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实践指导下的理论预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宇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倾销和反倾销

  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产品正常价值的价格将产品出口到另一国市场的行为。反倾销手段是被WTO认可的一种限制贸易的措施。由于它的合法性和对国内产业保护的有效性,故现在发达国家使反倾销政策扩大的趋势越演越烈。由于入世时间不长,无论政府还是,对WTO的规则有一个适应过程,而且中国是以非市场国家的身份入世的,因而中国的产品在国外市场屡遭反倾销调查,甚至像印度这样的中国家居然也成为调查的主要对象。面对国外反倾销调查甚嚣尘上的气焰,国外厂商咄咄逼人的气势,中国的企业应该怎样正确使用WTO赋予我们的权利,利用合法手段驳述那些对中国产品横加的无礼责难呢?攀钢集团应对反倾销调查的成功,不仅扬我国威,证明中国的企业并非是依靠非法手段占领他国市场,而且也为其他同行带来了成功应对反倾销的经验。另外,外国人可以打我们的官司,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告他们呢?鸿化集团提起反倾销案件的成功表明,我国也可合理地应用反倾销的手段保护民族产业。
  
  攀钢应诉美国反倾销案
  
  应诉背境
  攀钢是我国主要钢铁企业之一,近年来其出口不断扩大,市场不断拓展,出口创汇保持在1亿美元以上,其中重点开拓了高附加值需求潜力巨大的美国市场,2001年对美出口达1000万美元以上。
  钢铁业是美国传统,经济与影响力大,且其自身改造较慢,因此竞争力下滑,面对世界钢铁市场的供大于求,该行业的保护倾向较大。上世纪90年代美国钢铁业在对外反倾销、反补贴上花费上亿美元,并从中获得10倍的补偿,因此其对进口产品的反倾销是竭尽所能。
  应诉经过
  随着攀钢对美出口的增长,开始承受美国反倾销的巨大压力,2000年12月以来,其热轧板、焊管、冷轧板、钒铁相继受到美国反倾销起诉,涉案金额500万美元,影响对美出口800万美元。由于美国市场巨大,攀钢不愿轻易退出市场,并且如果不应诉则会助长起诉方的气焰,对以后的钢铁反倾销案极为不利,所以案发后攀钢决策者在认真研究后决定积极应诉。
  经过多方咨询,攀钢选定了美国德汇律师事务所代理此案,因其实力强,有丰富的反倾销应诉的成功经验,并在两年前代理宝钢赢得过对美冷轧反倾销应诉的胜诉。攀钢还成立了专门的应诉部门,向外经贸部、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钢铁协会等征询良策,并在律师指导下制定了缜密的应诉方案。
  问卷调查是反倾销应诉首先要完成的工作。美国商务部发来的问卷A、C、D卷分别是关于公司组织结构、销售清单和生产要素的,另外还有大量补充问卷,内容繁多,并且时间紧迫。攀钢在外经贸部公平贸易局、五矿化工商会的指导下,与律师密切配合,加班加点,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全部问卷。
  2002年4月26日、6月23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冷轧板与钒铁案的初裁结果,在数据选取上存在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冷轧板与钒铁被给予129.85%和73.29%的高税率,作出了不公正的裁决。
  因为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商务部倾销幅度时是用生产要素投入量乘以替代国价格来推定“正常价值”,所以实地核实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对应诉极其关键。攀钢依托完善的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精心准备,在美方实地核查时对组织结构、生产统计、成本核算、原料采购、产品销售、财务报表等方面提供了全套数据报表及佐证材料,数据真实、来源可靠使美方不得不表示信服。
  应诉结果:
  目前,热轧板、焊管反倾销案已结束,热轧板案美国商务部迫于政治压力,不顾事实,给予攀钢65.59%的税率;焊管案攀钢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无损害终裁胜诉。冷轧案与钒铁案还未终裁。冷轧案由于受美国政治因素影响,不确定性很大;钒铁案由于资料充分,核查很成功,并且受其他因素影响小,因此已经胜诉。
  
  鸿化提起反倾销申述案
  
  反倾销背景:
  1997年,东南亚危机的爆发给中国二氯甲烷的出口带来严重冲击。大量的出口产品由国外市场退回到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国外的二氯甲烷又大规模地向中国市场渗透。从1997年到2000年,二氯甲烷地进口量由2.4万吨飙升至12万吨。大量的进口使国内的二氯甲烷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不仅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迅速减少,而且产品的价格也持续降低,由原来的7000-8000元/吨跌至3000元/吨左右。因而中国的厂商在进口二氯甲烷的大量涌入下,库存增加、资金周转困难、利润下滑。
  反倾销调查的经过:
  面对进口二氯甲烷的涌潮,以自贡鸿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化公司)为首的国内厂商一方面感到事态严重,另一方面又对进口二氯甲烷的价格感到费解。因为在1998年底,美国本地的二氯甲烷销售价格大约在800美元/吨,而同样的产品在中国的进口价最低只有300美元/吨。根据这样的信息,鸿化公司大胆地提出了进口二氯甲烷可能存在倾销行为的想法。在1999年上半年四川省外经贸厅组织的一次对企业的服务中,鸿化公司进一步明确了倾销的定义,进而肯定了以前的判断。因为从进口年超过15%的增长率,以及结合价格、对国内市场的占有额上看,倾销是存在的;产品销售价格急速下降,国内厂商利润快速下滑,说明国内二氯甲烷产业受到了实质性的伤害;二氯甲烷的价格下降明显是由进口产品的大量涌入造成的,故国内产业受到的实质伤害是由倾销引起的。判断倾销的三条基本原则全部满足,籍此,鸿化公司开始着手如何进行反倾销。


  1999年10月,在氯碱协会甲烷氯化物专业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鸿化公司提出的对进口二氯甲烷进行反倾销的倡议得到了全行业的一致支持。会后,鸿化公司一面通过多方面咨询选定进行反倾销申述案的代理律师,一面也组织公司有关人员学习反倾销的有关条例和基本知识。
  但是决定要打官司仅仅是一个开头。在反倾销调查进入实施阶段后,重重困难纷至沓来。首先是律师费用问题。由于这次反倾销调查将涉及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法国、韩国六个国家的二氯甲烷产品,代理律师要向上述被诉国的中介咨询公司支付相当数目的咨询费,故这个案子开价就在100万人民币以上。其次是行业分担律师费用的问题。在当时,其他一些厂商的新二氯甲烷项目很快就要投产,如果按照以前的产量分配律师费用,鸿化公司将会吃亏。在与业内其他厂家协商未果的情况下,鸿化公司还是以大局为重,决定主动承担80万人民币的巨额律师费。
  费用问题暂时解决后,调查取证的资料收集非常困难,不仅内容要求很细致,而且数据必须准确。据鸿化公司介绍,光送到外经贸部的“正式文本就有1000多页,简略公开本也长达300多页”。
  此外,提起反倾销诉讼,还要考虑到当时的国际、贸易形势和环境。因为就这次反倾销案而论,当时就涉及到中国与俄罗斯、中国的关系,而放弃对这它们的反倾销诉讼;后来中韩出现贸易摩擦时,这件原本已经搁置起来的诉讼迅速被立案。随后诉讼的进程也随着国际形势反反复复,这期间受中国入世谈判的进程变化,奥运会申办的进行而受到影响。
  结果
  最终,在中美入世协定签字和奥运申办成功后不久,在经历了初裁、驳诉进口商的应诉后,国家经贸委和国家外经贸部分别于2002年6月15日和6月20日裁定鸿化公司反倾销案获胜。
  
  结语
  
  WTO法律框架下的《反倾销协议》对反倾销进行了法律上的约束,以维护公平贸易和正常的竞争秩序。因此中国的在入世后的今天,不仅有权用它来应对国外的无礼指控,而且更有权力对付外来的不正当竞争,打击使用非正常价格手段的外国竞争者。
  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注意到:当出口持续增加,国外市场份额不断增大的时候,要考虑到可能面临的反倾销诉讼,尽早做好预警工作,积极进行准备;当外国商品在国内挤占本国产品市场份额的时候,要有反倾销的意识,调查事件原因,对之提起诉讼,从立案之日起可通过我国机构对其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等,而且,即使终裁断定外国商品不存在倾销,也可以在尽量长的时间里减缓外国商品对本国市场的侵占。
  攀钢和鸿化的成功经验还告诉我们:
  判断一项产品存在倾销的主要依据:要有倾销的存在;本国的产品受到了实质性的损害;这种损害是由倾销造成的。
  按照国际一般经验,外国产品对某一国家的出口量只要年递增超过15%,就可以认定为有倾销的嫌疑。
  倾销主要看其出口价格是否低于其国内价格(如果其国内价格无法获得,则视其出口价格是否异常的低,如果是,则有倾销嫌疑)。对进口国损害的认定有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产业建立受阻、损害的累计评估。如果进口产品较大地影响了国内产品价格、市场份额或本国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可视为实质损害;如果实质损害还未发生但可明显遇见其损害,则视为实质损害威胁;如果进口产品阻碍了新产业的实际建立过程,则为产业建立受阻。如果倾销和对进口国的损害都存在,且二者有着因果关系,则可对之提起反倾销诉讼。
  在反倾销案中,不管是提起诉讼还是应诉,首先有一个成本收益问题,因为诉讼中的各种费用是非常大的,所以企业应该仔细衡量,就如二氯甲烷案中需要衡量费用与带来的收益一样。如果涉及到行业问题的话,建议通过行业协会进行诉讼,这样能够解决资金上的问题和带来其他便利。
  对于提起反倾销申述,还要判断本企业是否有资格。按照条例,只有一家或是企业联手达到国内市场的50%以上,才够提起申述的资格。
  选好律师。一般来
说,对外国同类产品的成本、销价调查,第三国的取证,本国的调查和取证,都要有合格的律师才能完成。
  无论是应对反倾销指控,还是提起反倾销指控,受到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较大,有时候不得不投鼠忌器。从攀钢案中可以看出,虽然WTO有公平贸易的原则,但是美国商务部的裁决仍然明显地有失公平,所以在国际裁决中的公平不是绝对的,企业要有所准备,据理力争。另一方面来说,依据国家政策提起诉讼,也会得到我国政府的支持。鸿化的案件更加表明,提起反倾销申述的成功,外部大的环境因素甚至是一个必要条件。
  无论如何,积极应对或是提起反倾销指控,是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