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价格走势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汪同三,李雪松 时间:2010-06-25

摘 要: 作为描述总体性质和特征的一个概念,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系统由当前状态向理想状态或目标状态进化需要遵循的规范,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其内涵比经济增长方式更广泛、更深刻。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必须更好地促进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重点,加快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加快建立和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并继续深入研究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资源环境,产出结构,就业结构,科技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命题。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把“增长”改为“发展”,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改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将对我国发展方式产生重大导向作用。本文围绕怎样认识和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切把握发展规律、深刻国内外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地看,新成立初期,我们党已经开始探索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化强国,改革开放之前已经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经济发展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党的十五大把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调整投资出口消费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实践中,中央深化了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认识。但是,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成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因素,消费、投资、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还不协调,分配不够合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地方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没有转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中央根据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战略思想。这样,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必然的和而然的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命题从理论上理清了我国发展道路,体现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
  从理论上看,发展方式差异源于发展约束条件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约束,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方式。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较小,资本、技术、制度等非自然资源比较稀缺,土地、矿产、水、环境等自然资源的稀缺问题还不突出。当时,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本和技术与尽可能多的自然资源相组合,表现为主要依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生产要素的稀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土地、矿产、水和环境等自然资源越来越短缺,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生产要素供求关系的这个变化,要求从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方面对发展方式和方法进行调整。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要求和根本途径。其实,由于人均自然资本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开始就受到自身自然资源的约束。延续以往的较少的资本、技术和较多的自然资源相组合的发展方式,必然伴随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峻等问题,只不过这种约束在经济总量较低的发展阶段不明显。如果说矿产资源可以从国外进口,那么像土地、水、环境容量这样的自然资源则必须依靠国内供给。由于自然资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越来越严峻的制约因素,我国只能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与以往不同的发展道路。
  从实践上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论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要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要求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而且要求调整发展的目的、动力、结构、分配等方面的内容,客观上要求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为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增长虽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是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片面追求并不必然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也不必然促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状况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尤其值得我们警觉。只有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上,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才能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才能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二、把“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作为转变方式的重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特色新型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以上“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涉及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重大关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领域。
  
  (一)处理好消费、投资、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我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三驾马车”的协调是关键。近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过去1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合计占到GDP总值的大约80%,并且仍在以每年25%到30%的速度增长,而消费则逐渐滑落至低点。我国贸易出口与进口总额自2001年起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全国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07亿美元,年均增长24.4%。其中,出口从2492亿美元增加到9691亿美元,年均增长25.4%;进口从2251亿美元增加到7916亿美元,年均增长23.3%。2008年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可能放缓,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将影响我国对美出口的竞争力。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总体上对我国工业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对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和将会产生一定影响,继续过度依靠出口实现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从化的目标和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偏低,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需要继续提高。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随着住房、、医疗、分配等民生问题的解决,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都将得到提高,消费完全可以更好地发挥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 要: 受全球性通货膨胀输入因素、国内资源要素成本推动因素、农业生产增速下降因素和价格翘尾因素的影响,2008年我国将继续面临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其一,全球化所带来的工业快速增长和需求增加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和大宗商品紧张,在流动性过剩和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价格持续上扬。其二,受石油价格高企推动的谷物燃料化以及新兴国家粮食需求上升的影响,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翘尾影响将是2008年CPI涨幅难以显著降低的重要因素。给定翘尾因素的较大影响,今年CPI上涨水平将主要取决于新涨价因素的高低。
关键词: 价格走势,通货膨胀,价格翘尾因素,价格上涨压力,成本推动,要素成本
 
 
  受全球性通货膨胀输入因素、国内资源要素成本推动因素、农业生产增速下降因素和价格翘尾因素的影响,2008年我国将继续面临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
  
  一、全球性通货膨胀输入因素
  
  自去年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出现了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形,燃油、食品和许多消费品价格都在上涨。在"金砖四国"(BRICs)中,2007年巴西CPI上涨了4.5%,俄罗斯上涨了9.4%,印度上涨了5.2%,中国上涨了4.8%。在发达国家中,美国CPI达到2.8%,欧元区CPI也上涨了2%以上。
  
  其一,全球化所带来的工业快速增长和需求增加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和大宗商品紧张,在流动性过剩和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价格持续上扬。2007年春季以来,国际油价显著上涨,高峰时期原油期货价格已经超过了100美元/桶。由于2008年全球石油总需求仍将稳步增长,因此2008年油价仍将在历史高位震荡运行。目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47%,由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同时资源耗费严重,未来原油进口仍会保持高速增长,因此高油价几乎成为中国无法避免的刚性开支。
  
  其二,受石油价格高企推动的谷物燃料化以及新兴国家粮食需求上升的影响,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这次的食品价格高涨,不是出现在供给不足之时,而是出现在全球粮食产量创新高之际。空前大丰收之所以无法抑制价格上涨,原因在于,美国乙醇产业发展以及许多新兴国家需求上升两大根本性变化改变了世界需求。2000年美国的乙醇生产消耗了约1500万吨玉米,而2007年这个数字猛增至8500万吨左右。美国是世界头号玉米出口国,但如今其生产乙醇的玉米消耗量已经超过了玉米出口量。由于玉米是饲料,随着其价格攀升,牲畜和肉类价格也水涨船高。又由于美国农民为了分享生物燃料带来的财富,把大批原本用于种植小麦和大豆的耕地转而种植玉米,减少了小麦和大豆的产量,推高了其价格,2007年国际市场上小麦和大豆价格都上涨了70%以上。谷物燃料化的结果是,2007年美国的玉米产量高达3.35亿吨,增长25%以上,而其他作物则为玉米的大幅增产付出了代价。理论上说,政府既可以支持某个项目,也可以撤销支持。但面对当前的石油价位,美国政府急于发展替代性燃料,因此美国政府不再支持乙醇项目的可能性很小。作为粮食的净进口国,中国近年来虽然采取了大量的支农惠农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粮食连续4年丰收,2007年突破了5亿吨,但中国受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由于粮食供给受诸多限制,无法对需求快速增长做出快速而充分的反应,因此,在饲料、食品和燃料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的丰收仍然不足以弥补需求的更快速度增长。联合国粮农组织2月13日发布的报告指出,2008年世界粮食产量有望显著增长,但大部分谷物价格仍将保持在创纪录的高位,有些谷物价格甚至仍将继续上涨。
  
  二、国内资源要素成本推动因素
  
  前几年,由于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及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阻碍了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去年以来,一方面我国劳动力的成本开始逐步有所上升,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依靠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在下降。今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力成本将有所提高。这些因素在短期内也将促使上游产品价格向部分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加大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压力。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以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有所加快。2008年3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3%,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0%。因此,今年我国将面临着工业品出厂价格以及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双重压力。
  
  三、农业生产增速下降因素
  
  2004年至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分别为10.1%,10.4%,11.6%和11.9%,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却在持续下降:2004年至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6.3%,5.2%,5.0%和3.7%。其中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大幅回落了1.3个百分点,这与2007年我国肉类、蔬菜价格显著上涨是密切相关的。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加大了对生猪饲养等环节的补贴力度,但全面恢复供给还需要一个过程。今年初我国多个省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要扭转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连续四年下滑的局面,难度很大。
  
  四、翘尾因素
  
  翘尾影响将是2008年CPI涨幅难以显著降低的重要因素。2008年上半年CPI上涨中翘尾因素的影响将高达5.0%,虽然下半年翘尾因素的影响将下降到1.8%,但全年平均仍将达3.4%。
  
  给定翘尾因素的较大影响,今年CPI上涨水平将主要取决于新涨价因素的高低。受翘尾因素高企影响,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因素,今年上半年CPI上涨也将高达5.0%以上。如果今年全年新涨价因素为1.5%、2.0%、2.5%三种可能性的话,再加上3.4%的翘尾因素,则今年CPI上涨将达到4.9%、5.4%或者5.9%。总之,今年全年CPI上涨将呈现出高位徘徊、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