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的演变(下)
四、克鲁格曼新地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①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简称D-S模型②)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克鲁格曼(1991)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一文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区域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得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则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所以,中心一边缘模式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③。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和假定是任何制造业产品都具有运输成本。这一运输成本是广义的,它包括看得见的运输形成的有形运输成本,也包括地方保护引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即经济一体化的反义)。从直观上看,制造业之间有上下游联系的产业如果能集聚在一起,则能减少中间投入品的在途损耗、缩小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中间投入品的价格,因此厂商有内在的冲动集聚在一起共同分工协作,这种产业集聚效应的力量称作“价格效应”或“制造业前向联系”。另一方面,厂商具有内在冲动集聚在一起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各专业化分工的工人也集聚在同一区域内,产品种类数增多、市场规模扩大;制造业产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运输成本降低,工人的名义、实际工资均高于其他非产业集聚区,非产业集聚区的劳动力受工资的诱惑而向集聚区内迁移,这一集聚力量称为“市场规模效应”或“制造业后向联系”④。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与要素流动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向心力导致两个起先完全相同的地区演变成一个核心与外围的产业集聚模式,其中的关键是保持对劳动力流动的高度弹性。模型的结构内容是,两个地区与两个部门,两地区最初是完全相同的,两个部门分别是报酬递增、产品具差异性的制造业与报酬不变、产品同质的农业部门。其中两部门使用的生产要素都是劳动力,同一地区内的农民不能向制造业部门流动,反之亦然;但制造业部门的工人却可以实现跨地区的在同一部门内流动⑤。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群模型是基于以下事实: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这种同时存在的空间产业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是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分析中被广泛接受的报酬递增原则的基础。当企业和劳动力集聚在一起以获得更高的要素回报时,存在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为产业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不过,这种递增的要素回报只在集聚发生的区位的有限的空间领域中表现出来。因为远距离的费用和空间通讯费用决定了这种净收益的增长是有界的。于是,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距离带来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被用来解释现实中观察到的各种等级化的空间产业格局的。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群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制造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现实中的产业区的形成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克鲁格曼的工作实际上为主流经济分析理论框架下研究产业空间集聚形态的多样性开辟了空间,证明了经济发展中,“区位是重要的,市场结构对产业区位格局和贸易关系的影响仍然重要,尤其是跨国生产组织中出现大量的中间产品交易和差别产品市场的不断细分,使得市场因素在地区间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市场结构的转变反映了地方专业化的趋势。”①克鲁格曼的模型为人为的产业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论依据,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聚诞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包括贸易壁垒也可以改变产业分布的现实格局,不过产业政策或贸易保护措施只不过是各种影响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变的因素之一,并不能必然导致政策制定者的预期愿望,产业集群发展所依赖的不确定因素是很多的。也就是说,克鲁格曼将最初的产业集聚归于一种历史的偶然,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②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Lock-in)效应,因此不存在空间上各要素报酬趋于相等的自动均衡,集聚的产业和集聚的区位都具有“历史依赖”性。内部的和外部的规模经济,给集群内企业带来的集群外企业无法取得的收益诱使集群外企业纷纷携带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向集群靠拢,使得路径依赖更为强烈。由于外部经济规模的存在和路径依赖的存在,使得在集群形成前就进入的企业可能面临着更多的成本,产生出更多的外部性,而后来的企业往往可以免费享有这种外部性。
克鲁格曼是第一位把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因素紧密联系起来研究的经济学家。他指出:产品的贸易活动实际上间接地起到了生产要素贸易的作用,无论生产要素最初的分配状态如何,通过贸易活动,总会使某些产品的生产集中于某些工业区。产业集群中的外部规模经济因素在他的眼里是一种开放经济的状态,是各国产业选择和取得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和他的“新贸易理论”是吻合的,即各国的贸易优势来自于各国内部的地区产业分工和在此基础上所能达到的规模经济的程度。克鲁格曼将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相结合,用模型化的方法通过严密的数学论证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他第一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弥补了马歇尔和韦伯观点的不足。另外,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如收益递增、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等的作用,证明了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但是,他比较强调大型公司的内部增长和组织间能量化的市场联系,而忽视了公司活动所产生的难以量化的非物质联系(如信息、技术联系)和非正式联系(如人际关系间基于信任的联系)。他认为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形成及锁定效应,是经济活动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相互作用的产物。他虽然也承认制度、文化、社会因素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重要性,但认为这些因素难于捉摸,并很难模型化,因而应把对它们的分析留给社会学家。
五、波特新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集聚原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了国际上学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首先出现于迈克•波特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迈克尔•波特( M.E.Porter)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波特的产业集群研究是结合其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而展开的。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作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他认为,国家只是企业的外在环境,政府的目标是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因而,评价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 “钻石模型”①。“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 (机遇和政府)组成(见图3)。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强调各个要素发挥作用时,是一个动态系统性机制的变化。国内竞争压力和地理集中使得整个 “钻石”构架成为一个系统。波特强调,“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积极参与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企业发展的环境,进而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因此,地理集中是必要条件。地理集中造成的竞争压力可以提高国内其他竞争者的创新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地理集中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将使四个基本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形成产业国家竞争优势。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998年波特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并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晶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最后,集群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像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以提供专业的训练、、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①。波特认为,集群通常发生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产业的地理集中的发生,原因是地理因素,集群由地理接近,可以使生产率和创新利益提高,交易费用降低。一个国家在国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企业在地理上呈现集中的趋势,通常聚集在某些城市或某些地区。波特认为,集群的规模,可以从单一城市、一个州、一个国家,甚至到一些邻国联结成,集群所具有的不同形式,要视其纵深程度和复杂性而定。
波特认为,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往往从三个方面影响竞争:首先是提高该区域企业的生产率;其次是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第三是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他认为,产业集群与竞争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在群内的生产力对群外企业施加影响;其二,集群内的企业通过采取低成本地进行技术创新为将来的奠定了基础;其三,集群的环境有利于新企业的产生和集群规模及影响的扩大。因此,产业集群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在一些方面也受到批评,如有的学者认为,竞争优势理论过分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在产业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并把复杂的经济活动因素简单地构造成四个基本的要素,而且忽视了跨国的贸易活动对 “钻石模型”的影响。但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竞争优势理论强调竞争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依赖于国内的竞争环境等问题。
六、小结
产业集聚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现象。产业集群是一种国际化的产业布局形式,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市场需要,能够融入全球供应链之中,承担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任务,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需要发展家高度重视。以上理论为我们揭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基础。竞争优势理论非常强调产业集群对于企业和产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高度专业化分工、降低交易费用等,能够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强化集群区域的竞争优势。随着人们对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也不断趋于完善,并不断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提供新的政策和管制思路。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而相应地演变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违背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是很难出现的。相反,在那些符合经济比较优势的产业获利的可能性高,投资的企业会很多,分工也就可以比较细,新的相关或者支持性企业将不断出现,产业集群的出现也就是一件非常的事情。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出现。
主要
[1]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London :Macmillan. 1920(1890).
[2]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 Cambridge[M], MA: MIT Prcs,1991.
[3]Porter.M.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4]Krueman P: Increasine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
[5]Williams,H and A G Wilson. :Some comments onthe theoretical and analytic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egional models[M],Sistemi Urbani,1980.
[6]Weber,A. :The theory of the lovation of Industries[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29.
[7]XiaoKai Yang and Ng Y. K :Theory of the Firm andStructure of Residual Rights[J], Journal of Economy Be-haviour and rgannisation,1995.
[8]Coase,R,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Economica,vol. 4,1937.
[9]M•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年。
[10]M•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年。
[11]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经济》2001年第11期。
[12]张 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2003年第1期。
[13]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中国知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全文数据库,2003年。
[14]佘明龙:《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5]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6]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1卷。
[17]苗长虹、崔立华:《产业集聚:地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J],《人文地理》2003年第3期。
[18]赵 强、王春辉:《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中国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
[19]黄健康:《产业集群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刘斌:《产业集聚竞争力优势的经济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
[21]周兵、冉启秀:《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溯源》[J],《商业研究》2004年第14期。
[22]戴卫明、陈晓红、肖光华:《产业集群的起源:基于区域效应和聚集效应的博弈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