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新华 时间:2010-06-25
【摘要】建国以来的对外开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从努力开放逐步走向封闭,对外开放是在低层次上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性转折,并不断深化和扩大,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关键词】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实践

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建国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方式上,甚至开放的性质与前途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从实力开放到逐步走向封闭

对外开放既是国家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外交工作,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不能不受到国际环境及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因此,对外开放政策与外交政策具有一致性。总起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一直处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就发展过程看,经历了由开放到封闭的逐步演进;就开放的重点看,经历了由对世界各主要国家开放到以苏东国家为重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指出:“人民共和国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没有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是不可能的。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是这个国家在经济斗争中的两个基本政策。”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即成立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对外贸易司,贸易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据有关资料,在195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2亿美元中,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出口额为9亿美元,占2/3。1950年6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同年12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管制中国在美的公私财产,禁止一切在美注册的船只开往中国。1951年5月18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通过对中国禁运案。针对美国的无理行为,中国政府针锋相对,坚决斗争。

1960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回全部在华专家1390人,终止派遣900多名专家并撕毁343个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书,废除257个技术合作项目,停止供应中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苏联专家的突然撤回,使中国一些重大设计项目和科研项目被迫中断,一些正在试验生产的厂矿不能按期投入生产,一些正在施工的建设项目被迫停工,同时,加重了中国当时正在发生的经济困难。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内外交困,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突出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走向极端,甚至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自居,导致中国在对外政策上由开放逐渐转向封闭,其结果,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差距。

由于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了经济调整工作。在经济调整过程中,1962—1963年就从国外引进了14套石油化工技术设备,1963—1964年,又批准冶金、精密机械、等100多个项目向国外考察、询价和适时签约。1971年9月林彪事件发生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坚决排除极“左”思潮的影响,制定了正确的外交方针,使中国外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10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2月,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9月,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国际关系的改善,为中国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72年,中国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成套设备和新技术的引进工作。1973年,从国外进口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个烷基本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和武钢一米七轧机等重要项目。这些项目的引进,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中国化生产的技术水平。中国当时还准备从美国康华公司引进彩色显像管技术,并因此派代表团去美国考察。中方代表回国之前,美康华公司送中方工艺品“蜗牛”作礼品,江青借此大做文章,说美方是在嘲笑中国是“爬行主义”。由于江青等人的干扰,经过艰苦努力才得以恢复的引进工作又陷于停顿。

综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对外开放工作是在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开展起来的,开放的对象是某一部分国家,开放的重点是开展对外贸易、引进建设项目和技术项目。总的说,对外开放主要是在低层次上进行。

二、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外开放工作开始发生历史性转折,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年间,从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到向内陆渐进式开放,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领域由初期的一般加工业和餐饮服务业拓展到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一些服务贸易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从中小发展到大企业、大财团和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多种方式被广泛采用。由此中国迅速摆脱了原来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发展,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所谓多形式、宽领域,是指通过举办外资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外资、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国际业、跨国经营等各种方式,使开放领域在地区上由沿海拓展到内地,在产业上由农业、加工工业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保险、商业等领域延伸,促进对外经济的加速发展,从而使国内经济面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经济接轨。

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采取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从宏观上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这实际上提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两大步:一是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和优惠措施。二是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此后,这些经济特区相继兴建。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会议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会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我们要促进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大力扩展对外贸易。要尽可能地多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外国资金进行建设……要积极引进一些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先进技术,努力加以消化和发展,以促进我国的生产建设事业。”

十二大以后,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又一连迈出几大步。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1984年4月,进一步开放北自大连、天津,南至上海、广州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步骤。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环渤海地带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步骤。这样,中国就形成了一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沿海形成了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步伐的加快,推动了中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结构的调整,并引进了一批新技术,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增强了中国产品出口创汇能力。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关于对外开放工作,十三大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必须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正确选择进出口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进一步扩展同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交流,坚决有步骤地改革外贸体制;必须继续巩固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十三大以后,实施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主要措施是在沿海地区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沿海加工坚持“两头在外”(指生产经营过程的两头:原材料和销售市场)、大进大出。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显著加快。

按照十三大提出的“促进外贸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要求,从1988年开始,在外贸企业中普遍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对轻工、工艺、服装三个外贸行业实行自负盈亏的试点。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的第一次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出口贸易总额1989年比1988年增长10.5%,1990年又比1989年增长18.l%。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显著上升,高档消费品进口得到控制,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利用外资继续保持适当规模,国际业得到恢复,外汇收支由逆差转变为顺差,国家现汇结存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第二次改革是从1991年开始的。国家决定,从1月1日起,调整和改革汇率机制,执行汇率双轨制,统一外汇留成,取消对外贸企业的出口补贴,外贸全行业实行自负盈亏。这次改革应该说是比较彻底的。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不久以后发生的北京风波,以及由此而来的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关系程度不同的复杂变化,十三大确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尽管如此,中国仍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路线,冲破重重阻力,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1990年,中央决定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再一次表明了中国党和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三、对外开放的扩大与深化

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制定了“加快改革开放和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的纲领。以上述为标志,中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逐步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阶段。

十四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格局;利用外资的领域要拓宽;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强调指出,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又指出: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依照中国国情和国际经济活动的一般准则,规范对外经济活动,正确处理对外经济关系,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决定”要求认真经验,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引导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根据这些要求,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94年起实现汇率并轨。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96年4月1日起,对4000多种商品进口关税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总水平降至23%。1995年9月,中共召开十四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九五”期间,要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初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对外经济体制,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吸收直接投资为重点,改善环境,拓宽领域,引导投向,优化结构,增辟融资渠道,加强国内配套。

1996年1月,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第四次非正式会议上宣布:199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的平均税率已从原来的35.9%下降到23%,到2000年争取降到15%左右。从1996年12月1日起,中国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之后,中国又决定,从1997年10月1日起,降低进出口关税税率,平均关税水平由23%降低到17%,降税幅度为26%。这次降税共涉及4800多个税号商品,降税面达73%以上。这次关税的降低,是中国又一次较大幅度的自主降税,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举措。自1993年以来,中国已多次自主降低关税水平,五年间关税水平降低幅度达60%,这充分说明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这再一次表达出中国党和政府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坚强决心。

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辛努力,中国的对外开放,从一开始的“点”,到1992年以后扩展为全国范围的开放;从对外贸易,到引进外资与技术,到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都取得辉煌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十大贸易国,终于在2001年11月11日加入WTO,为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打开了大门。

在引进外资的实践中,我们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较突出的是:外商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一些行业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部分外资企业违法违约,一些合资企业的中方权益受损;国有资产流失,劳资纠纷时有发生;引资的技术含量不太高,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比较缺乏;部分地区引进外资偏于重数量、轻质量,重争办、轻管理,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等等。今后一段时期,利用外资应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总结教训,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中国五十多年对外开放的实践表明: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剂,它加快了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的迅速提高;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加强了中国在世界各类经济组织和区域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因此,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方针,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中国经济才能迅速腾飞,才能早日与国际经济接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中国经济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国执行了坚决的对外开放政策,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于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带给我们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也带给我们许多前所未有的义务。因此,中国必须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以优质服务吸引国外投资者。投资环境包括、经济、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一是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即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无所不能的角色,而主要是去充当经济发展的“裁判员”。二是适时调整总体开放战略,如,先对内开放,再对外开放,即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建立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打破地方保护,统一国内市场,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增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抓紧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保护国内市场,培育潜质产业。只有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才能推进中国对外开放的更大发展,使中国早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洪流之中。