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
早在1980年,世界(WEF)就开始讨论国际竞争力问题。经过数年努力,到1986年,终于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体系。从1989年起,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开始携手合作进行此项研究,国际竞争力从概念到方法都获得了丰富和。其间又有许多国家和机构纷纷投入国际竞争力研究,新的理解和方法层出不穷,结果不仅丰富了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也孕育出见解的分歧,导致1995年底WEF和IMD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意见而分道扬镳。以此为标志,国际竞争力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WEF与IMD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并不存在实质的差异。WEF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是“一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因为WEF的研究人员认为短期内经济增长的微小差异在长期则可以造成居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因此他们着眼于经济的增长来评价一国的竞争力。IMD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要复杂得多,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创造增加值从而积累国民财富的能力,并且通过协调如下四对关系而实现其国际竞争力。这四对关系是:资产与过程、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全球经济活动与国内家园式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IMD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是综合的,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协调,但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实现创造增加值和积累国民财富的能力。因此两个组织对国际竞争力的不同阐述实际上是“貌离神合”的,它们的分歧主要在于研究方法的差异。可以说目前对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即国际竞争力是在国家这一层次上的保持经济增长、增加国民财富的能力,这也正是国际竞争力的意义。
一、国际竞争力及其理论基础
虽然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只有短短十余年的,但国际竞争力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前人已有浩瀚的研究成果,当代的国际竞争力理论正是建立在雄厚的理论基础上,它是不同的经济理论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造性地综合应用的产物。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探源也是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国际贸易是国家间竞争的最直接的形式,因而众多的国际贸易理论就构成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早期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贸易理论。后来又出现了许多关于国际贸易的讨论,并产生了许多新的贸易理论,如人力资本理论、技术进步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人力资本与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们与李嘉图和俄林的理论一道为国际竞争力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与国际贸易理论相比,制度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更宽广的理论背景,使国际竞争力具有了国家层次的宏观意义。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焦点在于经济竞争,而经济竞争必然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因此现代经济增长说为更好地理解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古典经济学重视资源不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推崇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一国竞争力形成中的作用,这一观点使国际竞争力研究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知识已成为最关键的竞争要素,一国在扩大经济规模的同时,更应当致力于依赖知识的作用以确保其长期繁荣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一国是否有能力去发展有效的体系,是否有能力通过培训获得拥有现代知识的劳动力,决定着一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强弱。知识的获取与管理正是每一个国家政府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确实是国际竞争的主体。
二、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和方法
WEF与IMD各自组织系统的研究工作以后,IMD继续保持过去十年的研究方法,因此IMD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不仅发展得相对完善,而且该组织所坚持采用的“钻石方法”对于国际竞争力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里主要介绍IMD的国际竞争力理论。
(一)国际竞争力的系统描述理论
前文述及IMD采用“钻石方法”来研究国际竞争力。所谓“钻石方法”是指通过揭示构成竞争力的要素及其要素间相互关系来研究国际竞争力。这是一种系统观点。正是由于这种系统的研究方法,才使国际竞争力这个概念成为一种多维度的综合概念。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IMD的国际竞争力分析体系也不断完善。总的来看,IMD的研究体系比较稳定,坚持国际竞争力的八要素构成论,即(1)国内经济实力——用以测度一国宏观层次上的经济实力基础;(2)国际化——用以测度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程度;(3)政府管理——用以测度政府政策对国际竞争力发展的有利程度;(4)体系——用以测度股票市场及金融服务的绩效;(5)基础设施——用以测度资源与基础设施体系对国内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6)企业管理——用以测度以有创新精神的、可盈利的及负责任的方式管理企业的能力;(7)与技术——用以测度一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及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8)国民素质——用以测度一国人力资源的质量。把这八个要素放入IMD关于企业竞争力与企业运营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模型中去,则可得到IMD的国际竞争力系统描述理论的结构。
(二)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结构平衡理论
国际竞争力模型中有四对关系,IMD称之为塑造竞争环境的四种力量。在现代国际竞争中,一国只有主动把握这四种力量,才能推动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这就涉及到国际竞争力的结构平衡理论。
第一,国内家园式经济活动与全球经济活动的平衡。国内家园式经济活动指生产者与消费者同在本国的经济活动,即产品的价值链较短,限于国内市场,这是传统生产方式的特征;全球经济活动指由跨国企业所经营的经济活动,即产品的价值链较长,跨越国界,这是现代生产方式的一大趋势。这两种经济活动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因国家规模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异。一般地,开放的小国较多地依赖于全球经济活动,而大国则较多地依赖于国内市场。然而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内家园式经济活动受到来自全球经济活动的冲击越来越强烈。全球化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经济影响即对价格、利润和工资产生强大压力,因而对国内家园式经济活动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而言,势必面临着一个艰苦的适应过程,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是国际竞争力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
第二,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的平衡。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实行开放的经营模式,而开放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可以通过较强的引进吸收能力吸引外国投资和贸易,也可以通过较强的输出扩张能力向外输出商品或资本。目前除美国同时拥有强大的引进吸收能力和强大的输出扩张能力以外,其它国家的这两对力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不平衡。这两对力量的区别主要在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同:输出扩张能力给国内带来净收入,但未必带来就业机会;引进吸收能力则可以创造就业,但由于税收刺激政策等的影响,创造收入的能力相对较弱。二者相互补充,其净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状况。换言之,一国必须致力于谋求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之间的平衡。
第三,资产与过程的平衡。IMD的国际竞争力公式如下:
竞争资产×竞争过程=国际竞争力该公式反映出IMD对竞争资产与竞争过程的认识。所谓竞争资产是指自然资源、土地、人口规模等继承的资产;所谓竞争过程是指一国创造增加值的过程,即把资产转化为增加值的能力。通常由过去的竞争过程所创造的产出会转化为现期的竞争资产,发达国家经过活跃的竞争过程,积累起雄厚的竞争资产,而发展家则由于没有经历这种活跃的转化过程,其竞争资产十分薄弱。如此看来,资产竞争力较弱的国家必须依靠发展过程竞争力来实现竞争资产的扩张,同时,竞争资产已经比较丰富的国家如果不再重视竞争过程,亦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其领先地位。这就意味着实现资产与过程的平衡是十分关键的。当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增强过程竞争力,这是摆脱“自然资源梦魇”的唯一途径,更不用说资源缺乏的落后国家了。
第四,个人冒险精神与社会凝聚力的平衡。所谓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以强调个人冒险精神、鼓励个人主义、奉行价值观多元化为特征,主张放松管制、实行私有化、追求社会福利体系最小化,认为个体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可以推进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与此相对,所谓欧洲大陆模式则强调社会凝聚力、一致性和平等主义,追求广泛的社会福利体系,主张个人的价值观应符合社会整体进步的目标,同时社会应为个体存在提供充分的保障。两种体系已经较量多年,虽然不能简单地评价它们的优劣,但目前的趋势是盎格鲁——萨克逊模式盛行,成为不少国家追求的目标模式。经济的持续增长既要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同时也不能离开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单靠个人追求自我实现或仅仅强调社会整体利益都是不可取的,因此,社会凝聚力与个人冒险精神之间的平衡不容忽视,由此对各国政府政策的制定提出要求,成为支持国家竞争力的有力证据之一。
(三)国际竞争力的测度论和综合方法
在“钻石方法”的指导下,IMD针对八大要素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所选指标均与国际竞争力有密切关系,并尽量避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IMD把指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测度的指标,其数据从各国的统计资料或国际统计资料取得,称为硬数据;另一类是对国际竞争力问题的认识和判断的指标,其数据从专家调查问卷结果取得,称为软数据。专家调查问卷均由各参评国的界主管及设在该国的跨国公司的负责人回答,问题采用7级主观评价制。经验表明,与滞后一期的硬数据相比,软数据更能反映国际竞争力的最新动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是兼顾世界总体评价排名和具体现象数量特征的二维描述方法,并且数据标准、计量原则完全一致可比,因此它是一个系统定义上全部节点的反映及其节点间关系的反映的有机数据系统,为进行国际竞争力的系统分析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
IMD采用加权平均法各国国际竞争力得分,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关键是指标权数的确定。鉴于软数据的主观性较强、稳定性较差的特点,IMD赋予软数据总体1/3的权数,全体硬数据拥有另外2/3的权数。进一步地,IMD定义每个硬数据的权数为1,由此计算出每个软数据的权数。硬、软数据权数的确定方法是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的。
在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的过程中,IMD始终贯穿着市场的评价原则,即强调国家主要是为企业竞争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而不主张国家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在IMD所列出的29条评价和分析原则中,处处体现出以市场机制为主体、国家起宏观监督、调控职能的原则。这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但该原则与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大趋势相符合。
三、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应用
(一)世界市场整体竞争格局和主要因素分析。国际竞争力理论最直接的应用莫过于用来揭示世界各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从而揭示世界市场整体发展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地,通过对国际竞争力内部八大要素及其子要素竞争力的分析,又可以推断出国际竞争力格局演变的主要决定因素,从而有助于对未来竞争力格局作出正确预测并作出相应决策。
(二)国际竞争力在国家间提高与发展的应用。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出发点即是为了比较和分析国家间竞争实力的差异,因而利用国际竞争力资料和理论,通过国际比较,有助于发现一国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所在,并能学习其它国家发展的经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与发展国际竞争力之目的。国际竞争力并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这也正是国际竞争力之所以引人入胜之处。
(三)国际竞争重大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国际竞争力涵盖的范围很广,对于进行重大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很有好处。WEF就全球经济中的七大重要现象利用国际竞争力资料进行了分析,包括外国直接投资与市场增长研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因素分析;信息技术角色的研究;中美洲经济变动研究;环境管制与竞争力研究;追赶与差距弥合的研究;国际竞争力中不可测度问题的研究等。当然国际竞争力还可以运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产业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等,因此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开发价值很大的研究课题。
(四)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理论发展的作用。在对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验证已有的经济理论,而且可以针对新现象和新问题对已有经济理论进行补充或修正,甚至可以发展出新的理论。如在WEF对环境与竞争力的研究中,就得到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结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有重要意义。
四、国际竞争力研究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跨世纪的发展选择问题,如何借经济全球化之机振兴中国经济,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从1994年参与国际竞争力评价以来,1994~1997年间,国际竞争力总排名由第34位提高到27位。从八大要素的排名来看(见表1),提高较大的有国际化、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和国民素质,而体系、基础设施则无大的起色,国内经济实力在1997年出现大的下降,与技术则在连续两年的下降之后于1997年有所回升。总的来看,中国国际竞争力是稳步上升的,当然因国内经济的波动导致一些要素的竞争力出现了一些波动,不过目前中国已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经济发展面临良好的环境,在近期取得国际竞争力的继续发展是很有可能的。
进一步地,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资产负债表来看(见表2),中国各要素的竞争力不平衡是较为突出的。显然,政府和国内经济实力是中国最主要的竞争资产,而国民素质和基础设施则是中国最主要的竞争负债。经济增长说强调人力资本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显然中国国民素质不高是中国发展竞争优势的重大障碍,中国在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与提高国际竞争力
“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载《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可见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便是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提出几大发展战略均从不同角度支持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战略中提出“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企业管理要素相对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战略涉及政府管理与金融体系要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应着科学与技术、国民素质及基础设施要素;“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战略则直接对应着国际化这一要素。可见,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标是一致的,只要这些战略得以顺利实施,中国国际竞争力一定能够得到较大提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改变过去那种主要依靠增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国际竞争力理论中竞争过程指的也正是注重经济增长中转化过程的质量,这与我国所提倡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恰好吻合。而且前文已指出发展中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增强过程竞争力,这就揭示出中国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中国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的建设中积累起坚实的国民财富基础,如能迅速建立起竞争过程优势,并与资产优势相结合,必定会极大地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柳静
【】
[1]《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1995~1997),IMD.
[2]《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1997),WEF.
[3]《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a Global Economy》,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5.
[4][英]罗杰·巴克豪斯著,晏智杰译:《现代经济分析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美]杰弗里·萨克斯等著,费方域译:《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6]《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