经济条件下个人都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不能保证其经济行为不影响社会整体利益,市场经济并非尽善尽美,其运作效率是建立在一些假设条件之下的,当条件不能满足或不完善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经济的作用在不断扩大,市场失灵的问题也逐步表现出来。
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消退以后,市场疲软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刺激消费成为我国经济近年来的一个主题。积压物资的日益增多,成了三角债清偿难的一大主因。早在1996年底,我国的积压物资价值已达5000多亿元。按照一般常规,在过剩状态下,买方会在买卖双方的竞争中逐渐处于有利地位,生产领域中会逐渐优胜劣汰,流通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会不断强化。但我国的市场却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完全不是一个买方有主动选择权的格局,消费者主权缺失,这与发达国家商品过剩状态的买方地位完全不同。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目前的商品供需结构密切相关:如水、电、煤气、医疗、、社会保险这类商品与服务,市场完全向商品的供给者倾斜,买方没有主动选择权,这些行业存在普遍的无效率与浪费,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质量低劣,尤其是教育费用与医疗费用近年来大幅度上涨,已大大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究其原因,这些商品与服务基本属于垄断性“商品”或服务,且不管经济形势怎样百姓都要消费。
再如住房,我国人民的住房水平人均只有8平方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这些年来我国的住宅建设发展很快,但因房地产业是个寻租行为泛滥的行业,房价因此居高不下,为居民年收入的12倍以上,所以房地产业产生了巨大的供需缺口: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有7200万平方米商品房卖不出;另一方面,居民无房可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因为房地产业已完全进入一种“政策性陷阱”:开发商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贷款来自银行,房地产价格只要一日不降,开发商的账面资产价值就能保值,经营者的业绩也会保留。目前有人主张债权转股权,为欠债者开了一条新通道,所以这一政策性陷阱越挖越深。
另外,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引进一些项目,如汽车行业。前两年,各地都将发展汽车行业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这一行业存在巨大的产能过剩。事实上,90%以上的人的生活水平还根本未能进入这一层次:养车费包括车险、养路费、汽油、维修、停车费等等,一般国产车每月都在1500元~2000元之间,大大超越了一般人的消费能力。而且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都存在拥挤的情况,如果再盲目发展私人用车,不仅会加重本就拥挤不堪的城市交通压力,还有能源供应与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还有一类在城市已达到市场饱和而部分因受基础设施的影响,或者不购买,或者无力购买的产品,如电冰箱、电视、洗衣机、微波炉、电脑、空调、摩托车等,由于地方利益牵引,重复投资,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存在严重的产品过剩,生产这些产品的行业,早已引入竞争机制,企业一方面面临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是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目前这方面的市场供给的主体对象,主要定位于有购买力的人群进行升级换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的产能过剩完全违背了市场的供需,是在产业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率普遍低下、重复引进,产品竞争力不强基础上的过剩,而造成过剩的原因主要是投资误导,资源配置不当。而投资误导的主角是地方政府:一方面,地方政府一直利用其对资金的影响与控制,追求投资的最大化,以此推动的。这就出现了几个地方政府同时作出相同的投资决策的现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外方直接投资。过去五年中,我国利用的外资达1860亿美元,其中相当比例是投资在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产业中,如汽车、石化以及零售业等。
正是由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具有资源配置功能,且每年以经济增长指标为考核官员业绩的主要方面,再加上地方、部门与个人的利益驱动,导致各地产业结构重复雷同。从1993年加强宏观调控以来,中央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调控力度的原因基于两点:一方面,政府高估了直接调控的力量;另一方面,政府也低估了间接调控的力量。但直接调控要想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调控者不仅要具备大量信息,即拥有决定做什么的信息;其次是还必须具备有效监管经济过程的能力,包括有效监管经济运作过程与经济结果的能力。然而我国目前的状态表明,无论是在获得真实信息方面还是在事后监管经济运作过程与经济结果,都未能达到正常状态。因此,政府行为的转变势在必行,它涉及到政府权力的行使、权力的结构、配置等层次的问题。因此,重建市场规则,理顺政府关系,将部门之间、各级官员之间、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和利益重新整合已经势在必行。
宏观调控对策
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怎样把“蛋糕做大”和怎样“合理分割蛋糕”这两个涉及全局的重要问题,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会引起效率低下问题,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问题。具体观察我国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下岗失业问题、城市居民贫困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绝对降低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腐败横行、侵吞国家财产、不法收入巨大、税收体制不完善导致高收入阶层没有及时足量纳税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仍然广泛存在。近年来经济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地下降的同时,同期基尼系数却从1980年的0.33攀升至2001年的0.45。这表明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拉大,虽然在整体上“蛋糕确实做大了”,但是在社会成员中“蛋糕分配”的非均等程度却在扩大。如果社会分配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大,可能影响经济效率的提高,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
解决此类问题,政府应通过收入政策、税收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努力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并通过政策倾斜,对不同地区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公平与否的评价和调整。通过转移支付、完善税收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扶持弱势群体,调节公众的心理平衡,以达到维护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大萧条正是长期执行自由主义政策、任经济自行发展的恶果。东南亚危机使部分国家至今还对它心有余悸。我国经济虽然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的严峻考验,但是,在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若投资单方面过度增长,在出口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对投资收益率的悲观预期,伴随大量失业的经济衰退就会随之而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失灵问题会不断影响市场机制效率的发挥,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
因此,政府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利用利率、国债、汇率、税收、预算等经济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周期,以使经济导入持续稳定的发展。
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以国家的宏观目标和总体要求为主要依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仅要搭配使用、协调配合,同时也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本身“微观化”,讲究内部搭配、斟酌使用,利用正向作用,避免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